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货代公司倒闭了。”类似的传言近期在深圳货代圈屡见不鲜。
所谓货代公司,就是接受货主的委托,代为办理货物运输、装卸、报关等手续的货运代理服务商。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货代公司的崛起,加速了跨境物流运输的发展。
然而,近期深圳货代行业频频传出财务破产的报道,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及货主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他们通过货代公司发往国外的货物至今未送达,部分货代公司资金链断裂,代理的货物也不翼而飞。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货代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公司利用“双清包税”模式吸引客户,低价竞争,随着各国海关政策趋严,部分货代公司最终无力承担高额罚款,引发雷暴。
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标准与政策研究专家委员会专家王玉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货代企业破产倒闭数量不断增多,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资金链断裂、供应链管理不当、价格波动、过度竞争、内部管理不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违规经营等,尤其是“双清包税”模式导致的破产频发。
多家货代公司资金链断裂
去年11月从中国发往意大利的一批货物至今未送达,漂洋过海几个月物流信息都没有更新,直到近日,物流信息显示货物已退回中国香港。
货主林晓(化名)告诉本报记者,这批货物被深圳一家货代公司以每公斤17元左右的价格,用“双清包税”的方式收走,然后卖给另一家货代公司——深圳市兴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兴泰供应链”)。今年年初,在货物物流信息很久没有更新的时候,林晓就看到了兴泰供应链倒闭的消息。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仍有不少货主发声,称自己同样由兴泰供应链代理的货物至今未送达,货物去向不明。
8月9日,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到陷入舆论风波的星泰供应链负责人李金晓。李金晓回应称,受去年年底欧洲海关加大检查力度影响,目前公司有8个集装箱因货物申报不全被扣留,在波兰另有10个集装箱被退回中国香港。
“在波兰扣留集装箱,在放行前平均涉及的金额是30万人民币,包括海关查验费、仓储费等,我们一下子付不起这么多钱。现在就等外方放箱,能不能给他们优惠一点?如果他们不愿意降价,我们只能弃货,按照报价单慢慢赔偿,每公斤40元。”李金晓说。
行业巨变中,深陷危机的货代企业不断涌现。7月底,一份署名深圳市咪迈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咪迈供应链”)的声明在社交平台流传。声明称,由于今年6月底至7月初处理货物量较大,前期货款回收较慢,导致票据逾期未及时支付,现上游代理要求结清逾期票据及其他费用,公司此前已尽力筹集资金,但上述费用支出仍对公司现金流造成巨大压力。
深圳一家小型货代公司的销售员陈勇(化名)告诉记者,他今年7月初收到货,卖给咪麦供应链,没过几天就收到公司破产的消息。“链子断了,咱们就集资向上游代理赎回这批货。”陈勇说。
米麦供应链负责人李超安8月10日回应《华夏时报》记者称,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给上游代理结清账款,导致货物被上游代理扣留,目前仍有近1500万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
李朝安说,今年以来这条航线一直在亏损。一方面运输成本不断上涨,一个集装箱的运费上涨了近3000美元;另一方面,欧洲税改后清关费用也在上涨,一个集装箱需要缴纳几千欧元的增值税。同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客户运费仅从每公斤9.5元上涨到今年的11.5元。
“客户运费不能涨,催款也收不回来,我们采用目的地结算的方式,80%以上的客户都没有付运费,说到底还是这个行业太复杂了。”李朝安说。
低价竞争引发行业危机
破产频发的背后,是货代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洗牌清算的转变。
货代公司伴随跨境电商而生,据商务部统计,近5年,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了10多倍,这期间货代公司经历了一段野蛮增长期,数量激增,直至近几年行业内公司数量和经营状况均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注销、撤销货代相关公司4.46万家,较2022年增长10.4%,雨果跨境发布的《2024年跨境电商行业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73%的中小货代公司营收同比下降,其中26%的中小货代公司营收降幅超过50%。
货代李辉告诉本报记者,2022年因疫情导致多家货代公司资金链断裂,2023年年底破产企业逐渐增多。货代公司再次陷入危机,关键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货代公司不断压低运价收货,导致报关时不得不通过更改品名、更改数量来牟利,一旦被发现需要补缴税款,这些公司无力承担,资金链断裂。
就在货代企业因为竞争加剧而苦苦挣扎之际,多国海关检查措施收紧,集装箱查验率大幅提升。今年6月初,数家为中国电商平台服务的美国清关公司遭到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的整顿,导致国内卖家数千吨货物滞留无法清关。
王玉建认为,近期货代企业倒闭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包括资金链断裂、供应链管理不当、过度价格竞争、内部管理不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违规经营等,尤其是“双清包税”导致企业倒闭的现象频频出现。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双清包税”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更改货物品名来牟利,比如把玩具改成日用品,或者低报货物价值来少缴税、不缴税,获取更大利润;另一种是货代找不同的国家清关,比如先在小国或者偏远国家清关,再海运到其他国家以减少关税。
“货物查验之后,货代将面临额外的税费、通关费、滞纳金等大额成本,资金链压力骤然增大,这样的风险叠加的话,很容易陷入困境,陷入低迷,这时候一些物流公司就会试图把资金缺口转嫁给客户,但最后一些公司还是以破产收场”,王玉建说。
王玉建认为,“双清包税”导致货代公司大量倒闭,是因为公司没有合规经营、合法报关、合法纳税,而这背后的动机是很多卖家和货代公司缺乏风险意识,存在投机行为和侥幸心理。
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由野蛮增长转向合规运营,欧美国家开始加大对货物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及内部资金压力影响,货代行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营挑战。
灰色地带的“双清包税”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均将“双清包税”模式视为当前危机的根源。
什么是“双清包税”模式?就是出口清关和目的国清关的税费都包含在运费里,采用“双清包税”模式收货,货主不需要自己申报税费和清关,物流公司的报价里已经包含关税了。
事实上,对于不少跨境卖家和货主来说,货代公司的关键作用在于帮助卖家解决物流、清关、税收等跨境物流中的复杂问题,但由于部分货代公司的违规操作,这种模式如今更像是在灰色地带运作的“灰色清关”。
王玉建介绍,一般来说,市场上的“双清包税”都是采用集体申报模式,由货代把所有货物集中起来通过空运、快运、铁路或者海运等方式发送,然后按照一张提单进行申报。如果其中一件产品出现问题,其他客户的货物就无法清关,造成无辜受累。
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勇表示,判断“双清包税”模式是否合法,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如果“双清包税”服务如实申报、按规定缴纳税款,符合目的国法律,这种操作是合法的。但如果存在少报、虚假申报的情况,则属于违法行为,可能面临扣押货物、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后果。
“‘双清包税’主要是便宜,但其实并不合规,一旦被查,各种费用就会上涨,VAT(欧盟统一税制)和GST(增值税)就是主要成本,最终导致卖家蒙受损失。本质上,“双清包税”是一种灰色运输计划,蕴含着很大的风险,建议企业合规经营。”王玉建说。
王宇建建议,为降低破产风险,货代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并遵守法律法规;对于跨境卖家等货主来说,可以改进自身业务,避免陷入陷阱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对货代企业的资质审核,同时对货代企业的服务网络、运输渠道、仓储设施等硬件条件及其专业团队的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其能够满足货物运输的需求,并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