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爆发!中国资产和黄金飙升
黄金飙升110%!黄金创下历史新高
首次!现货黄金突破2500美元大关
金价已升破2500美元,三个月未买黄金的央行将采取行动?
黄金首次突破2500美元!金价再创新高后,下一步会冲向2700美元吗?
每周黄金调查:突破2500美元心理关口后,机构和散户投资者认为金价将如何走势?
本文来自:智通财经网
智通财经了解到,受美联储即将降息预期提振,金价周五首次突破2500美元/盎司大关。周五现货金价上涨逾2%,超过上个月创下的纪录,因周五公布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数据令人失望,强化了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预期。低利率通常对黄金有利,两者通常呈负相关性。
数据显示,由于建筑商对疲软的需求做出反应,美国7月份新屋开工量降至疫情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RJO高级市场策略师鲍勃表示,这是“经济衰退即将到来的又一个迹象”。美联储将“比此前预期的幅度更大”地降息。
预计金价将继续上涨
今年以来,随着货币宽松政策的乐观情绪不断升温,以及各大央行积极购买黄金,金价已上涨逾 20%。由于中东紧张局势和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黄金也被视为避险资产。
今年早些时候,金价开始走高,这让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和资深人士感到意外,因为并不总是有明确的宏观催化剂来证明金价上涨是合理的。尽管交易员减少了对降息时机的押注,但金价仍保持了涨幅。最近,由于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很快开始降息,金价小幅上涨。
近期金价上涨并非必然出乎意料。6月份,咨询公司Focus预测今年金价将创下新高,而本月早些时候,花旗银行表示,其对2025年金价的基本预测为2700-3000美元/盎司。其次,美国银行此前发布报告称,随着美联储开始降息,债务上升带来经济不确定性,金价可能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触及3000美元/盎司。
与此同时,瑞银在 7 月份谈到黄金时表示,黄金还有更大的上涨空间,预计今年年底黄金价格将达到每盎司 2,600 美元,到 2025 年中期将达到每盎司 2,700 美元。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组合中配置黄金是一种有吸引力的多元化和对冲工具。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金价上涨
近期一系列美国经济活动数据让市场确信美联储即将从20多年来的高位下调借贷成本,而金属的传统驱动因素正在重新占据主导地位。鉴于近期经济数据对美国经济状况发出了相互矛盾的信号,人们对美联储9月可能降息的幅度存在争议。尽管如此,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今年将降息近100个基点。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3 日当周,投机者对 Comex 黄金期货的净看涨押注创下近四年来新高。同时,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几年的资金流出后,交易所交易基金的黄金持有量近几个月有所增加。
道明证券 (TD ) 大宗商品策略全球主管巴特·梅莱克 (Bart Melek) 表示,黄金投资者“普遍更倾向于相信美联储将采取更积极的货币政策宽松措施。”他表示,随着“宏观/货币政策和央行压力不断加大”,未来几个季度金价可能进一步上涨至每盎司 2,700 美元。
全球央行掀起“淘金热”
得益于西方投资者和全球央行的强劲购买,黄金未来或仍有上涨空间。研究主管阿什表示:“过去五年,全球央行对黄金的需求激增,矿业部门生产的黄金几乎有1盎司被央行购买。央行对黄金的无尽需求成为黄金牛市的基础之一,对基本面和市场情绪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什表示,自 2004 年夏季以来,各国央行储备的黄金数量按重量计算增加了近 19%,而以美元计算的价值则增长了七倍,达到 2.4 万亿美元,主要推动力是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土耳其。
此外,非洲国家近期也急于增加黄金储备,以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本国货币的影响。南苏丹、津巴布韦和尼日利亚等国或正在计划或已经采取措施。世界黄金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预计约有20家央行将在明年增加黄金储备。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市场策略师 Paul Wong 指出,持续的黄金购买“已经接近或耗尽了市场上可供交易的‘自由流通量’”。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截至 2024 年 5 月,全球官方黄金总储备为 36,089 公吨,而市场估计,有史以来开采的黄金总量约为 212,582 公吨。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洛克表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各国央行正在购买黄金,可能是因为它们担心美国财政状况,正在减少对美国国债的依赖。
黄金编辑布莱恩指出,在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各国央行对黄金的需求激增。他说:“在美元被武器化后,各国央行试图通过将储备资产从美元转移到黄金来保护自己。”
他说,随着西方买家的涌入,各国央行或中国投资者和储蓄者没有理由放弃购买黄金。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黄金作为可投资资产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买家同时购买黄金。如果市场真的出现东西方买家同时购买黄金的情况,那么金价可能会“比我们今天看到的更高”,他说。
新浪合作平台期货开户安全、快捷、有保障
新浪声明:本新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刊登此文意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风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