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宣传月启动,守护权益防风险,推动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摘自中证证券

金融教育宣传月启动,守护权益防风险,推动金融服务质效提升插图

9月1日,国家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启动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金融为民·谱写新篇章·维护权益·防范风险”为主题,以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金融为民为抓手,汇聚全金融行业力量,广泛普及金融知识,提升金融效益,落实惠民举措,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业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金融教育宣传月”期间,同步开展“担当县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新使命”专项活动,此次活动结合地区特点、资源优势、基层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教育宣传,擦亮金融为民根基色彩,推动金融知识深入基层群众。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这次特殊的盛会上,金监局县级监管分局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4月8日,金监局县级监管分局统一挂牌,标志着金监局体制“四级垂直管理”的四级架构(即总局-省局-分局-支局)正式成立。

三部门近期将完善金融纠纷诉讼调解机制

启动仪式上,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亮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局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与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抓实干、用情解民生,真正当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坚定捍卫者。

具体来说,一是努力提供丰富多彩、便捷贴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供给,围绕消费需求,推出更多覆盖面广、可得性公平、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督促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整合交易、简化操作,加强营业网点、自助、线上等全渠道建设和管理,让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路,办事、消费更加便捷。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服务维度,充分考虑老年人、新市民、残疾人、来华外国人等群体的行为习惯,完善差异化服务标准和流程,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精细化、有效、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二是着力构建全面、精准、高效的立体化消费维权网络。强化预防性保护,加强消保工作顶层设计,加快完善产品适当性管理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统筹推进销售行为与金融服务管理。强化过程性保护,分级分类处理消费投诉,加大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力度,加强金融产品源头管理和追溯整改,及时消除侵害金融消费权益的苗头和隐患。强化救济。加强金融消费纠纷保障,完善金融消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周亮透露,近期,金融监管局将会同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金融纠纷调解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调解组织的规范治理,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着力营造公平规范、诚实守信的金融市场环境。加快建设行业诚信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金融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推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良好金融信用环境。全面开展执法检查监督,重点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真抓实干、重拳出击的措施,确保监管“带牙带刺”、有棱有角。会同有关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三方理财公司风险专项整治,全力推进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努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包。

四是努力构建职责清晰、运转顺畅的“大消保”格局。加强监管协作,充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消保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深化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加强跨行业、跨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确保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强化金融机构主体责任,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深化消保工作与业务融合,完善消保相关业务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和引导,指导行业协会加快建立行业声誉评价、内外咨询、维权服务等机制,推动会员单位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开展宣传教育,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增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人民银行:深化投资理财、支付等领域金融知识科普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陶玲指出,开展金融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立足实际、长期耕耘、形成合力。

陶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在金融教育工作中将做到“四个更紧密”:

一是更加贴近群众需求。要提升金融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开展存贷款、投融资、支付、征信、反洗钱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用好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兴媒体,以通俗易懂、通俗易懂的方式增强工作实效。

二是更加贴近实体经济需求,要聚焦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在信贷服务、股权融资服务、支付结算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效应,促进政策落地。

三是更加符合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在投资、融资、理财等方面,要帮助群众树立正确观念和风险认知,增强投融资行为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性、盲从性和过度投机,保障金融资产安全。

四是更加贴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文化的滋养和渗透,要通过金融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为建设强国、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作出金融贡献。

证监会:纠正拜金主义、奢靡之风、急功近利、过度投机、“炫富”等不良风气

“投资者教育是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陈华平表示,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充分调动系统内外一切力量,组织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投资者教育,持续普及“防诈骗、防欺诈”常识和相关投资知识,继续举办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世界投资者周活动,组织190多个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10万余场投资者教育活动,推动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覆盖5000余所学校、6000多万名学生。

陈华平表示,当前证监会系统正在扎实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投资者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为提升投资者教育质量和实效,证监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发挥投资者教育在保险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积极践行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牢牢把握全国2.25亿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一最大的市场形势,在强基固本、严监管的同时,持续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广大投资者提高理性决策和风险识别能力,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重点,提升投资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日益增多,一些隐蔽、混淆的违法金融行为和风险因素也时有出现。我们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各方进行产品业务讲解、制度规则宣传,以投资者喜欢的简洁易懂的方式提示投资风险。

三是要加强维权宣传,增强投资者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培育投资者科学理性的维权意识,是营造公平公正法制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在普法工作中加强投资者维权教育,大力向投资者普及维权理念,普及权利义务、民事赔偿等法律知识,支持投资者运用诉讼、仲裁、调解等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形成依法办事、遇到问题找法律、用法律解决问题、依靠法律化解矛盾的良好氛围。

四是倡导优秀文化,以中国式金融文化培育行业生态。作为今年“金融教育宣传月”主题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国式金融文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良好的行业文化是金融业立业之本,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吸引投资者、获得投资者信任、让投资者放心交易的重要法宝。在证券、基金、期货行业,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公正盈利、稳健审慎、诚信创新、守法合规的金融文化。中国特色的中国金融文化就是要正视拜金主义、铺张浪费、急功近利、过度投机、“炫富”等不良风气,引导从业人员珍惜职业声誉、恪守职业道德,以诚信、专业、正直、负责的行业形象凝聚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