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买保险不值得,买了有什么办法会后悔吗?
当做出离开的决定后,如何尽量减少本金的损失就成了投保人最担心的问题。
去年8月,一则名为《投保10年,交4万保费只能退1.7万》的视频在抖音等各大短视频平台广为流传,短短几天内,该视频就收获了数十万点赞和转发。
视频中男子的母亲2014年购买了中国人寿(.SH/2628.HK)的保险,缴费近10年,总保费4万元,但意外身故保险只赔付4100元。
该男子向中国人寿申请退款后,工作人员表示只能退还17842元。
事件持续发酵,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尚未做出任何公开回应,视频已被删除。
类似案件近年来层出不穷,从一些保险公司的高退保率就可以看出。
笔者在国内四大险企2023年年报中发现,中国人寿退保额为487.4亿元,同比增长31.3%,较2022年增加了116亿元;退保率也由0.95%攀升至1.11%。
退保金额的增速远高于保费收入4.3%的增速。
相比之下,中国平安(.SH/2318.HK)、中国保险(.SH)、中国太平洋保险(.SH/2601.HK)等险企的退保率则持平或有所下降。
注:中国人保的退保率分别为寿险和健康险的退保率。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的续保率也呈现下滑趋势。
2010年,中国人寿14个月和26个月的保单继续率分别为93.01%和87.56%,13年后,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到90.4%和79.1%。
02 “全额退款”
由于现金价值的计算方式,从保险公司获得“全额退款”非常困难。
10-15天的冷静期结束后,如果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申请取消保单,则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又称“终止退款”或“退保价值”,是指具有储蓄性质的人寿保险单的价值。
在投保的最初几年,现金价值金额很少,后面几年逐渐增加。
这就造成了前述“投保10年后,4万的保费只能返还1.7万”的认知差异。
有需求就有供应。
2010年,江苏泰州一位老人给子女买了十几份保险,保费达数十万元,经过民事诉讼和行政投诉,保费被全部退还。
自此,“全额退款”开始被更多人熟知,并走向“产业化”。
还出现了一种名为“保单取消代理”的“新兴行业”,协助与保险公司谈判。
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有大量指导普通消费者如何“全额退款”的“教程”。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从事这项“生意”的公司或团队,一般都是法律与专业相结合的。
除了与律所合作,近两年,不少保险从业者离开大型险企后,纷纷转向“退保代理”领域,可谓“先做多,后做空”。
具体操作上,一方面,此类机构在百度搜索、抖音、小红书、淘宝等多个平台发布“普及全额退款”知识,并在评论区回复“私聊”;
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利润分享来吸引现任或前任保险代理人为客户提供保单取消服务。
然后,他们私下联系有意取消保险的用户,了解他们投保的产品和整个流程,并特别提醒他们在获得全额退款承诺之前不要直接与保险公司沟通。
在签订合同、缴纳押金之后,这些机构就会教导想要取消保险的客户如何用说辞引导原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做出不利的言论。
比如,“2016年在你们这里买的保险,当时退给我多少钱我忘了,我朋友也想买,我想知道。”他们还利用电话录音、微信截图、拍照等“钓鱼”手段收集证据。
对于投保人最有利的证据,就是保险销售人员在推销保险产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如夸大产品的功能或利益、代客户签字、要求客户隐瞒病史购买保险、赠送礼品、返现等。
在获得“有利证据”后,该机构就会向保险公司投诉。
这个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投诉内容都有模板、投诉原因专业、有针对性,并且直指保险公司“投诉量”这个考核指标。
一旦保险公司接受“全额退款”请求,该“成功案例”就会被迅速转发宣传,保险公司发给投保人的退款短信等“铁证”,也会用来吸引新业务。
由于熟悉销售过程中的各种“猫腻”,善于寻找漏洞,这些机构宣称“可以提高投保人退保的成功率”。
几年前,一家专门做“全额退款代理”的公司在接受媒体暗访时透露:“成功率大概在85%左右,最快20天就能收到退款。”
当然,对应于全额退款,本公司会收取最高达全额保费40%的手续费。
在进行具体操作前,投保人需与事务所签订《委托合同》,并缴纳20%的费用作为定金;若退保成功,还需支付剩余20%的费用。
03 争议下的三方博弈
“代理政策取消”涉及多方利益,自出台以来便备受争议。
3月16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的六类诈骗“陷阱”中,“代理保险、代理退保”位列第一。
但“陷阱”的背后,是“代理退保”响应了退保需求群体的强烈诉求。
以国寿开发的“明星寿险”康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简称康宁险)为例,由于近年来产品陆续到期,不少媒体平台对国寿的这款“明星产品”提出了质疑。
广东的王女士,共缴纳了1.68万元的保费,20年后如果她患病,只能拿到2万元的医疗费;如果她不幸身故,也只能拿到3万元,而且还要扣除已经缴纳的大病保险金。
最遗憾的是,必须身故后才可提取保费或获得赔偿。
康宁宝的2023年升级版——“国寿康宁宝2023重大疾病保险”(简称康宁宝2023),赔付标准明显较差,但保费却是市场同类产品中最高的。
如果你后悔购买了康宁保险这样的产品,考虑到被保险人自身的利益,取消保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退保是一场零和游戏,如果全额退保,保险公司将遭受直接损失。
保险公司把这些搅动保险公司“奶酪”的退保机构称为“黑心行业”,并反复向客户宣传。
近期,中国人寿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分支机构的官方账号纷纷提醒消费者谨防“代理取消保单”陷阱。
有意思的是,保险公司在将代退保行为定义为“黑心行业”时,并未直接指出“代退保”行为本身是否合法,而只是将其他已被认定违法的行为视为消费者参与“代退保”所衍生的风险。
以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发布的风险提示为例,无论是诱导非法集资、泄露个人信息,还是伪造证据诈骗,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与保单取消并无直接联系。
甚至这些“指控”也间接证实了政策取消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保险公司在服务过程中“逾越界限”,法律也支持投保人获得全额退款,维护自身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经营活动中不得有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等十一类违法行为。
一旦有足够证据表明保险代理人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确实有这些行为,投保人可以合法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还保费。
事实上,投保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保险公司在制定专业合同、处理诉讼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通过法律对投保人的权利适度倾斜,以协调双方的地位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在20世纪5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美国保险界和学术界就发现并深入探索了这一灰色地带。
法律现实主义学派著名成员、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弗里德里希·凯斯勒在芝加哥保险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塑造保险合同的力量》的论文,探讨了保险合同与一般契约性合同的区别。
论文提到,保险合同已经标准化,这使得保险公司能够计算风险并进行有效分配,而投保人则可以享受到成本降低和平等待遇。
但标准化也让强大的保险公司有机会在交易中滥用合同自由。
例如,保险合同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大部分难以理解,增加了对保险公司对条款解释的依赖;
保险公司可能会故意制定模糊的条款,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或者,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向投保人充分解释合同条款,特别是那些可能限制保险范围的条款;
或者保险公司利用营销手段淡化或隐藏保险合同中的某些限制或排除条款,导致投保人误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等。
在此前各地区法院的众多案件中,法院确保保险合同的履行不违背投保人的合理预期,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在中国,监管机构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保护,一边打击。
监管一方面要落实保险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投保人合法权益,整顿和惩处违法违规保险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坚决打击和抵制违法不当退保维权行为。
早在2020年,监管部门就多次警告人们警惕“代理政策退出”风险。
2021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保险业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要严厉打击“误导、教唆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行为”。
近两年,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多次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整治“代理保单退出”黑色行业乱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采取打压与保护并举的策略,可以对大型保险公司形成动态制衡,引导行业走上风险可控、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不可否认,三方博弈之下,“保单代缴”机构提供的核心服务依然属于“强刚性需求”。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保险业,无论在监管框架还是具体措施上,都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样本,其中最典型的解决方案便是“寿险保单贴现”。
这是一种将“未到期/未缴费”的寿险保单以低于保单赔付金额或保费的价格出售给第三方,并获得现金的退出机制。
这种退出机制减少了投保人因取消保单而遭受的损失,对保险公司没有负面影响,并且创造了新的二级市场。
美国寿险折扣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已形成成熟市场,截至目前,美国已有45个州出台了寿险折扣相关法律法规,覆盖了美国90%以上的人口。
美国人寿保险折扣协会(LISA)收集了23家保险相关机构的数据发现,如果这些机构持有的保单全部退保,只能获得9600万美元,但折扣价值却高达7.5亿美元,相比“退保”,选择折扣交易能获得7.8倍以上的收益。
美国保险折扣市场规模约3000亿美元,交易商中不乏世界知名的投资机构,如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盖茨基金会、黑石集团等。
发展保单折扣可交易市场或许是最终解决“保单取消困境”的最佳途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厂研究院”(ID:),作者:贾伟,经授权36氪发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