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南京银行率先公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正式拉开A股上市银行“成绩单”发布的序幕。
7月31日,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262.16亿元,同比增长7.87%;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15.94亿元,同比增长8.51%。
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来看,南京银行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均实现大幅增长,市场似乎也对其表现有所期待。截至8月2日,南京银行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1.3%,位居A股42家上市银行之首,股价累计上涨47.21%,市值重回千亿大关。
相比于业绩,南京银行的员工薪酬似乎更受关注,财报发布后,南京银行因员工薪酬问题成为热议话题。
事实上,南京银行的人均薪酬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其人均薪酬在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一。不过,近两年其人均薪酬不断下滑。2024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员工薪酬总额为45.41亿元,员工总数为16260人,平均月薪4.66万元/人。而去年同期,南京银行员工总数为16085人,平均月薪4.9万元/人。今年以来,该行员工数量和平均薪酬较去年均有所下降。
员工数量和人均薪酬的下降也反映出南京银行面临的压力。面对利息成本上升、净息差收窄等挑战,南京银行也开始通过调整员工薪酬策略来降低成本。
低基数高增长
2023年是南京银行2019-2023年五年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进入2024年后,南京银行将着力推进改革、提质增效,加快向“轻型银行”转型,组织更加精简、管理更加高效,做细做精、经营更加精细,在抓好“四个发展”中实现内生增长、内涵发展。
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营收、净利润均大幅增长,但对比不难发现,南京银行今年的高增长,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各项指标增长都出现了明显的“失速”。
2023年,南京银行营业收入451.6亿元,同比增长1.24%。 净利润185.02亿元,同比微增0.51%;扣非净利润179.25亿元,同比减少0.9%。
无论从营收增速还是净利润增速来看,2023年南京银行均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尤其是0.51%的净利润增速,为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该行2009年上市以来的最低增速。
截至6月末,南京银行总资产2.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5%;总负债2.3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84%,据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城商行总资产、总负债、总负债平均增速为9.95%,南京银行两项增速虽然较去年同期略有提升,但明显落后于同业。
作为一般商业银行的主要营收贡献来源,净利息收入一直是南京银行的短板,进入2021年以后,南京银行净利息收入连年下降,今年上半年该行净利息收入128.11亿元,同比再降5.97%。且净利息收入占比降至48.87%,已被非利息净收入超越。
在降费力度加大、优惠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的背景下,南京银行面临净息差下滑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该行净息差为1.96%,与多数银行相比仍较为良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下降了23个基点。
过度依赖投资收益
说到南京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就不得不提南京银行长期对债券交易的依赖。
南京银行在债券交易领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97年南京银行率先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2年南京银行现券交易量达到市场领先水平,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当时市场四大银行的总和,让“债王”的称号在业界传开了。
2023年,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3.64%,位居所有上市银行之首。今年上半年,这一占比再次提升至51.1%。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驱动力并非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而是投资收益,2023年及今年上半年,该行投资收益分别高达33%、25%,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于债券投资收益。显然,债券市场交易仍是南京银行的重中之重。
投资收益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债券市场的动态波动直接导致投资收益不稳定,相比之下,持有债券至到期的策略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收益稳定性,但其整体收益率往往低于贷款业务的收益,这表明过度依赖债券投资未必是实现资金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此外,南京银行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凸显债券投资伴随一定的风险,每一次违约不仅意味着财务损失,还可能对银行声誉和风险管理能力造成影响。
更重要的是,银行业的核心使命是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当银行将大量资金配置到债券市场时,可能会挤占掉原本用于支持这些中小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导致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减弱。这种资源配置不平衡不仅可能削弱银行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还会因忽视对这些重要客户群体的服务而降低客户粘性,进而对银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对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大股东增持
南京银行成立于1996年2月,2007年7月在A股上市,是A股市场最早上市的城商行之一,也是最早引入外资股东的城商行。截至6月末,南京银行共有营业网点286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2022年的一系列风波,一度给南京银行造成不小的影响。
当年6月,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调任,并已向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辞去董事、行长、财务总监职务。南京银行的这次人事变动,引发流言四起。林静然辞职的第二天,南京银行股价突然暴跌跌停,南京银行陷入舆论漩涡。
从任职年限来看,林静然与前任舒醒侬任职时间均在两年左右,相较于其他银行,南京银行近年来高管层变动较为频繁,这也体现出其内部管理的稳定性,这对行内性和发展战略的连续性产生了影响。
林静然辞职后,时任南京银行董事长的胡胜荣暂时接任行长职责,直至2022年底,空缺5个月的行长一职才由原南京银行副行长朱刚接任。
去年12月底,南京银行“新旧领导班子”交接,谢宁接替胡胜荣出任南京银行党委书记。今年2月5日,谢宁出任南京银行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得到监管部门核准。这家资产规模超2万亿元的城商行龙头也迎来了新的领军人物。
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确定也得到了南京银行大股东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南京银行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不断利用自有资金账户增持,已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截至6月末,在南京银行前十大股东中,法国巴黎银行以合计持股17.64%位居第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