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挑战与机遇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过去15年来,我国已在全球太阳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是由中国公司生产的。

甚至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设备也几乎完全在国内制造,对太阳能行业的巨额投资正在获得丰厚的回报。

仅今年5月份,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在如今增速放缓的时代,两位数的增长足以彰显我国在太阳能行业的领先地位。

但领先并不代表绝对优势。

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挑战与机遇插图

以光伏行业为例,7月25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研讨会上指出,当前,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价格大幅下跌,很多环节已经跌破成本线。

在光伏价格快速下滑的背景下,产能增速也出现放缓,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产能增速仅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在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投产和计划建设的光伏项目数量也同比下降了75%,有超过20个项目宣布终止或延期。

王博华表示,“协会已经尽力公开收集信息,但实际情况可能要严重得多。”

供应过剩可能是价格大幅下跌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仅仅是光伏行业,太阳能电池板行业也经历着类似的动荡。

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清洁能源行业,太阳能电池板的批发价格去年下跌了近一半,今年又下跌了 25%,迫使制造商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争夺客户,尽管他们仍在继续建造更多的工厂。

内循环引发的过度竞争不仅发生在职场,在清洁能源行业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制造商要降价来竞争?

答案其实很简单,当市场增长赶不上供给端增长时,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诉诸价格竞争。不降价就无法生存,但降价也会导致亏损增加。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降价求生几乎是企业唯一的选择。

劣币驱逐良币,在同质化竞争下,价格战是唯一有效的差异化竞争手段,而对于那些选择不降价的厂商来说,最终的结局显然是注定的。

但降价本身对商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过去一年来,该国五大太阳能电池板及其他设备制造商的股价已下跌了一半,自六月底以来,至少有七家国内大学制造商发出警告,称今年上半年将出现巨额亏损。

价格战带来的是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订单,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损失。

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挑战与机遇插图1

在工厂产能扩大、出口繁荣之际,太阳能行业的动荡或许反映出另一个不太容易被察觉的问题:产业政策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

什么是产业政策?

其实就是通过人为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入某一特定行业,在经济学上,这属于歧视性待遇,因为对某一特定行业的补贴,是对其他所有行业的歧视。

产业政策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其弊端也非常明显。

即在人为干预、奖励补贴的情况下,过多的企业可能会涌入该行业,随之而来的产能激增将导致供给过剩,企业将降价去库存,最终面临盈利困境。

纵观当今的现实情况,太阳能行业已经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大概十五年前,我们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未来肯定是一个重点产业。

这话固然没错,但过度支持一个行业、难以预测的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太阳能企业如今面临的困境。

产能过剩不仅发生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我们最为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相比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旦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波动可能更大。

我国每年的汽车销量大概是2500万辆,比任何一个经济体都要多,但这还不到我国汽车制造能力的一半,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开工建设,未来我国的汽车制造能力还会进一步提升。

但问题是,市场需求是否能像新能源汽车引领的变革一样,带来爆发式的增长?

至少在汽车领域,我们看到了一些相似之处。就像太阳能行业一样,如今国内汽车制造商正在跟随太阳能行业的脚步,大幅降价、增加出口,而真正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并不多。

虽然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产业已经遥遥领先,但考虑到其背后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最终淘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今天仍然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产业政策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挑战与机遇插图2

产能过剩除了带来价格战,企业难以盈利之外,还会导致我们的外部环境恶化,特别是贸易关税。

事实上,抛开贸易关税不谈,单是企业盈利难度就已经影响到了很多人。

就拿就业来说,我相信最近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我们人口多,但其实人口多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就业难、工资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我们14亿人创造的市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也就是说,假设我们的人均GDP达到和日韩一样的水平,3万多美元,我们还会觉得就业机会少,工资低吗?

当然不是。

人口多并不是就业难、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企业盈利困难、生产效率下降,最终导致一个14亿人口的经济体,单凭消费市场,按人均计算,可能还不如日韩创造的就业岗位和利润多。

前段时间美国财长耶伦呼吁我们扩大家庭消费,而不是继续增加制造业投资,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只有消费市场扩大了,我们的就业和工资收入才能有明显改善。

在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的就业率超过80%,也就是说,消费和服务驱动的产业能够提供最多的新增就业岗位。

但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第三产业消费复苏乏力,服务业企业还在价格战中苦苦挣扎,当企业没有利润、没有扩张计划时,我们的就业和工资收入,甚至员工环境又怎么保障呢?

人口太多是个障眼法,是一个想当然的结论,根本原因是14亿人口中真正有消费能力的只有3亿,一个人的消费不仅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收入,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新工作。

此时,如果要靠出口消化庞大的产能,最终将面临欧美越来越高的关税壁垒。对企业而言,关税成本的增加,只能转嫁给欧美消费者,或者转嫁给自己。于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降价的老路。

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挑战与机遇插图3

2008年,神舟光电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从成立伊始,神舟光电就享受到了各种补贴,几乎是白白获得了市中心黄金地段约130亩的土地。

此外,神州光电还获得了银行的低息贷款,当地政府同意承担大部分利息,从土地到贷款,神州光电几乎得到了所有可能的配套支持。

但如今的神舟光电工厂已是空荡荡的,生产设备已被搬走,厂房也计划拆除改建成办公楼。

神州光电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象征着也意味着,在一个全球领先的市场,价格战、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依然难以避免。

市场是时候回归常态、回归理性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本月发布了一份草案,要求太阳能企业在新建或扩建工厂时仅获得 70% 的贷款,低于之前的 80%。

虽然这个变化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由于我们的出口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市场化是一个产业最终的必然。

欧洲今天开始禁止在官方采购项目中使用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拜登还允许对上个月已到期的东南亚进口太阳能产品重新征收高额关税。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需不足。这也意味着,无论我们的产能有多高或多低,我们都可能无法完全吸收我们的产能。在当今碎片化的全球化中,这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结尾。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世间万物,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