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显著,监管向服务转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截至目前,上海已批准国产一类创新药品24个、国产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4个(均为药品、医疗器械审批中最高级别),约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改革给上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带来的“三个改变”。

由“监管型”治理向“服务型”治理转变。

“过去医药领域治理重在加强监管、守住底线。现在,我们在守住安全关口的前提下,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带头服务企业,把监管融入服务。”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来说。

这一变化为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的加速投放创造了条件。

质子治疗系统是肿瘤诊疗的重要手段,是长期依赖进口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成立生产企业,开展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的技术研发。

上海市药监局早期介入,派出专班子赴该公司,建立重大问题应急协调机制,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并争取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北京医疗器械检验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和指导。

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了审评审批效率,国产质子治疗系统于2022年9月顺利获批上市,向高端大型医疗设备自主可控迈出重要一步。

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以前检查中发现问题,往往是简单的罚款处理。现在,我们已经转向提前发现风险、提前发出预警,帮助经营主体排查隐患,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局长赵宇翔说。

上海一家中药企业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在搬迁过程中,由于人员变动、设备更换等原因,企业生产工艺参数发生变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检查人员发现了这一问题,开始对企业进行质量体系帮扶。检查局与药审中心成立联合工作组,会同药品监管、注册等部门进行长时间的现场检查,逐一排除风险,确保生产安全。

“在监管部门的帮助下,我们严格规范生产流程,为保证产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公司负责人说。

由“体验管理”向“数字治理”转型。

当前,药品、医疗器械流通销售逐步由线下走向线上,面对海量数据,需要依靠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行科学研判,实施精准高效监管。

“我们的做法是建立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快速精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完成远程取证。”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工作人员王海波打开取证平台,精准找到了药品销售小程序中违法售药的页面,迅速保存链接,固定证据。

“电子数据取证平台已累计收集证据千余件,出具电子数据取证文书数百份,为多起案件的侦办提供了重要证据链。”王海波说。

在“三个转变”的带动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把改革试点落到实处。”徐来说。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3日01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