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表态:货币政策将淡化数量目标,注重价格型调控工具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昨日,央行行长接受媒体采访内容发布,全面论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其中值得关注的表态有:

1.逐步减少对数量型目标的依赖,更多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

二、研究增加储备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更好作用。

三、把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物价适度回升作为重要抓手,保持政策稳定性,避免过度扩张和收缩。

4、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板块中,科技金融位居第一,满足了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

五、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作用,加强亚太地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交流与协调。同时继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6、今年以来,央行已于2月、5月、7月实施三次较大幅度的货币政策调整。

这些表述究竟或明或暗地说明了什么?它们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资产价格?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

第一,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不是“加大印钞速度”,而是“持续降低利率”。

央行表示:“我们将逐步减少对数量型目标的关注,更多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图是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走势图,可以看出,虽然7月份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6.3%,但仍处于近两年来的历史低位。

央行行长表态:货币政策将淡化数量目标,注重价格型调控工具插图

M2同比增速可以看作是印钞的速度,为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印钞的速度却越来越慢呢?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本轮经济调整的特点是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较强,大家都在减债、去杠杆(提前还贷),很少有人愿意扩大贷款,因此,即便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印钞速度也无法加快。

在现行银行体系下,“印钞”并非央行单独就能完成,需要企业、个人(申请贷款)的配合,预期普遍恶化,流动性陷阱已经显现。

2、政府严厉打击货币投机,如禁止低贷高存贷款、禁止手工付息等,也抑制了货币衍生的速度。

3、房地产历史性拐点过后,对M2的拉动作用减弱,未来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填补这个缺口,因此货币扩张的必要性也打了折扣。

正是因为央行看到当前的病是“资产负债表衰退”,意识到流动性陷阱已经出现,才调整策略,由注重数量(印钞)转向注重质量(利率)。

国际环境的变化将有利于中国未来继续降息。

今年以来,瑞士、加拿大、瑞典、英国、欧元区、新西兰等国相继降息,美国朋友圈成员之所以纷纷降息,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美联储将在9月份启动新一轮降息。

中国此前对降息非常谨慎,主要担心中美利差扩大导致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现在这种担心正在逐渐消失。

未来两年,中国的LPR(贷款基准利率)很可能将下调80至100个基点,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预期,导致债市如此火爆,即便央行多次呼吁给市场降温,但依然无济于事。

此外,央行表示不会向市场大量投放货币,将“逐步降低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因此股市和楼市的复苏将是缓慢的。由于投资者不会降低对数量的关注,因此M2和M1的增长率是股市和楼市的先行指标。

第二,未来还会有哪些增量政策和新的政策工具?

央行表示:研究增加储备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挥效应。

央行的政策工具很多,看上去让人眼花缭乱,但其目标或者结果无非就是三个:一是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应量,二是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三是确定哪些行业可以得到特殊待遇,以低利率获得资金。

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还会继续下调,新玩法主要是指央行定期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印钞方式,使得未来央行的监管手段越来越接近美联储的监管手段。

至于受益于特殊政策的行业,未来两三年主要还是房地产行业,购房者享受的实际利率远低于名义利率(LPR),过去一年房地产行业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定向降息,央行还需要重点发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个方面。未来两三年,继续受益于货币政策特殊政策的行业,主要是上述“非常5+1”。

除了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定向降息,房地产行业还需要定向印钞,今年的定向印钞是3000亿的再贷款支持现房购储,未来央行还会购买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

看看美联储怎么印钱就明白了,美联储扩表的时候,三分之二的钱用来买国债(给中央印钱),三分之一用来买房地产的MBS(间接给地方财政印钱,因为地方财政主要靠房地产税,房地产税是跟房价挂钩的)。中国未来也会逐渐这么做。

第三,促进物价温和回升是今后一个时期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央行行长表态:货币政策将淡化数量目标,注重价格型调控工具插图1

上图是过去一年的CPI(蓝线),基本是S型,物价这么低,人们当然不愿意花钱,不愿意投资。

适度通胀是世界各国的合谋,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如果钱放在家里或银行里,其购买力就会越来越强,不仅会固化社会阶层,还会造成经济萎缩、就业率下降、工资水平下降。

只有出现适度的通货膨胀,钱被时间悄悄偷走,人们才会愿意消费、愿意借钱来扩大再生产。

央行近期表示将促进物价温和上涨,7月份CPI反弹至0.5%,为近一年来最高水平,但距离2%至2.5%左右的理想状态还相差甚远。

央行表示:“把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物价适度回升作为重要考虑,保持政策稳定性,不会过度扩张或收缩。”

这意味着高铁票价上涨、水电费上涨等现象还会继续发生,但不会支撑物价V型反弹,总之,现在是垄断行业涨价的好时机。

第四,央行说“今年2月、5月、7月连续实施了三次较大幅度的货币政策调整”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只是两次油门踩下、一次改革而已。

今年年初股市危机,为抗旱救灾,央行2月份紧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下调5年期LPR 25个基点。

今年5月17日,央行宣布取消全国首套、二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政策,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首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

7月份,MLF政策利率弱化,7天期逆回购强化为政策利率顶层设计,并设立临时隔夜逆(正)回购,政策利率走廊收窄;加之央行借入万亿国债,随时准备抛售,拉开了央行在二级市场常态化买入卖出的序幕。

从现在起到年底,货币政策将再度加大油门。

第五,从去年的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方面反复强调,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是“上海+香港”,要给予重点支持。

央行最新表态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作用,增强亚太地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交流与协调。同时继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你看到没有,上海比香港多了一个角色,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另外,由于“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央对上海的支持会更有力、更直接;对香港的支持也会不遗余力,但更多的是间接的支持。

这或许意味着,前些年建立额外的金融要素市场的努力已经告一段落,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成立其实不利于金融资源向上海集中,而建立过多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也不符合国际交易所合并的大趋势。

近9个月以来,支持上海、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反复强调,意味着金融资源向其他城市分流的可能性已经降低,比如澳门交易所的前途就不明朗,至于天津、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的金融梦,也只能暂时搁浅了。

这和我多年前的判断一致:金融中心是自上而下设计的,由中央决定;没有得到金融中心定位的城市,只能竞争科技创新中心、民营企业中心,这两个中心是竞争的结果,很难设计。

这几年能崛起的城市,都是靠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的,比如深圳、杭州,苏州也有一点这样。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未来两年降息空间很大,但印钞速度(M2同比增速)不太可能超过GDP增速的1.5倍。资产价格的复苏缓慢而温和,好事多磨。未来两年,发行更多国债、通过财政政策提振经济将发挥主导作用,货币政策是支撑力量。

过去两年和未来三年是中央快速加杠杆的时期,给地方财政(国企、市政债)和居民部门喘息的机会;但政府杠杆不可能无限制加,未来还是轮到居民部门加杠杆。至于我们的企业部门,由于国企市政债,杠杆率早已是全球最高的。再过两三年,你会发现,能进一步加杠杆的只有居民和民营企业。

必须让物价适度上涨。不要指望钱越来越值钱(通货紧缩)。那其实很可怕,意味着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只有适度的通货膨胀才能挽救局面。

楼市新一轮利好政策出台概率较大,未来首套房首付比例或降至10%,首套房贷款利率大概率降至2.7%甚至2.5%以下,一线城市将出台新一轮宽松政策。

查看原图677K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