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禾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指数基金投资是一种简单的投资”这种观念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很多投资者认为购买指数基金是最简单的投资方式,不需要仔细思考,适合那些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做分析的投资者。
其实,市场如战场,投资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指数基金投资也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以为指数基金简单,就随便投资,结果亏损了。
对指数基金的误解
人们之所以认为指数基金投资很简单,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误解了巴菲特关于指数基金的一些言论。
巴菲特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没有精力做研究的普通投资者,应该长期持有低成本、大规模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他还说,如果他去世了,他的子女和亲属不知道,就应该这样投资。
于是,很多投资者就把巴菲特的这番言论简单理解为“投资简单就是买指数基金”。然而俗话说,“小错会导致大错”。巴菲特的这番言论包括五点:重点:长期持有、费用低、规模大、标普500、指数基金。在我看过的英文原版资料中,巴菲特从来没有说过:“买指数基金很简单。”
指数基金投资
成功的关键因素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巴菲特提到的重点,看看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第一,长期持有是投资指数基金的必备要点。在巴菲特的理论框架中,长期是指至少10年、20-30年,甚至30-50年的投资周期。买了指数基金,然后两年不赚钱就骂骂咧咧,这显然是违背巴菲特教诲的。
几年之后,买入的估值对于指数基金的投资结果至关重要,如果一只指数基金的内在价值增长率为8%,那么在三年的周期里,基本面带来的回报也不过是26%。如果同期估值从60倍PE(市盈率)跌到20倍,那么显然这笔投资还是会亏损惨重。
其次,低费用是好的指数基金必不可少的要素,长期来看,股市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在8%-10%之间,如果一只指数基金每年收取0.7%的费用(在国内市场,一般包括管理费和托管费),与每年只收取0.2%费用的指数基金相比,从长期来看,这将产生明显的差距。
虽然0.7%与0.2%的差别只有0.5%,但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这0.5%的差别可不是个小数目,比如一只指数基金30年的长期收益率(含分红)为8%,那么0.7%与0.2%的管理费差别会带来多大的收益率差异呢?
直观上看,0.7%和0.2%相差0.5%,那么30年就是15%。实际上,在复利的作用下,前者的收益率是728%,后者是852%。债券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之间的差距高达124个百分点。由于债券型基金的长期收益较低,因此管理费的影响会更大。
巴菲特的第三点是更大的管理规模,对于指数基金来说,更大的管理规模有很多好处。
指数基金规模越大,越容易将持仓保持接近股指,规模越大,管理费越低。更重要的是,与规模较小的指数基金相比,大型指数基金每天面临的挑战更大。申购赎回数量更稳定,异常大额申购赎回占比更小,因此可以保留更少的现金头寸,保持更高的投资效率。
我们以每年8%的收益率,30年的投资周期为例,如果一只规模较小的指数基金维持着95%的投资效率,另一只大型基金维持着99%的投资效率(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现金部分的收益率为0),那么30年后,除去管理费,前者的收益率为800%,后者为884%,相差84个百分点。
以上两个因素,即成本和规模,只是对最终收益率有部分影响。那么巴菲特提到的另一个因素非常重要:标准普尔500指数。
很多听到巴菲特说“长期持有低成本、大规模的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投资者,都简单的把这句话理解成了“普通投资者就买指数基金就好”,却忘了思考一件事: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有那么多的股指,巴菲特为什么要讲标普500指数基金?为什么不直接说“投资指数基金”?为什么不是纳斯达克指数、美国医疗指数、硅谷科技指数、新兴市场成长股指数、日经225指数、德国DAX指数?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至少包括:标普500指数可以覆盖整个美国经济;巴菲特对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精选机制有信心,并且在历次美国股市泡沫中,该指数没有追逐泡沫,放弃了覆盖全市的原则。
以上几点是对指数基金投资的有效补充:长期持有、费用低、规模大、标普500、指数基金。如果忽略前四点,只记住“指数基金”,那么无疑是太过简单了。
指数基金研究方法
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不是“费用低、规模大、有标普500指数”的指数基金就不能买,如果忽略了以上几点,那么在投资指数基金的时候,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研究。
在购买行业指数基金时,我从来不会允许自己只看行业指数基金的名字就按下买入键。比如,我认为中国的医药行业长期前景很好,但现在跌了不少,我就会不假思索地买一只医药指数基金;或者我认为AI(人工智能)行业长期会有很大的发展,就立刻买一只AI行业指数基金。
如果只是因为名字而购买指数基金,无疑是非常草率的,其效果就如同听说海南气候好,就在网上订购一套海景房一样,要知道,五指山脉南北的气候差异巨大,足以让那些以为“海南气候同样好”的购房者大跌眼镜。
那么,我们如果要购买指数基金,应该如何分析呢?简单来说,购买指数基金至少需要进行两大分析步骤:第一是对指数本身的分析,第二是对指数基金运作情况的分析。
对于指数本身,投资者至少应该了解以下几点:指数中包含哪些公司,或者至少是占比75%的所有重仓股?这些公司是如何入选指数的?是根据财务规则,还是根据市场热度?还是根据指数委员会的主观判断?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是怎样的?每家公司的长期发展预期是什么?每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如何?每家公司的估值如何?整体指数的估值如何?历史上指数的成分股是否经常变动?若是,变动的依据是什么?未来成分股是否会进行大幅调整?
在指数基金运作方面,投资者需要了解指数基金是否能尽可能完美地复制指数的收益率。重点考察点包括:指数基金的费率是多少?基金规模是否够大?基金历史用资情况如何?费率是否够高?历史业绩是否跟上指数表现,尤其是计入股息后的总收益指数表现?
以上几点都需要投资者认真分析,这涉及到很多工作细节。
就拿最后一点为例,“跟上指数表现”并不等同于“跑赢指数表现”,比如我们在底部买入指数基金,如果一只指数基金下跌了35%,另一只下跌了10%,而股价已经下跌了30%,那么不管其他条件如何,单从这个因素来看,我们大概应该选择下跌幅度更大的指数基金:较小的跌幅很可能来自于更低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就是更高的现金头寸),而更低的资金利用效率意味着更低的长期收益率。
在投资的世界里,除了银行存款,基本上没有所谓“简单”的事情,即便是被普遍认为简单的指数基金投资,也包含着大量的学问和细节,所谓“五分钟教会投资一堂课”,其实也只是说说而已。
(作者为九元清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现在就能领60元红包,直接提现,无需任何花招,快来参加活动领取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