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智行扩容,问界新 M7 Pro 与智界 R7 亮相成都车展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成都车展前夕,华为鸿蒙智能驾驶再度扩容,除了推出新款M7 Pro,还首发R7。自此,鸿蒙智能驾驶车型增至M5、M7、M9、S7、R7、S9等6款车型,累计销量突破40万台。

华为鸿蒙智行扩容,问界新 M7 Pro 与智界 R7 亮相成都车展插图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不过,作为华为智能选车模式升级的鸿蒙智能驾驶也遭到了汽车行业大佬们的质疑,华为的过度介入,是否会让车企失去灵魂。

银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注册成立的。今年1月,华为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汽车BU)分拆出去,成立新公司银网,承接华为汽车BU的技术和资源。

七个月后,阿维塔和赛雷斯相继入股银网,公告显示,两家车企各持股10%,交易金额为115亿元,以此计算,银网估值高达1150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汽车BU的盈利情况备受外界关注。近日,经过5年的投入期,汽车BU开始释放盈利信号。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银网分别亏损75.87亿元、55.97亿元,2024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净利润22.31亿元。

还有消息称,华为汽车BU今年上半年营收已达100亿元。针对此消息,华为汽车BU一位内部人士向时代周刊记者回复称:“目前运营数据还没有官方消息,但确实比去年高很多。”

克服了规模和盈利两大挑战,华为5年的“造车”之路给行业留下了什么启示?智能汽车能否取代手机,成为华为新的摇钱树业务?

规模问题

8月26日,成都车展前夕,华为发布了全新M7 Pro版本,华为与江淮汽车联合开发的第二款车型、鸿蒙智行旗下首款轿跑SUV——智捷R7也首次亮相。

此后,华为鸿蒙智能驾驶车型增至6款,包括与赛力斯合作的文杰M5、文杰M7、文杰M9,与奇瑞合作的智杰S7、智杰R7,与北汽蓝园合作的享杰S9,涵盖SUV、轿跑车等多种车型。

“‘文界’是探究、探索的意思,我们和赛力斯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做全系列的SUV。‘智界’定位中高端、中档车,包括轿车、SUV,产品会做差异化、细分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享界’定位高端高管用户,商用、家用都可以。”今年5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和江淮合作研发的‘智选’轿车非常高端,远超迈巴赫、劳斯莱斯。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19.42万辆。此次发布会上,鸿蒙智行交出了最新答卷:2年5个月交付40万辆,畅享S9上市20天订单量突破8000辆。不过,华为并未透露智行车型的销量数据。

华为抱着“不造车,但帮车企造好车”的态度进入汽车行业仅有五年时间,但却是智能汽车领域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销量是车企关注的重要指标,如果不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分摊成本,盈利就无从谈起。最初,无论是HI模式的Alpha S,还是Smart Car模式的SF5​​,销量都并不理想。

2019年,华为正式进军汽车行业,但直到2022年,华为才与SERES合作推出AITO品牌,并陆续发布M5、M7、M5 EV三款车型,累计交付量突破7.6万台,销量有所提升。

华为鸿蒙智行扩容,问界新 M7 Pro 与智界 R7 亮相成都车展插图1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国信证券撰写的研报显示,鸿蒙智能驾驶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核心车型,2023年销量为9万辆,大部分由文杰贡献。预计2024年将突破50万辆,其中文杰超40万辆,智捷超7万辆,翔捷超3万辆。

“百万辆是一个里程碑。”此前,华为终端BG智能汽车业务部总裁王彦民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新能源品牌,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尽可能实现规模化,只有规模化,才能带来更多效率的提升。

模型战争

华为汽车业务主要分为汽车BU和华为终端BG智能汽车业务部两部分,两个业务均在余承东麾下,但由不同的团队领导。

其中,华为汽车BU于2019年5月成立,定位是中国的“博世”,不仅销售零部件,还为汽车厂商提供全栈式综合解决方案,即标准化的零部件供应模式和HI模式。

2021年5月,余承东接手华为汽车BU,在“不造整车”的前提下,提出了第三种商业模式——智能选车模式,随后在去年11月更名为鸿蒙智能驾驶。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主要有三条路径:零部件模式;HI模式,其合作伙伴为长安汽车旗下的阿维塔,但余承东透露,未来深兰汽车、岚图、猛狮等也将采取类似合作;智能汽车模式,其合作伙伴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

华为鸿蒙智行扩容,问界新 M7 Pro 与智界 R7 亮相成都车展插图2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其中,智能车选车型的销量最为亮眼,但一度引发行业对汽车灵魂的争议。2021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坦言,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供应商为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它就成了灵魂,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灵魂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今年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质问:“(长安汽车)为什么不跟华为合作做智选车型,而是做Hi车型?第一,长安的策略是做汽车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做别人的品牌;第二,长安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去做事情,因为我觉得其他的车型都是有问题的。”

在此背景下,华为启动汽车BU分拆计划,注册新公司银网,主营业务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智能车灯等,将承接华为汽车BU的技术和资源。

银网被认为是华为汽车事业部的新实体,华为希望与汽车厂商绑定,出售汽车事业部部分股权,并入股华为技术。如此一来,华为可以引入汽车厂商的资金,减轻经营压力,同时也打消了合作车厂对潜在竞争的顾虑,不再担心“丢了魂”。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银网的成立、股东引入均由任正非亲自决策、亲自监督。

不难看出,华为正试图以多元化股权构建技术开放平台。近期,长安汽车相继入股了长安汽车旗下的阿维塔和赛力斯。接近华为的人士透露,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也在推进该项投资。

此外,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组成“四大界王”的另外三家车企也是潜在的投资对象,余承东此前曾公开表示,已向上述三家公司发出股权开放邀请。

接下来银旺何时引入新股东、交易价格为何、持股数量等都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盈利困境

成立之初,华为高层对汽车BU的规划是“6年不盈利目标”,但对该部门的投入一直在加大。

直到2022年8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才在内部论坛上发文称,“我们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把生存作为最重要的准则,收缩、关闭一切边缘业务。”他特别提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要减少科研预算,强化商业闭环。”

余承东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透露,汽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烧钱的业务,华为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十亿美元,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一万人,其中70%从事智能辅助驾驶的开发。

随着汽车业务投入不断加大,盈利问题成为悬在华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据2023年年报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47.37亿元,成立至今研发投入已累计300亿元。

“今年前三个月智能汽车业务扭亏为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点。我预计从4月份开始,我们应该能够扭亏为盈,实现健康正向发展。”今年3月,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2024)上表示。

为加速变现,华为在5月至7月间将享界、智界、文界三个品牌的商标转让给合作车企,其中文界商标价值最高,有评估公司估价为102亿元,最终赛力斯以25亿元拿下。

在最近的一次直播活动中,余承东难掩遗憾。他表示,以25亿的价格把文杰商标卖给赛力斯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品牌方和生产商必须是同一家公司。“我们在文杰身上投入了很多,这个品牌至少值几百亿。”

与此同时,华为汽车BU正迎来业绩拐点,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银网营收分别为20.98亿元、47亿元、104.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87亿元、-55.97亿元、22.31亿元。

华为鸿蒙智行扩容,问界新 M7 Pro 与智界 R7 亮相成都车展插图3

来源:Seres财报截图

在余承东看来,如今的智能汽车行业和10多年前的智能手机行业非常相似。“十年前,我负责华为终端业务,当时就深有体会,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或者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很多巨头都会很难生存下去。”余承东认为,2025年将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分水岭。

这或许意味着2025年也将是华为汽车业务的重要节点。至于智能汽车能否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的摇钱树,“要看它的市场份额大小”,深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晓荣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

根据IDC发布的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第二季度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8.1%,排名第二。

“现金牛业务市场份额很高但增长缓慢,参照华为手机的份额,预计华为汽车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张晓荣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华为正通过与车企合作、投资智能汽车技术公司等方式重塑其在智能汽车行业的“朋友圈”,以加速这一进程。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