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建的渝昆高铁重庆西至宜宾东段(以下简称“渝昆高铁重庆至宜宾段”)正式进入运营测试阶段,预计年内开通。加上去年底开通的成都至宜宾高铁,成渝/成渝中线、成宜线、渝宜线三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已形成高铁三角。
依托快捷、便捷的高铁通道,成渝宜宾一体化、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同时,随着宜宾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规模大幅提升,新兴增长极地位逐步显现,与成渝两地的产业互补性和融合度也在逐步加深,成渝宜宾可以从“铁三角”发展为“金三角”。
川南第三极的崛起
渝昆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之一京昆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99公里,其中渝昆高铁川渝段长约292公里。项目建成后,川南宜宾、泸州等城市将有高铁直达重庆,一小时可达,缩短了目前川南与重庆的时空距离。
同时,这也将极大提升宜宾的交通枢纽地位,通过成桂、成宜、渝昆等高铁线路,以及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地位,宜宾已成为四川的南门户。不仅如此,高铁走廊的建立,将加速宜宾与成渝一体化进程,推动宜宾成为新极。
长期以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在成渝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对川渝腹地市州在经济产业、人口等方面呈现明显的虹吸效应,资源、要素加速从市州向成渝地区流入,导致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023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实现经济总量27000亿元,其中重庆主城区经济总量23120.1亿元,占重庆市的76.7%;成都市经济总量达22074.7亿元,占四川省的36.7%;二者分别占双城经济圈的28.2%、26.9%,合计占55.1%。
重庆市统计局周荣峰撰写的《四川省》杂志发表的川渝人口流动问题文章也显示,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区是川渝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2023年,从四川流向重庆的人口中,七成以上将聚集在中心城区,占比73.4%;从重庆流出到四川的人口中,近六成将聚集在成都,占比59.9%。
所以,无论对于四川还是成渝经济圈来说,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对于区域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几年,四川明确提出要打造省级经济副中心,打破“一城独大”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宜宾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全省增长的领头羊。
2023年12月,四川省出台《关于支持宜宾、泸州抱团打造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宜宾、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在全省占比进一步提升,年均增速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
根据地方规划,成都的目标是2027年GDP突破3万亿元;重庆的目标是4万亿元,按照目前的比例,届时重庆主城区GDP也将突破3万亿元,而川南地区突破1万亿元,将有助于缓解这一失衡局面。
宜宾、泸州的崛起,不仅将形成四川第二经济增长极,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将改变整个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格局。业内专家表示,希望宜宾、泸州能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除成都、重庆之外的第三增长极。
金三角能否形成?
6月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在介绍“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展情况时,专门以重庆与宜宾合作为例回答记者提问:“在重庆生产的长安深蓝汽车,离不开来自四川宜宾的电池。”
宜宾近年来高增长的背后,是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宁德时代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宜宾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去年,宜宾还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称号。
官方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将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13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年动力电池销量96.33GWh,占全省91.2%、全国15.6%。这相当于全国每100块动力电池,就有15块以上贴上“宜宾造”的标签。
同时,汽车产业是重庆和成都的支柱产业,宜宾打造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自然与成渝两地的产业互补合作愈加紧密,重庆长安汽车与深蓝汽车、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的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落户宜宾便是一例。
宜宾的产业发展不止于此,围绕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宜宾已初步构建起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同时,宜宾还在晶硅光伏、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等产业发力,与成渝两地的产业布局紧密相连。
据官方通报,今年上半年,宜宾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从“4+4+4”产业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长7.5%、动力电池增长10.4%、酒精增长9.0%、晶硅光伏增长93.7%。
因此,在交通便捷、人员交流加快的同时,宜宾经济快速增长、产业互补性不断加深,使得其新兴增长极地位不断巩固,从而加速城市能级的提升,有望形成成渝宜宾“金三角”关系。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