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中国市场形成100%垄断,并拒绝雇用中国员工。
你们有什么信心拒绝在中国市场雇佣中国员工?
据悉,其创始人为埃里森,他是为美国中央情报局设计数据库的程序员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埃里森创建了一个新的数据库:。
1984年,甲骨文公司开始向全球拓展,进入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香港、西班牙等国家,并取得了优异的营销成绩。
1986年,甲骨文公司上市,上市后年收入一路飙升,1988年,甲骨文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大软件公司,并且不断向全球各个国家扩张,收入不断翻番。
是不是觉得前面几项很熟悉呢?没错,在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手机上查看系统设置就可以看到它们。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IBM、微软、以及德国的SAP,这三家公司均名列前茅。
甲骨文的底气就来源于此,它不仅进入了中国市场,还在数据处理领域垄断了中国100%的市场。
针对这项技术, 公开表示:
不接受中国员工。
这样的做法让很多人苦恼,但是他们却无能为力。
1978年,我国刚刚开放,科技、经济都比较落后,一个大学生步入社会,什么岗位都抢手,大家都哄着他来上班。
如今时代不同了,随着中国的发展,博士后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工作,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如今的中国有多糟糕。
1989年,我国还没有数据库公司,也没有相关产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国内公司的标准,被国内各大金融机构购买并使用。
但当甲骨文看向中国市场的时候,却感觉对中国充满了鄙视。
他们不仅向中国企业收取高额费用,每年还额外收取20%的服务费。
中国企业就算不满,他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没有能力跟他们竞争,只能乖乖交钱。
就连现在实力如此强大的阿里巴巴,在当时也不得不向低头。
或许是因为忍受不了甲骨文,又或许是看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前景,马云最终决定向计算机领域拓展。
从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阿里巴巴就开始投入研究一个新领域——
云计算。
“云计算是什么?”当听说马云要进军计算机领域,发展云计算的时候,甲骨文数据库创始人埃里森冷笑道。
在他眼里,云计算只不过是山寨货,听起来简直是无稽之谈,根本无法与甲骨文竞争。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云计算竟然成功了。自2006年云计算首次被提出以来,它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全球各地的信息技术企业都在向云计算转型。
云计算的成功是必然的,它是互联网的重要尝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云计算不仅具备资源共享的能力,而且计算速度也非常快,另外云计算的价格也比较低廉,更加适合企业发展。
强大的云计算加上阿里巴巴的数据库,可以极大的满足企业的需求,甲骨文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云计算的成功也意味着甲骨文在数据领域不能再垄断中国市场了,即便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云计算。
自从云计算进入市场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根据甲骨文的财报,甲骨文的营收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所下降。
虽然的表现勉强可以接受,但在数据库领域,
蚂蚁金服的处理能力比强。
这意味着,终有一天,蚂蚁金服会把甲骨文挤出市场,而甲骨文作为美国巨头公司,将在中国再次遭遇惨败。
甲骨文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市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地方,甲骨文没有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中国市场长久立足?
中国企业不是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好惹的,如果你一直瞧不起中国,总有一天中国会超出你的能力范围。
事实上,自从云计算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以来,甲骨文发现在中国获得市场份额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悉,甲骨文2019年在中国裁员近百人,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裁员是一个倒退的表现。
2020年,甲骨文与其中国所有者字节跳动达成协议,为其提供技术,但此举必须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尤其是中国在海外的公司非常排斥,他们很想封杀这些公司,尤其是那些与科技相关的公司。美国已经打算封杀它们了。甲骨文能否与他们达成协议,还有待观察。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在中国却蓬勃发展。
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购物应用程序之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除了淘宝、天猫,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宝、移动支付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简单、轻松、便捷。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已经被中国各个行业所接受。
如今,阿里云服务于中国的金融、制造、政务、交通、电信等行业,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
中国联通、微博、中国石化、飞利浦、知乎等公司均受其服务。
这些原本被甲骨文垄断的企业,如今都选择了阿里云,而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亚太地区份额数据市场第一。
2020年,阿里云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是互联网企业首次同时斩获两大奖项。
这也是首个在技术发明上取得突破的互联网企业,在阿里云之前,国家技术发明奖中还没有出现过互联网企业。
由此可见阿里云对我们国家的贡献有多大。
纵观在中国失败的外国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看不起中国,不考虑中国国情,自以为是,傲慢自大。
甲骨文和亚马逊就是如此,它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但在中国市场却都无法生存。
他们虽然羡慕中国市场,但却无法分得一杯羹。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看不起中国市场。
想赚中国人的钱,却看不起中国市场,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搬到中国怎么行?
仔细观察那些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他们都明白一点:产品最终的对象是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市场出发,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中国市场巨大,从来不缺投资人,一个“神谕”走了,还会有更多的“神谕”涌进来,还会有更多“神谕”冒出来。
我们没有必要看不起中国企业,我们也不需要立场不坚定的企业家。
平等、开放、合作
”是我们的一贯追求,也是我们欢迎企业进入中国的基本标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