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8月23日报道,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的数据,人民币上月继续位居支付货币排名第四位,在全球交易中的占比从6月份的4.61%上升至4.74%,这是人民币连续9个月维持在4%以上的占比。
2023年11月,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之后全球第四大活跃支付货币。根据SWIFT数据,今年7月,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为47.8%,其次是欧元(22.5%)和英镑(7%)。同时,人民币还以6%的份额位居全球贸易融资市场第二位,高于欧元的5.8%,仅次于美元的83.2%。
报告称,SWIFT支付数据是衡量国际货币相对地位的重要指标,其他指标还包括外汇市场使用频率、大宗商品交易和政府外汇储备。数据显示,以人民币结算的支付金额较6月份增长13.4%,超过所有货币10.3%的增幅。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举措之一,中国在2009年首次鼓励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
人民币资料图 东方IC
《南华早报》指出,随着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达到创纪录水平,这对中国推动人民币在海外的汇率是一个可喜的迹象。自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被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以来,人民币的使用不断上升。去年,中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
美元在对俄罗斯的种种行动中展现出其武器化本质,给新兴市场带来寒意,因此中国决策层不断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的替代货币。与此同时,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对此表示愿意接受中国货币。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表示:“尽管面临贬值压力,但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仍在推进,境外使用不断增加。”
渣打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全球化指数也追踪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情况,该指数在 2023 年强劲增长 33%,今年继续增长,与 SWIFT 支付数据一致。
丁爽认为,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全球南方”国家希望避免对美元过度依赖,人民币在扩大全球作用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但他也提醒,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突破也存在一些困难。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也显示,得益于人民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和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去年人民币境外使用大幅增长。
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追踪人民币全球表现,报告显示,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同比增长22.9%,相比同期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表现,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强劲势头。
2021年2月1日,江苏南通一家银行,银行工作人员清点顾客存入的人民币纸币。IC图片
报告称:“随着一国金融体系服务全球供应链的质量不断提高,其货币的使用基础将得到加强。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受到艰难外部环境的抑制,但与其他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仍然很高。”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给出了去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的季度平均值,为6.27;而同期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1.52,欧元国际化指数为25.03。数值越高,国际化程度越高,但研究报告并未具体说明最高值是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指数排名中,人民币高于英镑和日元,后两者的指数值分别为3.76和4.4。
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一,中国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含金量”;第二,中国加快以制度性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步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质量和速度进一步提升;第三,国际货币合作阔步前进,为人民币国际使用搭建了广阔平台;第四,在金融周期的分化波动下,人民币融资功能增强,成为2023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一大亮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教授屠新泉5月指出,中国持续优化跨境贸易结算,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各省建立的跨境金融结算平台,有效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入驻,提高了企业支付收支效率,拓展了投融资渠道,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
尽管增长势头强劲,但中国人民大学报告也警告称,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诸多内外部风险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存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疲软等。
去年2月5日,Atlas Team首席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名誉教授鲁里尔·鲁比尼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美元正面临人民币的挑战,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或将走到尽头。
因悲观预测而被称为“末日博士”的经济学家鲁里尔·鲁比尼指出,随着世界在中美争夺影响力的斗争中日益分裂,“两极而非多极的货币体系最终可能会取代单极货币体系。”他预测,在这种两极化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中,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在未来十年也可能相对下降。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