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经销商跳楼事件引发网友质疑,真相究竟如何?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近日,芜湖一名经销商称,因自己有7亿元的货物积压,无法低价出售,而选择跳楼自杀。

事件源于网上的一篇帖子,帖子指责华为向经销商施压,出台新规“禁止经销商之间相互转移库存”,这一规定被指成为压垮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后,事件主人公陈军(陈光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遗书,表达对品牌的感谢和与家人的告别,随后又传出他跳楼自杀的消息。

图片

图片来源: and

反卖空研究中心分析后发现,这起事件并不简单。

事件真相仍不明朗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有网友对帖子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首先,如果一个经销商已经和华为合作了20年,其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不容小觑,不太可能因为单一品牌的压力而轻易破产。

其次,如果经销商真的背负如此庞大的库存,其自身的经营策略和市场判断能力也会受到质疑。

再次,在商业合作中,经销商库存过多是常见现象,不能完全怪罪品牌方。

此外,抖音知名博主苏迅科技“老经理”也对此事发声,称自己是安徽省的经销商,曾多次见过涉事老板。

图片

“老关”辟谣称,事件老板确实姓陈。但2024年上半年,陈军的战略目标转向某品牌,仅6月份就开了3家品牌店,上半年共开了10家某品牌店。华为的品牌店只有两家店,一家合作店,一家授权店,其中授权店是7月份转让的。

“老管家”称,华为经销商在安徽省的最高级别金种子客户,就拥有几十家华为专卖店,总资金盘在1亿元左右。7亿元纯属谣言。

目前,华为尚未对这一指控做出官方回应。

贷款金额与库存金额不匹配

然而,该事件的疑点还不仅如此。

根据案发时出现的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镜湖法院”)出具的高消费限制令,我们发现,2020年11月6日,镜湖法院受理了申请人威势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势担保”)关于陈军追偿权纠纷执行申请。因陈军未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镜湖法院对陈军采取了限制消费措施。

通过限制消费令,查阅到威士担保公司与陈军追偿权纠纷一案判决书,经查明,在威士担保公司的担保下,陈军于2016年8月31日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借入人民币。陈军与威士担保签订了《个人贷款委托担保合同》,合同约定“威士担保公司为陈军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的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担保范围包括贷款本金、利息、罚息、未抵扣费用、违约金、实现债权费用等”。

微视担保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通过天眼查可以发现,该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微信金科控股旗下在华运营的担保公司,其与上海微信汇智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微信金科”)等6家公司同为香港微信金科控股在华运营的集团公司之一,并联合入驻了上海微信金科运营的微信咔咔贷、豆豆钱等APP。

经调查发现,新浪黑猫上针对微信咔咔贷、豆豆钱的投诉量长期居高不下,投诉原因主要包括限制借款人主动还款、暴力催收、收取利息、套路借贷等。反做空研究中心发现,豆豆钱等APP在借贷前收取会员费,放贷时收取手续费,还贷时收取担保费、所谓的技术服务费等各类费用。在还款过程中,借款人还款还款还款还款,导致逾期还款,逾期后借款人还要被收取违约金。最终,担保费、违约金等经微信担保公司授权收取的费用,都会被计入港股上市公司的收入项目中。

新浪黑猫投诉 微信金科相关关键词列表

图片

阐明:

1、该数据来源于新浪黑猫投诉,所有数据均来自不同时段的问询;

2、存在一人多次投诉的现象,由于数据量巨大,无法逐一识别;

3、不同关键词,不同时间,不同结果;

4、若本表数据与此前发表的文章数据相冲突,以本表数据为准;

根据天眼查和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威士担保拥有庞大的诉讼数据。截至2024年4月14日,威士担保在天眼查中记录的诉讼数据为48,425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记录的诉讼文书为24,157件。上海威信金科的诉讼数据略少,在天眼查中记录的诉讼数据为67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记录的诉讼数据为1,732条。

维信金科及其关联公司诉讼数据

图片

阐明:

1.数据来源于天眼查、中国裁判文书网;

2、天眼查信息是网站记录的各地开庭公告、开庭公告等公开信息,可能有多条信息指向同一案件,同一案件可能有一审、二审、再审判决,也有开庭公告、执行公告;2024年4月14日的查询数据为去重后的数据。

3、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的裁判文书数据为各地法院的公开数据,可能有多条信息指向同一案件,且同一案件可能有一审、二审、再审的裁判文书,因技术手段有限,我们无法逐一进行分析,因此信息并不准确;

更为严重的是,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认为,韦氏担保公司的行为可能涉嫌犯罪。其中,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年12月7日的一份判决指出:“韦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承担担保责任后,再以诉讼的方式寻求赔偿,这种商业模式可能涉嫌犯罪。”

观察人士认为,从判决书内容和陈军的言论来看,可以判断,需要10万元贷款的人,不可能做7亿元的生意。正常情况下,一个7亿元库存的经销商,至少需要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不太可能贷款10万元,一年后就不还钱了。

7亿元库存短缺的说法并不属实

除了贷款金额,我们还可以看看中国及芜湖汽车市场的产销比,看看是否存在7亿元库存积压的可能。

从全国来看,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产销均首次突破3000万辆,产销比约等于1。

由此可见,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比例处于理想状态,产量与市场需求平衡,因此全国范围内出现高库存积压和回笼现象的可能性不大。

芜湖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要城市,汽车产销率是衡量当地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汽车市场销售数据,2023年,安徽省乘用车累计销量约77.77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约26.02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33.46%。芜湖作为长期位居安徽省汽车消费第二的城市,2023年乘用车销量5.87万辆。按照25%的渗透率计算,2023年芜湖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46万辆。

从做汽车的手机厂商来看,全国范围内与汽车相关的知名手机厂商只有华为和另一家。这家手机厂商今年发布的一款车型外形酷似保时捷,引发市场欢呼。然而,5月份交付后,网上不断传出汽车质量事故,但这并没有影响该品牌登上热搜,有时甚至可以看到新浪微博热搜榜前十都是关于这个品牌的新闻。

从信息发布时间来看,经销商陈军跳楼的消息发布时间恰好是在华为与北汽联合开发的享捷S9发布的三天前。按照目前享捷S9约45万元的销售价计算,其进货价打了四折,每辆车仍需要27万元。7亿元的货需要2592辆车才能撑住。且不说经销商有没有实力,芜湖一个小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才1.46万辆,除去比亚迪约三成,也就5000多辆而已。华为鸿蒙智能驾驶除了享捷S9,还有和赛乐斯合作开发的文捷M5、M7、M9,和奇瑞合作开发的智捷S7,其中奇瑞是芜湖人,智捷S7相当于自家销售。无法想象祥捷S9能给一个经销商容下2500多辆车,这只能说明品牌厂家是多么的无脑。

此外,华为还优化了分销管理,解决库存积压问题。在2023年分销战略中,华为表示,分销伙伴整体库存下降50%以上,实现分销伙伴平均SO(Sell-out)快速提升,同时分销精英数量和提货量也实现了数倍增长。

因此,在芜湖汽车产销率良好发展态势和华为分销业务转型的背景下,芜湖经销商有7亿元库存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而且,他们合作的华为品牌店,到2024年6月底,合作店和授权店也只有2家,库存2000辆华为鸿蒙智行汽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白热化阶段

事实上,自发布汽车业务以来,华为及其合作伙伴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最初,华为通过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增量部件、开源软件等方式与车企合作,后来开始销售合作车型。

图片

2021年4月19日,华为联合小康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SERES推出了华为智选生态的首款新车产品:SERES华为智选SF5。随后,这款车迅速引入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地7家华为旗舰店。

4月23日,SF5两天内订单量突破3000辆,超过一个月的销量。受此合作及销量表现影响,小康股价大幅上涨,而包括比亚迪、北汽、奔驰、长安等车企也纷纷与华为展开合作。

此后,小米于2021年3月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并计划未来10年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投入100亿美元。 OPPO在创始人陈明永的推动下,布局造车,并完成了产业链资源、人才的考察调研。

涵盖魅族手机业务的魅族集团也在2023年11月宣布,魅族操作系统Flyme将正式升级为中文“魅族无界OS”,同时魅族品牌将正式进军汽车市场,并将推出定制化汽车计划。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手机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是技术、市场、用户共同努力的结果。

汽车制造业普遍被认为是高技术门槛的行业,但到了电动汽车时代,电动汽车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为中心,零部件数量相较燃油车大幅减少,整体制造难度一定程度上低于燃油车。

王鹏称,“这给手机企业造车提供了机会。”

此外,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也成为众多手机厂商抢滩汽车行业的动力,2024年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增长28.2%和31.8%,市场份额达31.1%。

在我国出台多项新能源汽车发展利好政策的背景下,人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热情持续高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各大车企纷纷打出“电比油还便宜”的口号,新一轮的价格战让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市场竞争再度升级,中国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图片

图片来源:虎嗅

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已开始

自2023年特斯拉降价促销以来,中国众多车企纷纷加入降价促销的行列,2024年比亚迪更是将旗下多款新能源汽车降价幅度高达30%左右,引发市场抱怨与诟病。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淘汰赛加速,日系、美系车濒临退出中国市场。今年5月的北京车展,外资车也迟迟不愿参展。宝能、威马、爱驰等国产车企面临停产、网点撤离、发不出工资等困境,挣扎在生死边缘。此前,高端品牌高合HiPhi也传出陷入困境的消息。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2024年、2025年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会更加艰难。“有些行业可能还有喘息的机会,但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竞争就是看谁跑得更快、谁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表示,当前汽车行业转型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转型持续驶上快车道,智能化转型也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跑得越来越快,不给我们停下来、放慢速度、喘口气的机会。”

显然,2024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大多数人预测未来只能存活下来的少数车企,整个市场将向着顶端聚集。

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2025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将迎来转折点,理想汽车至少要占据20%的市场份额才有机会获得下一场游戏的门票。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也表示,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将接近100%,同时,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少,中国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将不足5家。

有市场人士对这一竞争态势持乐观态度,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仍处于加速上升阶段,加之目前存在高低线城市渗透不均衡的客观情况,新一年销量增速有望继续上升。

不过对于芜湖经销商跳楼事件,观察人士认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包括市场在内的各大汽车厂商都处于紧张状态,华为经销商被迫扣留7亿元货品的负面消息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华为的,目的是影响华为汽车的销量数据。

[引文]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