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证监会推出“耐心资本”一词是有目的的。它其实是监管部门面对下跌行情无奈的一种表现。面对去年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管理层推出了多项稳定措施,但都没有阻止住A股的跌势。因此,在去年12月14日的会议上,证监会在部署证监系统工作时,提出要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其中提到:大力推进投资侧改革,推动建立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引导投资机构加强逆周期布局,强化“耐心资本”。
之所以在股市下跌时提出“耐心资本”,一方面,当时监管层希望投资者对市场多一点耐心,把自己的资本变成“耐心资本”;另一方面,监管层希望“耐心资本”进入资本市场,能够承受股市下跌的阵痛,对市场多一点“耐心”。至于后者,“耐心资本”某种程度上就是“愚昧资本”,只给予,不索取。
监管层提出“耐心资本”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假设,如果A股市场能够像一些国外股市一样出现牛市,能够让投资者的财富翻倍,监管层还会提出“耐心资本”吗?退一步讲,如果A股市场能够在去年下半年管理层推出的一系列维稳政策刺激下,出现强势反弹甚至反转,监管层还会提出“耐心资本”这个概念吗?正是因为A股市场一直在下跌,投资者信心始终得不到提振,管理层才不得不提出“耐心资本”这个概念。在“聪明钱”冷眼旁观的情况下,希望“耐心资本”能够不计回报地进入A股市场,也希望入市的投资者能够更加“耐心”。
当然,监管部门提出“耐心资本”这个概念,也有自己的用意。去年12月14日的会议,由时任证监会主席的易会满主持。“耐心资本”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易会满的愿望。易会满以“新股发行”闻名于中国资本市场。易会满担任证监会主席的五年,正是新股发行大跃进的五年,五年发行了1800多只新股,不少问题公司也进入股市。所以,易会满提出“耐心资本”,是为了让市场对新股发行更加宽容,让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大跃进更加“耐心”。他希望股市能有更多的基金以“耐心资本”的形式出现,迎接新股发行。所以,“耐心资本”的提出,是有其市场背景的。
然而,今年2月7日以来,随着吴清出任新一任证监会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的“易会满时代”宣告结束。而且,易会满时代的新股发行政策已明确废除,新股发行政策也由原来的放纵新股发行变为严审新股,严禁发行人通过新股发行“圈钱”,新股发行节奏也明显放缓。因此,随着易会满时代的结束,“耐心资本”这个概念也应该胎死腹中了。
或许是因为A股市场的低迷并未随着易会满时代的结束而终结,“耐心资本”一词依然存在。面对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投资者需要更加“耐心”。同时,A股市场也需要不追求短期收益、着眼于长期投资的资金。
事实上,“耐心资本”一词应该废除。事实上,“耐心资本”一词是A股市场耻辱的见证,是A股市场长期低迷的结果,也是监管部门长期无力提振A股市场的结果。因此,“耐心资本”一词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骄傲,而是A股市场的耻辱。因此,建议用长期资本或长期投资来代替“耐心资本”一词。
至于把保险资金称为“耐心资金”,这显然是不恰当的。保险资金不是“傻瓜资金”或“风险资金”,也不是不在乎盈亏的资金。保险资金毕竟是客户(投保人)的资金,保险公司需要对客户的利益负责。尤其是保险资金的一些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不可能不考虑投资收益就“耐心”地持有10年、20年。事实上,保险资金是股市里的“聪明钱”,甚至是股市里的“大滑头”,与“耐心资金”完全不同。
当然,保险资金是股市觊觎的资金,管理层也一直希望保险资金能够加大入市比例。但称保险资金为“耐心资金”并不会绑架保险资金。股市需要吸引保险资金加大投资比例,这就需要股市本身具有吸引力,具有财富效应。事实上,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上限可以达到45%,而现实情况是,保险资金真正投入股市的比例只有10%左右。保险资金为什么不加大投资比例呢?原因就是股市缺乏赚钱效应,对保险资金缺乏吸引力。在一个缺乏赚钱效应甚至只有赔钱效应的市场,谁会加大投资呢?你真的认为保险资金是“傻瓜资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本文独家发布,禁止转发和转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