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0 日 A 股上涨,央行买入特别国债引发市场躁动,是否为中国版 QE?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8月30日,A股市场迎来久违的上涨,投资者情绪回暖,上证综指收于2842.21(+0.86%),深圳成份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涨幅超过2.30%,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大幅上涨,一度突破7.08关口,创今年新高。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购买了 4000 亿元的专项政府债券。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开市场操作。

“创造历史!央行出击了!”……市场再次动荡不安。有些人也想起了所谓的“中国版QE(量化宽松)”。早在3月28日,市场就被“央行可能会买债”的传闻所打动,当时上证综指再次站在3000点以上,各界讨论不少。

当时,央行和财政部相继发表声明,都指向“国债买卖”,旨在通过国债等金融工具优化流动性管理。

这一次,央行真的采取行动了。随着央行官网《关于公开市场国债交易业务的公告》栏目上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也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市场拭目以待。

央行购买 4000 亿只特别政府债券

8月29日,央行宣布以数量竞价的方式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开展现金债券收购交易,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购买4000亿元专项国债。具体来说,央行购买了 3000 亿元 10 年期和 1000 亿元 15 年期特别政府债券。

一些市场观点认为,这次现金债券收购操作非同寻常,因为它不是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紧密配合财币政策的新尝试。

8月19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2024年8月29日到期的4000亿元特别国债,财政部将延续往年做法,继续采取滚动发行的方式,向相关银行和其他银行发行2024年到期的特别国债, 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偿还当月到期的本金。发行过程不涉及社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无法购买。2024 年到期的特别国债的续期,是对原特别国债的等额滚动发行,仍与原有资产负债相对应,不增加财政赤字。

有分析认为,央行通过现金买断操作在二级市场购买专项国债,是为了更好地支持财政政策的实施,避免对一级市场和整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造成干扰。这样的操作不会改变财政债务总额、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也不会对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

换句话说,这种模式并没有改变财政债务总额,也没有直接扩大货币供应量,因此它与国际上常见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很大不同。

相较于量化宽松大幅增加市场流动性、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的直接目标,央行通过现金收购的方式购买机构持有的特别国债,更像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奏曲”。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密切协调,并支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不会破坏市场流动性。

8 月 30 日 A 股上涨,央行买入特别国债引发市场躁动,是否为中国版 QE?插图

专项国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当时财政部发行 1.55 万亿元专项国债来支持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央行通过买断的方式从市场上购买,以避免震荡市场。近年来,在 2017 年和 2022 年特别政府债券续期期间进行了类似的操作,确保市场流动性不受影响,并有效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美国国债交易开始的信号

无独有偶,8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首份关于国债交易的公告,并在前一天推出了“关于公开市场国债交易业务的公告”栏目。

2024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 (PBOC) 启动公开市场国债交易操作,在公开市场向部分一级交易商购买短期国债和出售长期国债,全月净买入面值 1000 亿元的债券。公告明确,此次操作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财工会的要求,体现了财币政策的密切配合。

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央行准备使政府债券交易正常化的信号。这不仅是央行对当前市场的调控,也为未来操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该栏的设立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国债的买卖将成为央行调节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

通过买卖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丰富了其政策工具箱。这不仅是对传统公开市场操作(如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的补充,也是宏观调控的创新。公告中提到的购买短期国债和出售长期国债,将使央行能够对不同期限的市场利率施加影响,有助于更灵活地管理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变化代表央行不再局限于短期流动性控制,而是进一步进入了中长期利率曲线和市值管理。与此同时,央行也在为未来更大规模、更灵活的国债交易操作铺平道路,政策协调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市场对央行举动的解读相当多样化。有人认为,这是配合财政政策,支持专项国债滚动续发,减轻市场融资压力;有人将其视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扩展,提高了政策控制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市场对这一操作的直接反应是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创下年内新高,以及A股反弹,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未来流动性的预期显著改善。

不过,随着央行在市场上购买国债,市场上也出现了关于“赤字变现”的热议。赤字货币化,即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直接或间接支持政府支出。这项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赤字货币化已成为应对危机和支持经济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的欧洲和美国主要经济体。

在中国,赤字货币化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根据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不得透支政府财政,直接认购政府债券。因此,央行的购买操作更多地在二级市场。

市场参与者认为,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参与市场监管,表明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会继续密切合作,以应对未来的经济挑战。

如何有效地发挥财务力量

然而,在市场活动复苏的背后,经济数据反映了经济复苏的压力。

8 月发布的最新 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 PMI 再次低于繁荣和萧条线,服务业 PMI 也显示出增长放缓的迹象。例如,8 月份的制造业 PMI 为 49.1%(前值为 49.4%);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 50.3%(前值为 50.2%)

这一数据表明,需求不足、生产活动不活跃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师熊源认为,未来全年“维持5%”的压力将加大,短期重点将放在可能的增量政策上,尤其是中央杠杆(赤字扩大、专项国债、降准和降息、抵押贷款利率下调、房地产储存扩容、 等)。

面对当前经济挑战,中国新供给50论坛理事、望政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晨杰提出了“三点”策略,即“财政赤字率提高3个百分点”。

在刘晨杰看来,单靠货币政策已经不能有效提振经济,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他建议将财政赤字率提高 3 个百分点作为财政工作的具体行动:1 个百分点用于补贴家庭消费和企业税豁免,直接促进内需;1个百分点帮助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特别是欠下民营企业的欠款,恢复市场信心;应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投入 1 个百分点,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新动力。

刘晨杰认为,当前要依靠财政政策的积极干预,弥补资产负债表衰退造成的需求不足,避免经济进一步下滑,确保经济在保持稳定中求进。这种财政刺激措施不仅是短期的经济刺激,也是为结构性改革赢得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市场对更强有力的财政政策的预期越来越强烈,预计财政部和央行将共同努力,通过更积极的财政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协调,帮助中国经济继续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调研组8月30日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指出,“加强财政政策实施”是下一步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

报告指出,财政部将加大对“两新”工作的扶持力度,统筹使用超长期国债专项资金,通过扩大规模、降低门槛、扩大范围、简化流程等方式优化设备更新支持措施,鼓励地方政府提高消费品贸易能力。截至 2024 年 6 月底,财政部已发行 2500 亿元超长期专项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重点项目。

报告还强调,今年将继续拨付1万亿元超长期专项国债,支持国家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建设和设备更新换代。

财政部表示,将用好政府债券,加强对 2023 年第四季度新增发行的 1 万亿元国债资金的调度,确保项目高效实施。同时,财政政策的协调也将进一步加强。在展望部分,报告明确指出:“有效加强与货币等其他政策的协调。综合运用政策性金融、贴息、融资担保等工具,精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薄弱环节。“这无疑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密切协调的具体体现。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可能成为经济稳步复苏的关键。市场关注政策制定者如何准确评估形势,并采取更果断有力的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