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致远机器人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获悉,该公司将于今年10月开始出货,预计2024年出货量将达到300台左右,其中双足机器人约200台,轮式机器人约100台。据致远机器人合伙人、营销服务副总裁蒋青松介绍,该公司实际订单量已超过300台。
致远机器人的工厂一期位于临港奉贤,这也是上海首个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工厂已经进入量产的最后准备阶段,产线已经搭建好,现在也在做相应的设置。”蒋青松进一步向澎湃新闻记者补充,今年四季度整个量产节奏安排如下:“10月份会有小规模生产,11月份我们的量产会达到100台,12月份会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智元联合创始人彭志辉本人也在8月18日上午直播发布了公司2024款新品。此次新品发布包括“元征”和“灵犀”两个系列五款全新商用人形机器人——元征A2、元征A2-W、元征A2-Max、灵犀X1和灵犀X1-W。距离彭志辉发布公司首款人形机器人元征A1,已经过去整整一周年。
上述5款机器人采用家族化设计语言,结合轮式与足式形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能制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
技术方面,彭智慧介绍,智远机器人将机器人系统分为动力域、感知域、通讯域、控制域,自产品启动以来就做好了完整布局。此次的亮点包括:动力域上,关节模块实现量产和迭代升级,灵巧手自由度数跃升至19个,主动自由度翻倍至12个,引入基于MEMS原理的触觉感知和视觉触觉感知技术,实现7自由度双臂高精度控制;感知域上,集成RGBD摄像头、激光雷达、全景摄像头等传感器,引入前沿的自动驾驶感知解决方案,并通过SLAM算法进一步提升对环境的理解能力。
此外,在通讯领域,致远机器人研发了自主研发的原生、轻量级、高性能智能机器人通讯框架AimRT。彭志辉提到,其相比ROS等第三方中间件,在性能、稳定性、效率、系统部署灵活性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同时全面兼容现有的ROS/ROS2生态。
在控制领域,致远机器人结合基于模型和基于算法,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自适应能力;预研了可适配不同机器人本体的自然语言指令集驱动系统,并基于强化学习,实现机器人技能的精准编排和高效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与自动驾驶的级别类似,致远机器人也定义了具身智能G1至G5的技术演进路线。
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致远机器人在G2路线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一系列零样本、少样本通用原子能力,包括通用位姿估计模型、通用抓取模型、通用力控插件模型等。G2阶段面向柔性智能制造和交互服务场景的原子能力模型,已在多个实际场景中实现商业应用。
“目前还没有人对具身智能提出一个标准,我们根据自己的研发进度发现,必须做出一个有效的定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研发。”蒋青松表示,目前具身智能G1到G5的技术演进路线,在业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希望它能够成为大家的共识,最终形成标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致远机器人还宣布了一系列开源计划,包括:智能机器人高性能通信框架AimRT将于9月底开源、由X-Lab孵化的灵犀X1将于9月全面开源、并宣布基于AIDEA的百万实机和千万级仿真数据集将于今年四季度开源。
对于实机数据采集,蒋青松告诉澎湃新闻,实机数据采集训练场已经建成,“我们预计9月底建成100台左右的采集场。”他提到,相较于互联网数据、模拟数据,实机数据才是具身大脑真正需要的数据,“相当于人教机器做一个动作,从而产生一份数据。这份数据获取难度最大、成本最高,但效率也是最高的。”
“目前每台机器有1.5个工人,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工人一天产出1000条数据,目前每条数据的成本预估在0.4元,最终要获得100万条真实机器数据。”据悉,近6000条真实机器数据可以泛化一个动作训练,“场景基本都是围绕捡、放、转。”
对于灵犀X1大部分设计数据和代码的开源,以及核心部件的出售,彭志辉表示,这标志着“人造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灵犀X1由致远机器人专门为极限创新和敏捷探索而成立的X-Lab(智汇军实验室)孵化。
致远机器人于2023年2月在临港新片区成立,创始团队包括“智汇君”彭志辉等多位行业资深人士。在此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2023企业融资榜》中,致远机器人于2023年3月获得天使轮融资,一年内连续5轮融资,参与机构共计21家,一举夺得“融资速度最快”、“融资次数最多”、“投资人数量最多”的殊荣。
蒋青松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临港新片区对致远机器人前期的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包括我们的工厂,因为我们的工厂目前就在临港。同时,我们也跟临港进行场景化发展的合作,比如说临港就为一些互动的服务场景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他表示,随着未来公司产品的商业化,“相信合作的范围会更广。”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