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编辑|江一曼
大型银行信贷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根据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行等7家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分别达到10.4万亿元、1.6万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三家银行新增信贷占同期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总量的六成,创下历史记录。与此同时,中小银行新增信贷占比持续下降。
从长期来看,这个拐点出现在2019年。2019年之前,七大银行新增信贷占比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2019年以来,其信贷占比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信贷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下降,倒逼其加大债券投资,近年来其债券投资余额增速高于七大行,呈现“大银行放贷,小银行买债券”。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2019年以来,四大银行加大普惠金融贷款发放力度;个别中小银行风险暴露,经营难度加大允许中小银行发行债券补充资本,相应限制了信贷投放;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向大型银行倾斜等。
七大国有银行信贷占比的提高,表明其充分发挥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优化配置、强化运作的体现。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在此基调之下,七大国有银行信贷占比或将继续稳步上升,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如何做好差异化定位、错位竞争将是生存的关键。
大型银行新增贷款占比持续提升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分别披露大型全国性银行、中小型全国性银行和四大全国性银行的信贷收支报表,这些报表是分析全国性银行信贷收支状况的重要依据。各类银行的资金来源和用途。
按照央行的定义,我国大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额大于或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基准,下同)。全国性中小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额在2万亿元以下的银行(以2008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基准)。参考标准)。
按照上述分类,大型中资银行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中行、邮储银行等,全国性中小型中资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跨省城商行、农发银行等。央行不单独披露非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以及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负债表。
据央行数据,2011年七大行新增贷款3.75万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的54.5%。七大行新增贷款占比各大银行2011年至2018年呈逐步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39.2%,但2019年以来持续上升:2023年达到54.9%,2024年前七个月接近60%,创历史新高。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七大银行信贷占比持续提升的主要原因有:一是2019年以来,各大银行加大普惠金融贷款发放力度,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2018年8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率高,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社会发展。
对金融业的要求是努力保证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一致。在此背景下,国有银行需要改进坚定政治站位,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小微贷款目标,要求当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增速目标提升至40 202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余额1.4万亿元,2021年增长30%。2022年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提出,“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型小微贷款1.6万亿元”,对应增长目标在30%左右。
根据年报数据分析,大型银行均超额完成了普惠金融贷款增速目标,如2021年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都在40%左右;再如,尽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未设定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六大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也在30%左右,截至2023年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合计为34.47万亿元。年末达到11.5万亿元。
“在小额贷款市场,股份制银行完全没有竞争力,其融资成本也不如大银行,这导致我们失去了一部分客户,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 “受到挤压。”某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表示,“大型国有银行的资金成本优势明显,贷款利率都在4%以下,银行很难“我们能达到这么低的利率,很多客户都被抢走了。”江浙一家城商行副行长说。
中国银保监会原主席郭树清在2022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在推动大银行、大机构服务重心下沉到基层过程中与此同时,大型银行也与其他地方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我们深入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许多地方抱怨大银行势力过大,竞争非常激烈。”
二是2019年以来,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发债补充资本的难度加大,相应制约了中小银行的信贷供给。
2019年5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鉴于包商银行存在严重信用风险,为切实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对包商银行实施接管。银行牌照因此被打破,投资者对中小银行风险的担忧加剧,中小银行外部资本补充难度急剧上升,没有外部资本补充,信贷增长就会乏力。
三是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向大型银行倾斜,进一步强化大型银行的资金成本优势。2020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央行分三批推出1.8万亿元专项再贷款。此后,各种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继出现,如直达实体经济的两化融合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型养老金再贷款等。
据界面新闻查阅,截至今年6月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共有17个,其中12个仅投资于大中型银行,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期限一般为一年期(该笔贷款年利率仅为1.75%(可展期两次),远低于三年期存款利率。
中部省份某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表示,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按照主体分类而非功能划分发放,建议可根据商业银行实际业务发展情况给予支持无论哪家银行做这项业务,都应给予相应的再贷款支持。
中小银行购买债券
在大型银行信贷占比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小银行信贷占比有所下降。根据央行数据,2019年,全国性中小银行(主要包括民营银行、民营企业)新增信贷占比达75%。规模以上工业银行(含股份制银行和跨省城商行)的存贷款占比由2018年的60%下降至2023年的41.8%。
在信贷市场份额不断缩水但存款仍在增长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不得不加大债券投资力度。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相继成立债券交易投资团队,专门负责债券投资。
开源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贷款收益率较低的背景下,中小银行新增贷款性价比较低,同时存款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供配置的资金量较大,面对较高的融资成本和业绩目标压力,中小银行往往会加大债券配置力度以赚取利息,或者进行外包投资。
“与其投资变成坏账的贷款,还不如买债券,因此中小银行都在加大债券投资。”前述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增速均高于大型银行,2023年两者平均在7个百分点左右,较2018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兴业银行研究院研究报告分析认为,首先,理财、基金赎回潮过后,各家银行存款被动大幅增加,但经济内生动能仍不足,大量贷款需求集中在大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而中小银行资产端贷款增速赶不上负债端存款增速;二是增速缓慢。中小银行的贷款只能集中于债券配置,导致债券配置需求强于贷款。
但今年二季度以后,由于监管部门提醒债券利率风险,并对中小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增速一直低于大型银行。
改变定位
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型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
这一思路延续到了2019年。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学习主题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
当时一种简单的观点是,中国金融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等需要更多资金和金融服务的主体的服务严重不足。因为国有银行、大银行只服务大企业、国有企业,需要小银行、民营银行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
2018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举办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讨会”上,PPP概念股东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对易纲表示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易纲:“现在民营企业处境很艰难。如果易纲行长批准我办一家银行,我一定会把这些企业一个个从血泊中拯救出来。”但接下来那年东方花园倒塌。
但近年来,随着部分中小银行暴露风险甚至被股东“掏空”,大型国有银行在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重大战略任务上难以取得突破,中小银行面临新的经营困境。中型企业方面,高层对于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基调发生了明显变化。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执行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中小金融机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表示,这意味着充分发挥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能力,保持资金信贷持续增长,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资金投入,有效满足市场融资需求。同时,要严格股东资格审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在经营方面,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区域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聚焦重点客户群体,开展特色化、精细化、差异化运营。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