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消费金融因违规行为被罚,消费金融公司共性问题引关注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非法金融行为受到严厉打击。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因违法被罚款,公司一名管理人员也被罚款。

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发现,2024年以来,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被罚金额合计723万元,远超去年全年总额;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被罚金额合计近37亿元。

8月8日,博通金融高级分析师王鹏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处罚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监管部门要求消费金融公司确保其合作机构、合作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

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

针对此次罚款,中邮消费金融表示,公司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征信专项执法检查,诚恳接受处罚监督,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汲取教训,实事求是地落实整改,目前整改工作已完成,消除了信贷合规风险。未来我们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全面加强信贷合规管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中邮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异议处理规定被罚款78万元,同时对陈某(时任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等违反异议处理规定的人员追究直接责任,罚款15.6万元。

中邮消费金融因违规行为被罚,消费金融公司共性问题引关注插图

此外,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表注显示,“双罚”案件公开期限将延长,公开期限将于2029年7月25日到期。

王鹏博认为,此次罚款金额不高,对中邮消费金融业务及公司影响有限,但体现了监管机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罚款单上注明“双罚”案件发布时间较长,体现了监管机构对违法行为“追责到人”的思路及其对行业的警示作用。

数据显示,近三年,中邮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56.86亿元、60.48亿元、69.5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29亿元、4.43亿元、5.22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31%、2.11%、2.32%、3.07%、3.16%。

据中金网了解,今年7月,中邮消费金融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公告显示,本次金融债券实际发行规模为20亿元,债券期限为3年期,票面利率为2.1%。据了解,这也是中邮消费金融首次发行金融债券。

据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信用评级公告,中邮消费金融主营业务是向消费者发放小额、零散的消费贷款,成立初期就开发设计了“你贷”、“你花”、“你购”三大产品体系,主要为“有贷”等现金贷产品,2023年末该类型产品占比96.19%,而“有花”占比较低,“有贷”占比不高,“你购”产品余额占比极低,其余均为联贷产品。

近年来中邮消费金融三方合作渠道业务规模不断提升,2023年末渠道占比54.69%,该类业务合作模式以分成模式为主,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趋严或逐步落地,中邮消费金融将进一步提升自营及合作业务占比,逐步降低对第三方平台流量依赖。

苏溪智研高级研究员苏小睿告诉本报记者,中邮消费金融通过现金贷产品的快速增长,利用第三方渠道拓展客户群体,并与母行开展业务协同。由于全球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也注重场景化分期产品的拓展,从而丰富产品货架,降低单一产品带来的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中邮消费金融因违规行为被罚,消费金融公司共性问题引关注插图1

截至2023年末,中邮消费金融线上线下自营渠道业务余额占比为29.25%,近年来,在自营优先的发展战略下,中邮消费金融股东协同渠道业务规模及占比大幅提升,但股东协同渠道业务规模及占比存在下降趋势,2023年末,股东协同渠道余额占比为16.07%。

“自营能力对于消费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对于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来说,借助母行庞大的渠道和场景优势拓展客源确实能有很大帮助,但也需要注重自身客户基础的积累和自营营销渠道能力的提升,在拓展外部渠道的同时做好客户留存。”苏晓睿认为。

贷前贷后管理面临挑战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6家消费金融机构被罚,罚金总额高达723万元,单张罚金最高为170万元。而去年,7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罚金额合计近370万元,单张罚金最高为100万元。无论是总金额,还是单张罚单金额,2024年都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今年被处罚的6家消费金融机构中,5家被“双罚”,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处罚,罚款总额达25.6万元。

近两个月,监管部门已公布对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处罚,其中兴业消费金融收到今年以来最大额罚单,罚款170万元,主要违规行为包括未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三方机构终止合作、将关键贷前调查环节外包、未对贷款进行“三查”等。时任该公司昆仑营业部总监的蔡某刚受到警告。中信消费金融也因合作机制和模式存在缺陷、综合利率等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等被罚款120万元。此外,中银消费金融重庆区域中心一名员工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五年。

从处罚通知书披露的信息看,贷前贷后管理不善成为近年来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的普遍问题,其被处罚的主要原因包括:贷前调查关键环节外包、个人消费贷款贷前调查未尽职、借款人身份信息未进行有效审核、贷后管理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等。

对于贷前贷后管理环节违规行为高发的问题,苏晓睿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线上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高,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而线下则需要相关人员亲自把关、亲自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消费金融早些年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数量比业务质量更重要。近两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充分重视业务质量的重要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