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珠海国资体制动荡不已,市场对其改革成果和投资表现的关注度大幅提升。
外界高度关注格力电器“退市”后获416亿元增资的格力集团,其近几年的投资情况究竟如何?作为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格力集团在“资管”转型之路上又将走向何方?
2019年格力电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格力电器一直是格力集团最“出名”的核心资产之一,主营业务包括家电生产销售、建筑安装业务和海岛旅游等。2019年格力电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格力集团持股比例降低,全力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逐步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产业投资+产业引进+载体建设+服务运营”为主线的“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格局。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整理中诚信国际对格力集团多份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下称“报告”)后发现,目前格力集团业务多元化,已引入多家企业落户珠海,对助力珠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格力集团也面临挑战:营收表现虽可圈可点,但盈利能力明显大不如前。
2018年,格力集团总资产为2614.36亿元,2019年末转让格力电器15%股权后,总资产规模大幅下降至662.99亿元。在股权转让方面得到珠海国资委的持续支持后,截至2024年3月,格力集团总资产已增至1242.83亿元。净利润方面,其2018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260.2亿元、461.0亿元,2020年一度下滑至4.31亿元,随后一路上涨至2023年的10亿元。
在受访专家看来,格力集团此前主要依赖格力电器的分红收入,格力电器完成混改后,短期内格力集团难免会受到影响,但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已逐渐形成更加合理的综合发展格局。不可否认,产业投资与服务运营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回报。目前,格力资本、横琴创投等公司作为格力集团产业投资板块的核心载体,现阶段对投资回报的贡献相对有限;格力集团自营的产业空间载体等项目仍需要较大的投资规模,面临一定的资本支出压力。另外,目前投入运营的产业园项目大多处于免租期,尚未产生可观的租金收入。
启动“买买买”模式,盈利能力有待观察
产业投资板块是格力集团重新定位后新增的核心业务板块,包括基金投资业务、股权投资业务和并购业务,主要由格力资本、横琴创投、兴格资本管理。
其中,横琴创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等前沿行业细分领域,主要通过“母基金+直投”的方式投资早期、小型、创新型企业;格力财投根基珠海主营产业方向,通过“基金投资+直投”的方式开展业务,兼顾“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和“招商引资+招商促产”。
截至2020年4月,刚刚开始探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领域的格力集团,仅有15只基金投资,认购金额约40亿元,已投资10个股权投资项目,投资金额约10亿元。随后的一年,格力集团开启了买买买的“大手笔”模式,基金认购金额增长近一倍,股权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飙升。
报告称,截至2021年4月底,该集团累计投资股权投资项目245个,投资总金额208.54亿元,主要投资业务板块包括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及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格力资本投资基金投资收益9.04亿元,主要来自小米基金和银河计划基金的贡献。截至2024年3月底,格力资本主力基金共拥有IPO企业50家,投资后被上市公司收购的企业3家,投资后通过IPO的企业5家,申请公开上市的企业8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34家。
股权投资收益方面,受二级市场波动影响,格力资本2023年股权投资业绩不及预期,合计收益-3.8883亿元。
并购方面,格力集团在寻求对外转让格力电器股权的同时,已在筹划收购其他上市公司平台。
2019年7月至12月,格力集团共计投入约13.64亿元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取得欧比特(.SZ)15.08%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还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长园集团(.SZ)持股比例至13.01%,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截至2020年5月,其所持长园集团股份增至14.53%,共投入约14.22亿元。但截至2024年3月底,其所持股份市值仅为8亿元;齐心集团(.SZ)通过定向增发向格力集团配售1844.38万股,格力集团投入1.91亿元。
近期深陷医疗反腐“拘捕风波”的阳普医疗(.SZ)是2021年底被格力资本收购整合的上市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不断下滑、持续亏损。今年7月8日,阳普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邓冠华被珠海市监委调查并被拘捕。
2023年,格力集团再下一城,参与科恒股份(.SZ)的定向增发,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过,由于科恒股份董事会尚未完成换届,格力金投尚未将科恒股份纳入合并范围。科恒股份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约30.29亿元,同比下降23.56%;净利润亏损5.19亿元,同比下降12.75%。
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也是格力集团重要的投资标的。截至2024年3月底,横琴创投累计投资非上市公司57家,投资总额6.08亿元;格力资本直接投资非上市公司74家,投资总额68.61亿元。除个别项目外,多数投资的股权比例不足10%,仍以财务投资为主。
数据显示,大部分控股公司尚未向格力集团贡献分红收入。报告称,公司本部(格力集团)的投资组合仍以子公司注资、理财产品、上市公司股权及货币基金等为主,行业覆盖广泛,信用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好。
“投资引领”的共赢实践
今年2月,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洪在中国科学天使前沿科学与新兴产业圆桌论坛上介绍,格力集团目前在珠海已引进产业项目和地方项目185个,总投资额达170亿元。
对于地方国资而言,参股或收购上市公司的目的要么是实现国资保值增值,要么是吸引相关产业落地,像深圳国资这样兼具二者的案例并不多见。回顾格力集团近5年的产业投资项目,可以观察到珠海国资明显更倾向于后者。
截至2019年12月底,珠海共有28家上市公司(境内),总市值6295.26亿元,远低于深圳、厦门,甚至低于同为经济特区的汕头。近年来,珠海投资上市公司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24年4月底,珠海上市公司数量已升至40家,总市值5170.21亿元,位列广东省第四,但仍逃脱不了A股市场“量涨价不涨”的怪现象。
市场分析人士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表示,“客观来说,珠海投资或收购的很多上市公司账面利润并不理想。但在引入企业、培育上市公司等方面,亮点颇多。如何‘消化’这些公司,除了账面盈亏,让企业与珠海本土产业经济发生更多化学反应,应是未来珠海国资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除了账面利润之外,与珠海产业的深度结合也是国资国企更加关注的投资维度。
格力集团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成为长园集团第一大股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位接近格力集团的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透露,格力集团曾多次增持长园集团,看中其在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布局。但长园目前的经营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业界并不看好这桩联姻。“不过,这几年格力集团确实在盘活和引入长园集团在珠海的布局上做出了一些努力,规模和体量逐年提升,产业集群总产值和税收都有所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格力集团已推动长源集团旗下长源电力、长源共创、长源半导体、长源泽辉、深睿智能、深睿智联、达明科技、云泰利、云泰利视界、云泰利软件等一批“长源相关”企业以及长源深睿新能源智能产业创新基地、长源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户珠海。
故事还在继续,2023年9月,格力集团战略投资深圳市安科讯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安科讯”),并于当年年底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珠海安科讯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科讯为长园集团股东,多年来为华为、汇川等公司提供数字能源产品生产服务。珠海新一代智能生产研发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中期年产值将达20亿元,远期整体产值将突破30亿元、税收将突破1亿元。
上述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股权投资将带动一些企业或其项目落户珠海,“投资带动”模式可以带来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能级。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项目的推进,特别是在目前招商引资难的大环境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或连锁龙头企业,对项目运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格力集团完成闭环,吸引相关企业落户珠海,可以落地其运营的产业空间载体。
例如,格力集团联合闻泰科技合作引进珠海三角及光电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超100亿元,产业园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3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近2万个。
成为科恒股份控股股东后,格力集团表示,投资后将通过供应链服务,推动珠海产业支柱项目“科恒豪能新能源装备项目”在金湾区投产,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80亿元。此前,双方合作已推动科恒股份锂电池正极材料及装备项目在珠海投产。
相较于合肥、深圳等城市,珠海在标准意义上建立这两类公司的时间较晚。作为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格力集团在探索市场化运作方面开始积累经验,并逐渐在多数新基金中担任管理人。在经历一波收购潮后,对资本市场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面对“后格力时代”的挑战,格力集团仍需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