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国创业投资研究院发布了《2019-2023年国有资产平台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国有资产23014家,其中国有GP 5981家,国有LP 16205家。
从投资结果来看,过去五年国有企业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59万亿元,直接投资企业约1.29万家。如果加上间接投资,国有企业投资企业约2万家(已去重)。而且数据显示,这2万家投资企业中,98%以上至今仍在存续。
对于企业而言,国有资本平台的大力投入,使得初创企业减少了对银行债务融资的过度依赖,这无疑体现了国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行业而言,国有资本平台推动了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瓶颈领域的持续投入,为相关公司提供了发展动力。可以说,国有资本的投入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地方国有资本平台与产业招商的联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具有关键作用。从时间角度看,跨城市迁移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反映出国有资本招商效应日趋显著。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担忧。目前,国资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29万家,这意味着大量已投资项目正在等待退出。国有投资平台需要深刻认识到,IPO只是小概率事件,探索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将与国有机构的投资效益和可持续投资能力息息相关。
此外,随着地方产业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国有机构总规模将不断扩大,一级市场“人多粥少”的局面将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未来“怎么投”无疑是对国有机构的一大考验。
当然,除了以上直观的投资数据,我们还有其他一些发现,比如:
国资来势凶猛:直接投资1.59万亿元,每3家企业就有1家是国资投资
2019年至2023年,全国国有机构直接投资63663.47亿元。其中并购占了一半以上,金额33519.90亿元;新股发行15662.48亿元。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并购、新股发行以外的企业融资部分。数据显示,国有直接投资企业数量为12852家,直接投资金额为15868.49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同期,全国共有38279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不含并购、发行新股),融资总额62697.43亿元,这意味着,每3家企业中就有1家是国有机构直接投资的;每100元融资中,有25元直接来自国有资产。
如果这还不够形象的话,我们再做两个对比:2023年青岛的GDP总量是15760.34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近5年全国国有企业投资在青岛的全年GDP。
对比国外,2019年至2023年欧洲一级市场总融资额约34911.62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估算),相当于同期国有机构直接投资额约为欧洲的一半(45.45%)。
在此之前,我们知道国有LP已经在一级市场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国有机构直接投资的规模时,我还是感到很惊讶。这比我之前知道的要大得多。
我们来看看过去五年来国有直接投资变化的具体情况:
2019年,国有直接投资总额为2739.58亿元,此后数据逐年上升,2022年出现短暂下滑,2023年跃升至4322.07亿元,创五年来最高。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2019年获投资企业2152家,到2022年获投资企业3834家,创五年来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相比2023年投资企业数量增加了158家,但投资金额却少了1440.45亿元,由此可见2023年单个企业获得的投资金额在减少。
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受“投早期、投小公司、投技术”趋势影响,国有机构直接投资的早期公司占比不断增加;第二,受风险偏好影响,国资选择分散投资,减少在每家公司的投资额度,以降低风险。
当然,从过去5年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后期公司仍然占多数,68%的投资事件为中后期公司,早期(包括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投资事件仅占32%。
以上是直接投资的情况,我们再说一下间接投资。
2019年至2023年,国有机构间接投资了14003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据缺失,我们很难统计国有机构间接投资了多少钱,只能统计间接投资事件金额,即累计间接投资事件金额为10731.78亿元。这些投资事件金额并非全部是国有投资,国资也只是以LP的身份参与。
数据显示,国资间接投资2019年至2021年逐年增加,2021年至2023年逐年减少。事件数、投资金额、企业数均在2021年达到峰值,为5023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2709.31亿元,投资企业数4486家。可见2021年是一个关键节点。
2021年,全国创投市场迎来小高潮。原因在于受益于国内环境的稳定,2021年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数量同比增长70.53%,共计9350支。在国资领域,政府引导基金成立数量和自身规模也较202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77%和207%。不过2022年,受宏观环境影响,创投市场整体下滑。
间接投资先增后减还有一个原因,2019-2021年,不少新成立的国资平台还处于学习阶段,主要以LP身份投资GP,尝试股权投资。但2021年以后,不少国资开始自行投资,导致随后两年间接投资有所减少。
最慷慨国企是谁?广东、江苏领跑
如果把目光集中到省级层面,我们会发现,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安徽这六个省份的国有资产最为活跃。
我们先讲直接投资。
广东国资在直接投资金额上领先,总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701.72亿元,远超排名第二的上海的994.87亿元。江苏的直接投资金额为758.9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但直接投资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达2490家,与广东的2467家持平,这意味着江苏每家企业的投资额比广东小很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徽、江苏和浙江三省,大部分直接投资资金都投向了省内企业。其中,投向安徽省企业的金额占比高达79.32%,也就是说,80%的直接投资金额投向了省内企业。相比之下,投向湖南省的金额仅占32.29%。这可能与当地的产业生态息息相关,安徽省当地的产业生态形成了聚集效应,而湖南省当地的生态相对较弱,投资外来企业有利于吸引本地企业。
我们来谈谈间接投资。
在间接投资中,江苏国资平台位居第一,无论是间接投资事件数量、投资金额还是投资企业数量,都高居榜首。江苏间接投资事件8359起、投资企业6219家,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浙江的5328起、投资企业4319家。可见江苏国资堪称最慷慨、最活跃的LP。
我们还发现,2019年至2023年,获得国有资本平台投资的公司数量共计19987家(去重复),目前存续的公司数量为19572家,说明98%以上的被投公司仍在运营。
而且,跨城市迁移的企业仅有1143家,占比5.72%,而非国有机构投资的企业有18291家,其中1515家,占比8.28%,说明国有平台投资的企业更加稳定,倾向于继续在当地发展。
但从时间上看,跨城市迁移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也反映出国有资产促进投资的效应日益显著。
国有资本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获投最多
最关键的问题是,国有机构投资到哪里了?
先说结论: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是投资最多的两个领域;先进制造业、能源、汽车交通等领域持续增长。
先说电子信息产业,这个领域包括半导体、软件、人工智能、信息服务、硬件五个子项。近五年来,电子信息一直排名第一,投资事件占比超过三成。这也意味着,每三起国资投资中,就有一起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而且,2022年,电子信息的投资事件占比达到36.53%。可见,说国资全在搞半导体(半导体无疑占了绝大部分)并不为过。
医疗健康一直排在第二位,占比大概在15%-19%,但医疗健康明显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2021年达到最高点,占比接近20%。2019年至2021年投资额度的上升有原因,一是2019年科创板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一级市场投资增加了退出渠道;二是新冠疫情冲击,激发了生物医药的投资热情。
但以2021年下半年港股医药股大跌为标志,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进入下行周期,随后两年投资逐年下降。但作为长期投资领域,国资机构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关注不会减少,几乎所有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都将医疗健康列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增长最快的先进制造业,2019年先进制造业的投资事件占比为8.08%,但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变为12.52%。在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两大领域,能源与矿业(新能源)和汽车交通,投资事件也在增多。
这也说明了一个趋势:国资机构对制造业的“偏好”日益增强。这从各大城市发布的产能扩张项目中就可以看出来。奇瑞汽车产能基地在青岛,京东方面板项目在成都。这些城市推进的重大项目带动了龙头制造业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的投资。
当然,有增长就有下降。2019年消费投资事件占比3.89%,到2023年将下降到2.32%;2019年金融投资事件占比3.01%,2023年这一数字为1.72%。消费和金融两大领域无疑缩水最多,这与业内人士的切身感受基本一致。
以上是全国的数据,我们再来看各省国有资产投资情况。
总体来看,电子信息仍是各省投资最多的行业。上海国资直接投资电子信息企业491家,投资金额354.38亿元,投资企业数量是医疗卫生(223家)的2倍,投资金额是医疗卫生(98.78亿元)的3.6倍。北京电子信息投资企业417家,投资金额184.45亿元,也远超排名第二的医疗卫生行业。
从各地成立的产业引导基金、IPO数据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热情。
北京已有8只百亿级产业引导基金,其中100亿投向信息产业,100亿投向人工智能;上海已推出3只引领产业基金,其中集成电路母基金450亿,人工智能母基金225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成立相关产业基金。
2023年A股IPO募资额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四家是电子信息(半导体)公司。其中,位列前三的华虹科技、新联集成电路、晶合集成电路是2023年上海、浙江、安徽三地最大的IPO项目。募资额排名第十的云天利飞也是去年广东A股上市公司中最大的IPO项目。
当然,这四家公司都有国有机构直接投资,就连新联集成电路、晶合集成电路都是绍兴、合肥等地方国资发起设立的公司。
行业内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福建国资在能源矿业领域的投入最多,这可能和宁德时代、厦门钨业、紫金矿业等能源/矿业巨头都位于福建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上下游产业链纷纷向福建聚集,而福建国资在背后扮演着资本推手的角色。
投资白马、聚焦赛道,谁是最受国资青睐的GP?
那么最受国有资本平台喜爱的GP是谁?
近五年获得国有资本平台支持最多的品牌机构为盛世投资,其旗下49支基金全部获得国有资本机构投资;其次是鼎晖投资,获得47支基金;亿达资本,获得41支基金。
盛世投资是一家创业投资及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其一大特色是帮助地方政府管理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规模已达千亿。据投中数据显示,盛世投资的LP中,国有平台、引导基金、政府机构等共计103家,占比43.05%,是最大的LP类别。
当然,除了盛世投资、鼎晖投资、亿达资本等知名老牌实力机构外,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三家低调的黑马机构挤进了前10,它们分别是青松资本、2014年成立的星城资本,以及2017年成立的知路资本。这三家机构的管理规模相比前三家都要小很多。
青松资本是一家总部位于青岛的机构,其LP中山东国资机构占了一半,山东铁路发展基金、青岛鼎信实业投资、青岛城投、青岛平度国资等均位列其中。从投资标的来看,新材料、机械装备、新能源、医疗器械等山东优势产业是青松押注最多的赛道,例如将于2023年IPO的山东集中润滑系统供应商盘古智能就获得了青松资本的三轮投资。
兴诚资本与知路资本均为专注于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机构,兴诚资本已投资中微、芯原、普洛斯等40余家优质半导体企业,知路资本已进行包括广芯微电子、华勤科技、凌盛科技等20余家半导体及相关产业链企业公开投资。
十大GP和国资LP的入股逻辑是,一方面看重历史业绩和管理能力,往往投资人民币基金的老牌机构;另一方面,受当前各地产业政策影响,专注于半导体、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机构更容易受到青睐。
完整报告如下: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