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赛力斯问界 40 万辆车下线,成中国新能源汽车黑马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华为赛力斯问界 40 万辆车下线,成中国新能源汽车黑马插图

三年前,文捷汽车带着华为进军汽车行业的雄心和全新的智能选车模式进入了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如今,仅仅28个月后,文捷汽车就实现了第40万辆整车下线,打破了行业纪录,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的一匹黑马。

见证战争中的世界速度

无论之前,还是之后,中国汽车业面对世界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平静过。

自2018年7月以来,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2018年、2019年、2020年汽车销量分别下滑2.8%、8.2%、1.9%,直到2021年才结束下滑势头,同比恢复性增长3.8%。但也面临海外疫情影响、芯片缺货导致供应不足等挑战,当时华为还面临技术制裁。

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步路都走得并不轻松。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人,华为与赛力斯的结合从一开始就不被行业看好。用当事人的话来说,“就像两个失意的人……开始了一场生存冒险。”

对于华为来说,这次冒险不仅承载着生存的使命,更是其在智能汽车时代的重大战略布局。华为凭借在ICT领域30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对智能时代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深度参与了WJE汽车的设计与制造。同时,华为凭借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方法论,与赛力斯历经无数磨难,共同打造WJE过硬的产品力,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汽车体验。

为了弥补时间上的差距,取得先机,华为对QE保持高强度、无成本的投入,在市场反馈中快速调整,以频繁的更新迭代推动QE不断刷新行业记录。2021年底的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与SERES联合推出的首款汽车QE M5亮相;仅仅半年后,第二款汽车M7、第三款汽车M5 EV也相继上市;比如2023年9月上市的全新QE M7,仅仅8个月后就再次升级换代;而2024年1月上市的豪华汽车QE M9,在鸿蒙智行的驱动下,几乎每个月都会进行一轮OTA升级。

文杰的速度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升级上,更体现在其销量的飙升上。2021年末,作为诞生不到一年的新品牌,文杰实现连续三个月销量过万;2023年,文杰M7上市两个半月累计订单突破10万台,8个月突破18万台,创下国内单一新势力销量增长最快新纪录。

进入2024年以来,Q系越来越频繁地登上新势力汽车品牌月度销量榜。2024年1月,Q系交付新车近3.3万辆;6月,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此外,鸿蒙智行7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爱拓Q系今年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10万辆,成为中国新势力品牌上半年销量冠军。

从去年1月特斯拉在华率先降价以来,汽车行业经历了长达18个月的价格战。从电动车到燃油车,从中低端品牌到豪华品牌,从国产品牌到BBA、保时捷等外资品牌,各家企业均参与其中。一款车降价1/3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今年价格战还在不断加剧,可见其残酷程度。面对降价潮,从业30余年的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从历史角度看,这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水平。”

不过,文杰品牌并未过度沉浸于价格战,自2024年以来,随着快速迭代和新品上市,文杰销量和均价逆势实现双增长,在品牌成交均价涨至近40万的背景下,依然斩获2024上半年新势力品牌销量冠军,同比增长率高达685%,成为上半年销量增幅最好的汽车品牌。其中,全新M7继续斩获新势力车型销量冠军,累计交付量突破20万,成为销量奇迹;M9订单量突破11万,继续刷新豪华车销量纪录,与传统豪华车品牌先是卷入价格战,后惨淡退出,改写豪华车市场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华为赛力斯问界 40 万辆车下线,成中国新能源汽车黑马插图1

技术实力与系统实力的结合,让华为智能选择模型成为有力的伴侣

作为华为首个进入陌生战场的“品牌”,文捷系列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界极大关注。华为深度介入其中,覆盖汽车的产品定义、造型设计、市场营销、销售等各个环节,倾注了大量华为的资源。可以说,双方技术实力和体系实力的结合是文捷成功的基础,而华为以强大的资源、能力和经验的陪跑,则是文捷成功的关键。

中国汽车电动化上半场,中国车企在三电领域取得优势;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走向智能化的下半场,软件、算法、AI训练,这是华为最核心的优势。众所周知,华为在ICT领域深耕30余年,在5G、华为云、数字能源等领域引领创新,扎根硬核科技。

AITO品牌的英文名AITO与AUTO仅相差一个字母:“I”,代表着智能座舱等创新技术能力;通过对“I”的赋能,AITO将智能带入汽车,让汽车更智能。过去5年,华为在汽车BU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积累了7000多名研发人员,建立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车载灯五大解决方案,全部围绕汽车的智能化。

其中,在智能驾驶方面投入最多的要数华为。近两年,智能驾驶行业的技术难点在于城市NCA的落地。从高精度地图、轻量地图到无地图模式,这场攻坚战逐渐成为全栈能力的考验。要训练出智能驾驶体验,除了车端必备的传感器、芯片,最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驾驶数据和训练芯片。华为3.5高算力训练平台在硬件上完胜新造车企业。目前,华为ADS智能驾驶里程已超过4.3亿公里,实现“能开遍全国,轻松开遍全国”,在智能驾驶体验上远超竞争对手。

华为赛力斯问界 40 万辆车下线,成中国新能源汽车黑马插图2

根据台博研究院发布的《智能汽车与城市NOA市场研究报告(2024)》显示,华为智能驾驶市场排名及未来前景可期,这是品牌汽车均价40万元背后的支撑,科技豪华才是真正的豪华,只有在技术和体验上领先,才能真正树立高端定位。

不仅如此,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四大核心硬件全面布局,自主研发了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芯片(智能座舱芯片、智能驾驶芯片)以及电驱动系统、AR-HUD等智能部件,并在摄像头、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汽车智能化核心技术领域保持了代际领先;并实现了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控、智能网联“五大智能技术”的自主掌控,为行业掌握定价权、不涨价、持续创新提升行业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车企来说,如果想独自复制上述优势,无论是实力还是环境都不允许;与华为这样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携手无疑是当下更好的选择。

华为的陪飞能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实力上,更体现在强大的系统能力上。

光有技术是不够的,一切技术和创新最终都要能够真正为用户创造体验价值,提升用户满意度,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核心。

华为十余年来在终端消费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造了一款又一款爆款高端产品。华为在供应链管理、研发、制造、测试等全流程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拥有超过5000家线下门店和线上营销网络,有着无可比拟的忠实用户群体和品牌号召力,这也让华为拥有了更好的高端产品定义能力和对高端用户需求更精准的把握,直击高端用户的痛点、痒点,更会玩高端游戏。

这些都可以为SERES这样的车企赋能,不只是智能,还有品质,华为旗舰产品的研发、制造、测试等流程都可以端到端为SERES赋能,SERES也可以持续支持SERES打造好产品、卖好产品。

比如在华为的带动下,赛力斯核心研发投入逐年提升,从2021年的19.49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44.38亿元,总计超过120亿元;而在文杰的量产能力上,作为重要环节的赛力斯还拥有全自动4.0智能工厂,是全球标杆超级工厂,最高生产效率30秒一辆车下线,还拥有全球最大的9800T压铸机,智能制造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可以保证文杰一发布就交付、一交付就量产。

华为余承东在第40万辆新车下线现场表示:“我们与赛力斯的合作,是新时代跨界融合最强的典范。这一切才刚刚开始,精彩还在后头!我们会继续深化双方合作,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车、卖好车,不仅在智能化上做到领先水平,在机械品质上也要远超行业水平,领先不止一代,一起创造更多奇迹!”

在华为的加持下,赛力斯2024年第一季度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45亿元,市值也一路飙升,跻身市值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

携手打造世界级豪华车领导品牌,奔赴中国汽车工业星辰大海

极度竞争之下,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正在经历影响全球的变革。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的数据,2024年1-5月汽车行业产销在低基数下表现良好,但由于竞争压力较大,利润主要依赖出口和高端豪华品类,其他多数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并传导至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已达全球第一,中国车企发起的智能电动汽车革命也将推动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外资坐收渔利的技术洼地,转变为反向输出的技术高地。

在此环境下,整个行业需要像华为这样有足够大格局、有大战略的领头羊,能够跳出不必要的轮回,带领更多中国汽车厂商找到利润与市场的平衡点。据证券时报报道,考虑到华为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安全等领域的行业引领效应,在整机厂商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华为的合作生态有望提升产品力,产业链相关公司也有望依托生态优势,受益于国内智能汽车的发展红利,形成先发优势。

华为赛力斯问界 40 万辆车下线,成中国新能源汽车黑马插图3

如果说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是一场马拉松,那么现在就是发令枪。未来,双方将继往开来,加大品牌投入,进一步提升AITO品牌车型线下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夯实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和合作模式后,华为与AITO将能够在品牌、身份、资源、能力等方面实现更好的互补,为更多细分领域的消费者推出更加丰富的豪华产品矩阵,共同将AITO打造成为世界级豪华汽车领导品牌。

文捷和赛力斯的成功,有力彰显了华为智能商业模式的成功。作为这一模式的首发品牌,文捷将继续发挥先锋作用,做大华为鸿蒙智能驾驶的圈层拓展,踏上引领自主品牌健康发展的新征程。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