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二城竞争激烈,郑州工业增速亮眼,能否再创历史?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第二大城市,地位已稳固。

今年上半年,郑州实现亿元,同比增长5.3%。这个增速在万亿城市中并不算亮眼,但也让郑州在一季度之后再次以微弱优势超越长沙。上半年,该公司实现.1亿元,同比增长4.5%。

这也是继上半年郑州险胜长沙,拉大差距至82.19亿元之后,郑州的“关键分数”来自于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的增速不仅位居中部省份前列,还刷新了自身近三年同期最高纪录。

但时隔多年,它能否最终创造历史,成为“中部第二城”,仍是一个悬念。毕竟两年前,郑州曾短暂反攻,但最终未能守住位置。下半年,郑州如何扩大优势,继续跑赢大市?

从一系列动作来看,放大机场、陆港优势正在成为一场大博弈。就像西安为比亚迪修建铁路线一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也在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吸引优选企业落户,比如比亚迪在郑州的工厂、富士康新事业部一系列招商项目。

8月2日,河南省出台《加快航空港区四港联动发展服务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措施》(下称《四港联动举措》),提出把航空港区打造成为全省枢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整合资源,加快机场、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协同发展,强调拓展航空临港产业、培育高铁临港产业、引进发展内地临港产业等。

这将给郑州带来什么?

长沙以外

82.19亿元,这是目前郑州与长沙之间的差距。

“郑州是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集中度比较强。”中国社科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志燕分析说,上半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较高,工业经济势头强劲,这主要是因为人才优势和集中度明显,包括投资也都向省会城市集中。

图片

工业确实是郑州的核心支撑。今年上半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0%,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2.3%。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铝及铝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0.4%、16.1%、13.5%。

除电子信息产业外,郑州的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名片也在加速崛起。

2023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31.6万辆,位居全国第10位,而此前一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6.98万辆。目前,这种“快速”增长还在继续。郑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5月,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2.8%,预计全年将出现大幅增长。

图片

回顾过去几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轨迹,郑州呈现波动上行态势,2019年郑州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1%,今年上半年已回升至12.8%,增速在2019年达到9%的高位,随后呈现波动下行态势,2024年上半年增速为7.40%,落后郑州5.4个百分点。

这也是郑州GDP能够再次逆转长沙的重要因素。

过去几年,武汉稳坐华中第一城市宝座,郑州和长沙则在争夺华中第二城市,胜负交替,从1978年到2008年,除1998年短暂逆转外,郑州GDP略高于长沙,30年来几乎稳坐华中第二大城市宝座,但始终没能追上长沙。

图片

2009年至2021年,长沙进入“卫冕”期。除2019年外,郑州曾以16亿元的微弱优势反超,但仅一年后就被长沙逆转,差距呈拉大趋势。2020-2021年,长沙连续跨过两个万亿级台阶,GDP达到1.33万亿元,而郑州还在1.2万亿元左右徘徊。

到了2022年上半年,郑州逐渐缩小差距,超过长沙28.76亿元。对此,郑州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其去年上半年GDP“进入全国城市GDP前20名,位列全球第14位,比2021年上升了两位。”

但这一排名仅维持了一个季度,长沙就再次上演逆转,在2023年超越郑州183.99亿元。如今“昨日重现”,郑州还能守住华中第二城市地位吗?

如何捍卫立场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匹马”来看,上半年郑州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1.3%、4.1%、-20.7%,不仅全部低于长沙,而且投资、进出口仍跑输全国市场,稳增长压力明显。

单看固定资产投资,今年上半年,郑州全市在建项目2411个,完成投资2351.8亿元,增长2.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0%,不过,房地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仍然未能超过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4.3%。

在日前的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郑州市市长何雄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投入,谋划重点项目,保持投资水平平稳增长。

图片

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实施重点项目。

就在上个月,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在郑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省长王凯表示,希望富士康保持投资河南的信心,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技术,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建设和见效。此外,他还出席了在郑州航空产业园举行的富士康新业务系列投资项目启动仪式。

进出口方面,郑州需要不断打造新的进出口热点。近年来,受国际环境、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郑州出口的“王牌”手机产量大幅下滑,外贸陷入负增长的困境。郑州选择以发展“三新”为切入点,用新能源汽车缓解阵痛。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7万辆和24.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6%和364.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省汽车总产销中占比较大。同时,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三板”产品出口56亿元,增长11.3%。

作为河南省汽车产业的主要载体,郑州在“三新”领域也将迎来更多机遇,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的力度和成效也将成为郑州与长沙争夺“中部第二大城市”称号的关键。

放大优势

“其实郑州是地处中原的中心城市,它的交通优势从城市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刘志岩认为,郑州主要通过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的建设,形成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四区联动”就是要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超级物流中心枢纽,其中航空港的优势尤为明显。

《四港联动倡议》提出,以巩固大通道、打造大港口、带动大物流、服务大产业为主线,把航空港区打造成为全省枢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到2025年,四港(机场、铁路港、公路港、海港)联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中欧班列(郑州)开通国际直达航线25条以上,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20万吨以上……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郑州交通枢纽优势,推动空港服务水平跨越式发展,铁路港口扩能提质,推动海港跨越式发展,以及提升公路港口顺畅衔接水平,其中也包括加强航空港港城融合的举措,包括引进和发展航空港优势企业、培育高铁优势企业、引进和发展内地港口优势企业等。

例如依托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加快建设比亚迪新材料制造基地,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汽车等陆港优先的千亿规模产业集群。

图片

在刘志燕看来,“四港联动”将进一步扩大郑州枢纽优势,汇聚商贸交流、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整个物流成本的优势将得到更好的体现,促进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

这一点从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快速崛起也可以看出来,自201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以来,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2023年GDP达到1295亿元,十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4%。

作为全省枢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郑州机场已形成以富士康、超聚光、龙芯等为龙头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比亚迪为龙头,以及国药集团、中信医疗等为龙头的5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千亿级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郑州机场实现同比增长14.5%,增速继续领跑全省。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6.2%,重点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比亚迪在郑州工厂、富士康新业务系列投资项目等均与郑州机场息息相关。

就在两天前(8月3日),河南省省长王凯在深圳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传福举行会谈,希望他进一步加大对河南投资力度,推动更多新兴产业、优质项目在河南落地,进一步传递出河南与郑州扩大投资的信号。

与富士康、比亚迪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度绑定,进一步做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也将成为郑州产业结构转型、外贸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不过,刘志岩认为,郑州相较于长沙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顶尖高校较少。从未来的城市竞争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技术创新。要想吸引投资、形成产业优势,郑州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大的改变。

每日经济新闻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