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 3929 字 | 阅读时间 7 分钟
标题图片来自电视剧《洛基》
这期间,巴黎奥运会无疑是全球“顶流”,电视、手机、户外大屏幕等各类媒体上不断播放着奥运相关新闻。
流量聚集的地方,品牌自然也高度集中。
这其中最慷慨的要数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斥资1.5亿欧元成为巴黎奥运会高级合作伙伴。结果,不仅奥运奖牌由皇室珠宝设计,火炬盒、奖牌盒也采用LV经典的老花图案和棋盘格图案,顶级奢侈男装也为法国队定制了1500套西服。
图片来源:LVMH,
据巴黎奥运会官网介绍,本届巴黎奥运会官方合作伙伴分为四类,分别为15家全球合作伙伴、7家高级合作伙伴、13家官方合作伙伴、44家官方赞助商。
成为官方合作伙伴,有利于充分利用奥运会的流量,发挥营销势头,让整个奥运会变得更加热闹有趣。
然而,对于全球最大的连锁餐饮公司之一的麦当劳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没有机会成为全球“顶级明星”,麦当劳为何如此“孤独”?
分手的一万个理由
2016年7月,麦当劳公布了当年里约奥运会的传播策略,主题为“奥运,我们不能没有你”。
当时,麦当劳通过奥运主题广告、系列主题新品、奥运加油小冠军、麦当劳全明星冠军员工队等一系列项目,把奥运精神融入平凡的生活中。
不仅如此,中国区所有麦当劳门店全面开启奥运官方餐厅模式,推出涵盖五大洲风味的奥运主题菜单、LINE布朗熊和可妮兔六大运动版玩具,并以奥运元素对餐厅进行翻新,呈现全方位奥运餐厅体验。
图片来源:麦当劳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麦当劳与奥运会携手的“最后一次”。
次年,确切地说是2017年6月16日,国际奥委会发表声明称,麦当劳决定提前三年终止奥运赞助协议。
要知道,麦当劳从1976年起就是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并从那时起就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长期支持者,赞助奥运会长达41年,而其与国际奥委会的协议原本签订到2020年。也就是说,是麦当劳主动提前“分手”的。
对于分手,双方都有自己的解释。
国际奥委会电视及市场营销总经理蒂莫·鲁默表示,“麦当劳正在考虑把重点放在不同的优先业务上,我们理解。”麦当劳一位高级市场主管回应称,“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把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加强食品安全、改善运营设备和创新菜品上。所以我们决定解除与奥委会的合同。”
分手的更多原因隐藏在表面之下。
首先,国际奥委会提高了顶级赞助项目的成本,路透社报道称,如果麦当劳续约,它将必须为每个奥运周期支付2亿美元,“是这个数额的两倍”。
其次,奥运会虽然仍是世界顶级赛事,但已难掩其衰落之势。
据媒体报道,约有3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收看人数分别为39亿和40亿,而当时世界人口约为67亿,这意味着奥运会可以通过电视覆盖约60%的人口。
但自此以后,奥运会在电视转播中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人数均回落至36亿人次。疫情期间举办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官方数据显示,通过有线电视和数字平台收看转播的独立观众总数超过30.5亿人次。
尽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东京奥运会是“历史上数字平台收视率最高的奥运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奥运观众总数仍在下降。
相比奥运会,世界杯可谓是“顶级中的顶级”,国际足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将有约50亿人参赛,以当时世界人口80亿计算,约有62.5%的世界人口将参赛。
回顾麦当劳与奥运会的分手,原因或许有“一万个”,但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或许只有“奥运会吸引力的下降”。
现实中,麦当劳已经放弃奥运会,继续加大对世界杯的投入,麦当劳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官方赞助商,麦当劳中国推出了世界杯主题菜单,1700多家麦当劳餐厅提供24小时送餐服务。
图片来源:麦当劳微信公众号
这意味着,麦当劳对于世界“顶级彩排者”的喜爱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
巴黎奥运会的打击
麦当劳把更多的热爱转移到了世界杯上,巴黎奥运会期间也没有刻意去“占流量”。
7月30日,《新消费101》查看麦当劳中国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现近期并无与奥运相关的内容。
麦当劳原本比较克制,但由于其健康性长期受到质疑,在巴黎奥运会上遭到了“背叛”。
近日,巴黎奥运会餐饮总监菲利普·伍尔茨介绍,奥运村共准备了约4万份米其林星级餐食,每天将提供约1200份餐食。他还提到,奥运会约30%的菜品由植物制成,以大豆为原料的素食鸡块对运动员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重点是,菲利普说,当他得知伦敦奥运会期间,20%的运动员餐食都是麦当劳时,巴黎奥运会的组织者迫切希望提高本届奥运会的餐饮标准。
他说:“现在的菜单健康多了,没有麦当劳,没有炸鸡块,而是更健康的食物。”他还强调,“虽然有些运动员还是想吃不健康的食物,比如热狗、汉堡包等,但我们的主餐厅不提供这些。”
在看到这位巴黎奥运会餐饮总监的言论后,有网友觉得他在“分手”之后说出这样的话有些不公平,而也有网友赞同他的说法,认为麦当劳确实不够健康。
这些观点各有各的立场,但如果把眼光放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人们对麦当劳是否健康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例如在中国,麦当劳一位高层曾表示,麦当劳的菜单是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制定的,包含了人体一天所需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维生素、脂肪等营养成分。因此,一个人在麦当劳吃一顿标准餐,就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满足身体半天的需要。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麦当劳被认为提供既营养又经过科学烹制的健康食品。
日本的情况也类似,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麦当劳还被认为是健康、有营养的,但进入 90 年代以后,日本人开始担心快餐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趋势是营养问题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当人们重新审视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时,会给它们贴上不健康的标签。
著名营养学家顾忠义写道,他每周吃三次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主要是因为它们吃得快、安全、饱。”而且,“如果搭配得当,只吃麦当劳就能吃得健康、减肥。”
有趣的是,在评论区,有网友回复道:“我妈:麦当劳是垃圾食品!营养师:麦当劳很健康!”顾忠义回复道:“我哪里说健康了?”
事实确实如此,在目前的消费环境下,麦当劳已经不能称之为“非常健康”,但另一方面,其快速、饱腹的特点仍然吸引着消费者。
比如,奥运期间,一位中国网友在巴黎吃了麦当劳,当她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有人调侃道:“在法国吃麦当劳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她回答道:“凌晨1点加班,真的没什么选择,这家最快最近。”
可以预见,健康与不健康的“拉锯战”仍将持续,而作为快餐,市场的需求也将持续。
我们必须努力取悦年轻人
无论是分手还是背叛,麦当劳与奥运会可以说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都需要花大力气去取悦年轻人。
从奥运会来看,美国体育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传统体育观众呈现老龄化趋势,25个主流运动项目中,观众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有5人,而50岁以上的则多达16人。
为此,2014年12月通过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明确提出,增强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是重要内容。
在此议程之下,奥运会正加速走向年轻化。2020年12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同意将攀岩、霹雳舞、滑板和冲浪等项目纳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此举让众多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奥运会,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从麦当劳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是其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他们注重品质、口味和品牌形象,因此麦当劳不仅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还积极融入年轻潮流元素,以增强与年轻消费群体的黏性。
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麦当劳不断加大短视频营销力度。
《新消费101》注意到,截至7月30日,抖音上,“麦当劳”话题播放量为266.6亿次,“麦当劳”话题播放量为8.3亿次;快手上,“麦当劳”话题播放量为19.5亿次;小红书上,与“麦当劳”相关的笔记(包括视频)超过202万条。
图片来源:
这也得到了消费者偏好的“背书”。艾媒咨询发起的《2022中国西式快餐消费者营销方式偏好调查》结果显示,67.7%的消费者更青睐短视频营销。随着传播方式的升级优化,短视频、Vlog等新型传播方式更受消费者青睐。
近一年来,短剧热潮滚滚而来,麦当劳也推出首部短剧《重生:我在麦当劳练魔法》,片中脱口秀演员童莫南在麦当劳厨房“重生”,变身为一名辛勤制作汉堡的打工者。
图片来源:麦当劳官方微博
除了短视频、短剧,麦当劳还不定期推出周边玩具、联名产品,不断“搞事情”,这不仅是为了不断提升品牌美誉度,也是为了吸引、培养、留住更多年轻消费者。
即便如此,客观地说,如同未能掩盖颓势的奥运会一样,麦当劳也面临压力。
据《新消费101》报道,2013年,麦当劳营收275.67亿美元,净利润54.65亿美元,此后一路下滑,2020年营收192.08亿美元,净利润47.31亿美元。
2023年,麦当劳营收254.94亿美元,净利润84.69亿美元。虽然净利润数据亮眼,但也与削减奥运赞助及相关营销费用、裁员或重组公司员工、加大促销力度等成本削减措施有关。营收“大局”仍比十年前少了20亿美元,因此麦当劳很难高兴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麦当劳是铁了心要跟奥运分手,但近几年的发展也让它不爽。作为一个“80年老品牌”,麦当劳想要讨好年轻人,又要在快餐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参考:
1.《巴黎奥运会谁在? | 营销观察》36氪未来消费
2. “老奥运留不住变化无常的麦当劳”,看你怎么卖
3.《巴黎奥运餐饮总监:现在的菜单比较健康,没有麦当劳和炸鸡块》,足球皇帝
4.《在努力取悦年轻人的背后,麦当劳正遭受中年焦虑》,《全天候科技》
5.《重生、逆袭、当老板,国货美妆、洋快餐都痴迷拍短剧》,界面新闻
*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零售君()
告诉我,您认为麦当劳与奥运会分道扬镳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