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到底有多爱体制,据说这里只有“职员”的工作才算认真,其他工作一律不认真。
因此,2024年7月30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省属事业单位转制有关问题处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一片人心惶惶,“山东砸十万个‘铁饭碗’”“山东打响第一枪”“取消事业单位体制”等话题相继涌现,引发广泛关注。
但误解也不少。
第三次发送同一个文件
事实上,山东省已出台了3份同名政策文件,重点关注“省属事业单位转制”。
据南方周末报道,最新版《意见》(鲁人社字[2024]61号)与此前两版(2019年的鲁政办[2019]18号和鲁人社发[2015]56号)在名称上保持了一致性。山东省公务员编制制度改革已持续多年,此次出台的《意见》堪称2015年、2019年文件到期后的延续和补充版本。
据九派新闻报道,山东甚至在2004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要规范精简行政支持事业单位,通过放权搞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推动业务开展和服务事业单位进入市场。
早在2015年,山东省就正式启动粮油工程设计院等79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工作,并伴随“鲁人设发[2015]56号”文件的发布,明确了“先易后难、稳扎稳打”的改革原则。此后,2019年的文件进一步推进改革进程,而目前这份没有固定期限的《意见》被视为对前两轮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旨在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改革举措全面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三份文件均将人员待遇置于核心位置,特别是人员安置,并对取消编制制改为承包制、退休人员保障、内部退休机制、女性员工退休年龄等作出了详细规定,诸多方面的具体举措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在改革过程中对员工权益保障的重视。
从实际效果看,山东省2015年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显著,共改革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1336个,有效回收和重新调配了大量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山东在2015年、2019年均出台政策推动此事,人员数量得到精简。这类单位占用的人员编制资源本来就比较有限,真正砸掉的铁饭碗远没有传言的10万个夸张。
除山东外,全国多个省份也在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今年4月,河南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旨在精简机构编制,同时兼顾“瘦身”与“做强”。(学校、医院除外)实施“531”精简方案:机构数量减少一半以上、人员减少30%以上、财政拨款减少10%以上。原则上不保留小型事业单位,取消“空壳”“僵尸”机构,取消完成特定任务的单位。
“公务员考核热”能否降温?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转制迹象频现,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进政企分开;2020年,深改委通过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选定9个省份进行试点,其中5个省份为全域试点;上个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强化公益性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表示,“事业单位转制有多重积极意义”。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很大,事业单位转制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使政府能够用有限的财力保障民生。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在开展具有市场竞争的业务时,受到其管理体制的制约和约束,转制为企业,可以使其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竞争,激发竞争活力。
近年来,考研热情逐渐降温,考公务员热情却持续高涨,山东“省属事业单位转企”能降低考公务员热情吗?
2023年,通过国家考试资格审查人数突破250万人,同比增加50万人,增幅为近十年来最大;2024年,顺利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人数达303.3万人,历史上首次突破300万人大关。公务员人数突破1万人,竞争愈加激烈,平均每个公务员岗位有77人竞争。
不过,也有媒体认为,山东此举甚至会让“公务员考试热”更热。在山东这样一个公务员考试多的省份,岗位数量减少,东西因为稀缺才更值钱。事业单位,更多人会争取有限编制,编制性质和附加福利并没有被削弱,这意味着这些“铁饭碗”取消后,剩下的“铁饭碗”反而更值钱了,短期内,世人对上岸的渴望不会停止。编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铁饭碗”反而更值钱了。(来源:华博商业观察)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