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席卷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工具驱动变革,聊天机器人等领域成果斐然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正如20世纪末开始的互联网时代,以及30年后才刚刚开始的“全智能时代”。

正是因为这种非同寻常的重要性,自2022年底以来,当AI浪潮以不同于以往的速度席卷而来时,全球便大力加大了对该领域的投入和布局。成果在聊天机器人等生成式AI领域,海外也获得了良好的正向反馈,比如kimi、科大讯飞Spark Big Model等。

在AI图像生成领域,近日,国内初创企业力布力布AI()宣布一年内完成三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国内AI图像赛道最大金额的融资。

成立仅一年多的 AI是如何获得投资者认可的?是否有望成为下一个“月之暗面”?

下一部《月之暗面》?

据称,2023年是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化元年,尤其是由现有产品支撑、能直接与B端、C端客户沟通的AI应用端,其商业前景当时被市场寄予厚望。

力不力布AI就诞生于这个时期。据天眼查APP显示,力不力布AI平台是北京奇点星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品牌,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因此,作为一家典型的创业公司,奇点星也是国内最早的AI原生应用公司之一。

AI 浪潮席卷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工具驱动变革,聊天机器人等领域成果斐然插图

AI 浪潮席卷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工具驱动变革,聊天机器人等领域成果斐然插图1

但众所周知,能玩AI赛道的公司,要么本身有钱,要么能用技术或者完整的创意吸引外部资源。那么力布力布AI属于哪一类呢?

显然它不属于富贵卦,所以只能是后者。

确实,据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此次A轮融资是国内AI影像领域最大的一次融资,多家顶级风投机构参与其中。在其此前的天使轮中,曾投资月之暗面的源码资本和高榕创投均有出资。最新一轮融资的领投方明势资本则投资了百度。

中国的人工智能四小龙中,已有两家的投资方落马,这似乎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众多人工智能创投公司中,或许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亮点。

这或许从已经逐渐显露出的发展趋势中可见一斑。从其所属的赛道来看,官方资料显示其本质上是一家AI图像生成公司,主要致力于利用AI技术彻底改变设计师、画家、自媒体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方式,为内容创意产业提供AI新品质生产力。

据悉,其已成为国内首个在国家《生成性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人工智能社区。

对此,公司投资人明势资本合伙人夏凌表示:公司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成为国内文图领域领先的社区及工具平台,靠的是对于专业用户使用文图模型痛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团队和产品本身的快速迭代。

与此同时,优质的创业团队始终是初创AI企业未来潜力的核心背书之一,无论是被腾讯再投资的Dark Side of the Moon,还是被阿里巴巴再投资的阿里巴巴,都无法对此“免疫”。

资料显示,该公司核心成员毕业于清华、北大、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曾就职于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微软、奥美等互联网、设计公司,不少人有创业经历,这些应该是目前最核心的资源储备。

然而,要成为下一个《月之暗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

究其原因,从目前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

处在融资“冰点”需要有很强的自证能力

当我们回头审视2023年全球AI赛道的实际融资情况时会发现,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确实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都说在“风口”里捞风很容易,但当出现“新的风口”时,落在“风口”边缘的人总是远远超过成功踏入“风口”的人,目前的AI赛道也正是如此。

从2022年聊天机器人在全球火爆,到2023年各国科技巨头持续加码AI赛道布局,看似火爆的市场背后,其实存在着AI赛道融资端的整体降温与“两极分化”现象。

难以相信,去年疯狂的AI赛道中,AI初创企业的融资总额大幅下降,融资交易额创下2017年以来的行业新低。据研究机构CB 统计,2023年,全球AI初创企业融资总额同比下降10%,至425亿美元;其中,中国地区融资总额同比下降70%,仅为20亿美元左右。

不过,与连利润分成都分不出来的中小型AI初创企业不同,AI独角兽企业自2023年起确实得到了资本的“独家”青睐。

2023年,微软获得了100亿美元的投资,亚马逊等大公司共获得了60亿美元的投资。仅这两家公司的融资就占了当年美国AI风投领域总融资额的10%以上。得益于这些AI龙头企业达成的巨额融资交易,美国成为去年全球唯一一个AI行业融资额实现同比增长的地区,增幅高达14%。

中国的情况也相差不大。据统计,2023年中国AI行业融资总额较上年增长近51%,达到2631亿元,但融资事件数量却减少18.2%,共计815起。可见资本市场在选择AI初创企业时愈发谨慎,多数持观望态度,这自然也加大了相关企业融资的难度。

这很有道理,因为这笔数亿元的融资金额,其实是国内AI图像应用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但这样的融资热情对于需要“大量烧钱”才能成功的AI创业公司而言却是致命的。它们虽然不是纯粹的大模型研发公司,但其构想的AI创造社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算法、算力、推理能力等技术和设备之上才能实现,而这无疑需要建立在充足的资金等资源支持之上。

但其目前所筹集的资金量显然不足以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最大的AI图像生成平台”的建设,因此需要更多的考量来打破融资困境。

未来取决于盈利能力

资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源头上去挖掘。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其实有两条路径:一是如前文所说通过融资实现发展,二是内生性“创造资金”。

当前AI公司的矛盾,其实就是这两条路径的中断。一方面,科技创新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而大部分纯AI公司一直以来都缺乏足够的“自融资”能力,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金入市,这让企业陷入了无法自证盈利的困境。

例如,成立近一年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创业公司AI,正计划出售股权。与此同时,曾经估值10亿美元的AI,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近期更是有传闻称其积极寻求出售自身。一家成立三年的美国AI创业公司,近期也计划出售全部股权。从现有的诸多案例可以看出,陷入自我证明盈利能力陷阱的AI创业公司还有很多。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创业领域,目前大部分盈利都来自“小作坊”式的个人创业者,而这些创业者若将“小本生意”转型扩张为企业,预计将因高昂的运营成本、研发费用等支出而难以维持盈利。

这时候,一个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阶段最大利润的商业模式,才是初创AI企业的“生命线”。

对于这一点,AI绘图同行们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据悉,依托其文胜图模式,2023年预计营收约3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它基于这样的游戏聊天社区,通过渠道传播直接面向C端创作者客户,从而实现成功的流量导流,并结合其订阅模式,成功套现利润。

目前AI的商业变现模式大致就是照搬这个模式,即通过打造AI模型与图像生成创作相结合的社区,积累模型和图像作者两类创作用户,最终构建起覆盖AI内容创作、分享、版权、销售的完整生态链。

据悉,截至目前,AI已积累近千万专业AI图像创作者,原创模型超过10万个,制作分享AI图像超过2.3亿张,这应该是AI能在目前的融资背景下,同时获得国内“AI四龙”中两家部分投资者注资的原因。

可以看出,随着AI投资基金回归理性,预期的盈利模式让我们拥有现在,更期待未来。

AI行业即将步入快速发展期,能否稳扎稳打地迈出下一步,还需拭目以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