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2024年是扩大内需之年,结束了持续十多年的争论。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经济的三大拉动中,出口不是我们说了算的,那么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到底是靠投资拉动,还是靠消费拉动?

大多数专家支持向消费转型。

只有林毅夫不是普遍反对从投资转向消费。他表示,很多学者主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是他们不懂经济学,而是别有用心。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打人、指责人,是大忌。现在的情况足以证明,投资导向模式必须转变为消费导向模式,因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生产力没有释放出来,中国制造业很强大,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

在这次争论中,张维迎说得更彻底一些,他既不支持投资拉动,也不支持消费拉动。

他认为,在凯恩斯主义圈里,三大驱动都不是经济的真正驱动力,真正的驱动力在产权主体,如果把他们牵扯进来,就没有驱动力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创新是必须的,这种需要牺牲千万人之力的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谈及投资拉动发展,张维迎认为,这是唯GDP论,GDP已经非市场化,成为地方政绩考核的指标。如果经济能靠投资发展,那还不如建一个钢厂,再建一个。当然不行,实际效果已经看到了。盲目脱离市场需求的投资,造成了产能过剩。有些东西确实投资太多,卖不出去,比如房子。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1

对于刺激消费,张教授简单地说:那是本末倒置。

其实无论是投资主导还是消费主导,都不是谁主导的问题,重点应该是平衡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具体的平衡点,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比如德国出口占比40%,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国的平衡点在哪里?中国的问题是不能长期依赖出口。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和生产的平衡,所以需要在结构上寻找新的平衡点。

黄奇帆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

也就是消费占比大概是60%,跟美国比的话,如果这就是中国由投资转向消费的结构性平衡点的话,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3年消费物价指数的规划目标是3%,实际增速是0.2%,非常弱,基于这个弱基数,2024年消费物价指数的规划目标还是3%,上半年实际增速是0.1%,更加弱,中国的消费确实是一个核心问题。

林毅夫预测,204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现在水平的50%。这不是一个很牵强的目标吗?事实上,这个目标不太可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数据一旦进入平均水平,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觉。因为过去三年,中美之间的距离一直在拉大,而不是在缩小。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2

投资拉动增长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是可以“规划”的。

比如以旧换新计划,花了3万亿,GDP增速里会体现出有没有市场需求,这就是凯恩斯的“破窗理论”,一扇窗户完好无损,但破了,GDP核算就是负数,拆了修了才有意义;拆窗户修了,GDP就会增加;但有个前提,拆窗户修窗户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考核目标,而是为了带动就业、居民收入,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平衡。你砸的不是窗户,而是远离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项目,变成亏损的异质资产,会造成需求不足;而且如果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闲置着,被浪费掉了,浪费了,走入了灰色地带;这样就会造成GDP和居民收入的背离。 GDP每年都在增加,据说居民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在微观上感受不到。

GDP就是总产出,投资一经批准,就迅速投入使用。用张维迎的话来说,一个又一个钢厂建起来,钢铁产出来了,经济总量当然就增加了;坏处就是,能不能赚钱?不知道。如果销量不好,虽然总量增加了,但效率就会下降。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3

消费拉动增长的优势在于可持续性强。

资本是趋利的,哪里能赚钱它就会流向哪里,或者换句话说,哪里有消费冲动它就会流向哪里。房地产有金融属性,这也是一种消费冲动,而且是很大的消费冲动,结果中国成立了9万家房地产公司,比全世界房地产公司总数还多。这当然是特例。缺点就是消费的前提是收入,如果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太差,消费就不会增加。提高消费潜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特别不适合中国经济。

相反,如果中国居民收入各项指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医疗、教育、养老、失业等压力消除,将大大释放银行里躺着的137万亿个人存款。随着这37万亿中一小部分的释放,房地产市场大跌预期将立即结束,地方政府将获得巨额土地出让金,重现其暴发户风采。

这就是消费的力量,但是如果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消费不增长,未来的经济格局会是怎样?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4

这意味着通货紧缩将成为现实。

长期通货紧缩意味着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不断缩水,失业率上升,财政税基下降,物价虽然不会涨,但居民收入会下降;而且普通民众也别指望手里的钱真的能变好,第一要保住工作,第二要坚持极简生活,因为通货紧缩的表现就是以前吃战斧牛排的人改吃薯条、鸡腿,高物价消失了,低价并不一定意味着降价。

当然政策不能等到中国经济进入长期收缩周期,我相信还是会出一些动作的。

但我们缺乏数据,特别是可靠的数据,借用管清友的话来说,中国已经不具备刺激经济的条件了,也可以理解为人民币锚定了美债,现在又在印钞,刺激生产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5

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即使有足够的空间,如果继续按照过去十年二元结构错配的方式拉动经济,成本会极高,效率也会减弱。虽然可能解决眼前的忧虑,但也会积累长期的担忧。这就是2024年非常克制投资的底层逻辑,对吧?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消费决定了未来的经济格局,我们不能直接向居民发行纸币吗?

这又回到管清友的结论,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具备刺激经济的条件,所以向全民发放大量货币的条件也不具备。

面对这样的大局,普通人和富人是截然不同的,富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山水之间,而穷人则必须保住自己的工作,并努力为自己创造另一份工作。

2024 年扩大内需年: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结束十几年争论,张维迎持不同观点插图6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