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原因揭秘,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那么,8月份以来,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大幅波动甚至亏损的原因何在?投资者是否应该赎回?

机构债券购买热情下降

8月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收益率再度回落

8月初,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今年以来,我国长期债券利率有所下降,部分资管产品加大对长期债券的配置,随着短期债券价格上涨,产品净值上升。数据显示,7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而目前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足2%,吸引部分投资者将存款“转移”到此类产品上。

不过央行指出,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特别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基础资产,主要通过杠杆实现,实际上涉及较大的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时,相关资管产品的净值也会大幅下跌。

Wind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活跃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底反弹,1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见顶回落,与此同时,债券交易规模快速下滑,近期活跃的10年期国债日成交量在400张左右,回落至季节性低位,与活跃期的上千张成交量形成明显差异。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原因揭秘,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插图

十年期国债活跃收益率及交易量(数据来源:Wind)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债市交易热情的下降体现了机构买债热情的降温,一方面可能与近期监管部门对债市投资交易行为的有效监管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体现出机构对债市走势和资金面变化更加谨慎。

由于债券资产配置比重较高,债券收益率变动对固定收益产品净值波动影响较大。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下同)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年化平均收益率自4月份以来持续下滑,6月份跌破3%至2.57%;受债券市场整体上行影响,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小幅回升至2.83%。其中,7月份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06%,较上月上升19BP;纯固定收益类、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34%和2.96%,较上月分别上升16BP和22BP。

进入8月,债市降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步入下行通道。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全市场存续的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8%,较前一周下降0.28个百分点,已跌破3%关口。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原因揭秘,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插图1

全市场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各区间年化收益率走势(数据来源:普益指数,单位:%)

普华永道认为,在本轮债市调整中,配置中长期债券、高杠杆的理财产品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而银行理财产品多持有中短期债券,因此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整体可控。但部分通过杠杆实现高收益的产品对利率变动较为敏感,需警惕潜在的净值损失风险。

上一轮债市调整引发理财产品赎回潮

适度防范金融产品赎回风险

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正式实施,理财开始以净值型方式运作。当时不少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随着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部分产品净值回落甚至“破净”,市场一片恐慌,下跌趋势进一步放大,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理财产品“赎回潮”。

目前债券市场在债券收益率上行的带动下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8月份以来,活跃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低点上行12.5BP至2.2425%,随后回落至2.16%。回顾历史,2022年,10年期国债曾两个交易日上涨14BP,理财产品部分赎回开始出现。

此轮债市调整,是否将引发新一轮理财产品“赎回潮”?

兴业证券固收团队提醒,需适度防范理财产品赎回风险。2023年以来,理财产品通过信托平滑机制、信托为理财产品提供“不当估值”等方式,有效降低了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性。但今年以来,各地监管机构开始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管,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性或将进一步放大。

其次,4月份以后,监管禁止银行手动补息,导致存款外迁。理财产品规模的增加多来自之前的“对公存款”客户,因此他们对理财产品的低波动性和收益要求较高。如果后续理财产品波动性增大、收益较差,无法覆盖客户的“资金成本”,他们可能会赎回理财产品、偿还贷款。那时,理财产品规模可能就会大幅缩水,引发负反馈螺旋效应。

另一方面,兴业证券固定收益团队指出,相较于历史上的“赎回潮”,当前理财投资基本面尚不具备转势的基础。在房地产、股权投资收益下滑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仍有需求;同时,理财产品所形成的“低波动模型”虽然减弱,但仍有助于稳定净值。因此,相较于2022年,或许能够更大程度地抵御债市波动。

截至8月11日,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理财产品规模29.77万亿元,周度新增2752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规模新增2245亿元,理财产品尚未出现所谓“赎回潮”。

面对债券市场的波动,普益标准表示,投资者应充分了解所持有理财产品的特性、投资策略、风险水平和历史表现,这将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波动性,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其次,投资者应保持长远的眼光,避免因短期波动而做出冲动的决策。如果所持有的产品没有出现较大的回撤,认为符合个人的投资计划,可以考虑继续持有,等待市场回暖。

撰稿:南都万才社实习记者黄顺伟、记者马青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