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的成功秘诀时,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刘彦春、胡新伟等顶级基金经理的持股策略惊人的相似,均是通过重金投资白酒行业实现了业绩的飞跃。
但好景不长。近年来,白酒板块市场风云突变,持续低迷让昔日的“投资神话”遭遇严峻考验。昔日的辉煌仿佛一夜之间烟消云散。近三年来,刘彦春管理的6只基金产品累计亏损逾437亿元,胡信伟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也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累计亏损逾232亿元!面对业绩下滑的残酷现实,顶级基金经理纷纷跌下“神坛”,市场的风向标悄然从“追捧”转向“审视”。昔日的“甜心”已然成为如今的“牛太太”。
投资失败下的收益悖论:三年亏损437.63亿,管理费稳赚36.53亿,个人获利1.38亿
在基金亏损名单上,景顺长城基金的刘彦春无疑成为焦点。刘彦春曾任职于汉唐证券研究部研究员、香港中信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研究员。2006年,他转投博时基金,正式走上基金经理的职业道路。在博时基金任职期间,他先后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不过,早期的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接手的博时第三产业成长基金在四年内出现亏损。面对重重压力,刘彦春选择在2015年1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并于同年4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在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专注于股票型混合型及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管理,其中,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基金、景顺长城鼎益混合型(LOF)基金凭借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荣获金牛基金、金基金、明星基金等多项殊荣,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尤其是在消费和产业升级的双重浪潮下,“吃药喝酒”成为市场主流,刘彦春精准踩下行业趋势,旗下产品投资收益率一路飙升,2021年成功跻身千亿价值顶级基金经理行列。如今,作为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核心成员,刘彦春不仅背负着公司的厚望,更以独特的投资理念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但市场风云变幻,刘彦春管理的基金业绩自2021年以来遭遇挫折。具体来看,景顺长城高绩效增长混合型、景顺长城吉盈增长两年期定期开放式混合型、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混合型、景顺长城内需2号混合型净值近三年跌幅均超过40%。其中,景顺长城高绩效增长混合型净值跌幅达46.11%,在行业2977只基金中排名第2085位,业绩明显落后。
此外,他管理的6只基金产品近两年净值走势跌幅均超过30%,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三个月来,曾经备受期待的明星产品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和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基金净值也遭遇重挫,跌幅均超过17%,在同行业排名甚至下滑至倒数1/2区间,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
表1 刘彦春管理基金净值走势
数据来源:同花顺及机构之家iFinD,截至2024年8月9日。
据机构之家统计,刘彦春管理的6只基金产品近3年来累计亏损437.63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管理的基金在此期间共收取了36.53亿元的管理费。
相比之下,刘彦春个人薪酬从2021年到2023年分别为5871万、4677万、3231万,三年合计收入1.38亿元。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真正应验了“基金满,股民跌”这句话。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赚得盆满钵满,只剩下遭受损失的股民独自承担后果。
表2 刘彦春管理的6只基金收益及管理费情况
数据来源:同花顺及机构之家iFinD,截至2024年8月9日。
三大失误:股权高度集中、换手率极低、缺乏研究导致频繁失败
刘彦春一直看好白酒、医药等消费板块。其管理的基金前十大持股中,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古井贡酒、山西汾酒等白酒股长期占据重要位置,持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股票的持股比例一度接近基金的80%。更大胆的是,不少基金单只股票的持股比例甚至超过基金净值的10%。
但近来,白酒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白酒指数自年初以来持续下跌,截至7月底,累计跌幅已超28%,远超2022年、2023年的跌幅。经过多轮调整,白酒板块整体市值也已缩水近一半,行业龙头贵州茅台跌破1400元大关,创下22个月新低。与此同时,AI、科技等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白酒整体下跌,是坚守还是放弃?这成为刘彦春亟待回答的难题。
事实上,刘彦春并未对投资组合和股票换手进行大规模调整,依然选择坚守白酒板块,甚至在市场低迷时选择逆势增持,比如其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基金在二季度就增持了贵州茅台。
表3 刘彦春管理的基金前十大持股
数据来源:同花顺及机构之家iFinD,截至2024年8月9日。
然而,这份“坚持”并未换来预期的回报,截至7月29日,其一年来业绩已回落逾26%,这一业绩表现再度引发投资者普遍质疑,也对刘彦春的投资策略有效性和基金管理能力提出更为严峻的考验。
市场普遍认为,刘彦春近几年似乎进入了“躺平”状态,比如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基金,连续三个季度换手率不足10%。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基金持仓集中度较高,整个投资组合仅覆盖20只左右的股票,这种高集中度在风险管理上存在较大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20只重仓股似乎并未引起基金经理足够的重视。iFinD数据显示,刘彦春自去年10月以来,就很少参与企业调研活动。如此长时间的“沉寂”,让市场对其市场敏感度和投资预见性产生担忧。
雪上加霜的是,刘彦春持有大量股份的部分公司近期陆续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为其投资组合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具体来说,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基金2023年年报披露,其十大持股之一的美的集团在报告编制前一年内受到当地国税局处罚;同样,2024年一季度,该基金持有的另一只股票上海晨光也在报告编制前一年内受到当地国税局处罚。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暴露出相关公司在治理、合规方面的短板,也间接让人对刘彦春的投研和风控能力产生质疑。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其投研体系的严谨性和风控机制的有效性。
退出三步曲:机构先跑,管理人跟进,散户孤军奋战
高度集中的持股策略、极低的换手率、缺乏市场洞察力、重仓股频繁遭遇监管处罚等都对基金的长期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投资者信心,还直接导致其管理规模大幅下滑。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刘彦春的管理规模从巅峰时期的1163亿元迅速下滑,并连续11个季度面临净赎回压力。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其管理规模已缩水至453.54亿元,较巅峰缩水61%!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景顺长城基金似乎上演了“机构先跑,管理人后退”的一幕。景顺鼎益LOF基金2019年的持有人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为32.54%,景顺长城业绩增长混合基金2020年的占比为33.5%。但到了2023年末,6只基金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几乎全部退出,唯有景顺长城内需2号混合基金机构投资者占比最高,但也已降至微不足道的1.22%。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机构投资者退出后,景顺长城基金全体从业人员、高管、基金投研部负责人以及刘彦春本人也开始大批量赎回基金份额。具体来说,2022年,景顺长城基金全体从业人员仍持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基金292万股,但到了2023年,这一数量已减半至126.61万股,且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已全部退出基金持股。此外,刘彦春本人的基金持股也呈现类似趋势。他所持有的基金份额从2022年的100多万股逐年减少到2023年的10万-50万股区间,并于2024年全部清仓。这一系列动作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基金未来表现的担忧和不确定性。
表4:期末基金经理员工持股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基金情况
数据来源:基金年度报告,机构主页,截至 2024 年 8 月 9 日。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