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特斯拉公布的数据,第二季度特斯拉实现营收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创下季度营收新高,加上第一季度213.01亿美元的营收,特斯拉上半年累计营收超过468亿美元。
然而,尽管整体营收数字令人鼓舞,但特斯拉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1.29亿美元,同比下降55%。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二季度——净利润14.78亿美元,同比下降45%!利润的持续下滑显然引起了投资者的警惕。
利润下滑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销量的波动。
从产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产量创下了近5个季度以来的新低,作为主力销售车型的Model 3/Model Y共生产24255辆,同比下降16%,高端车型Model S、Model X等共生产24255辆,全季度共生产24255辆,同比下降14%。
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一季度出现了“积压仓库”的情况。
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终端交付量为150万辆,与其产量明显不符。为了稳定库存,实现产销平衡,特斯拉不得不在第二季度减产,最终导致整体交付量下滑5%,这也是特斯拉历史上首次连续两个季度销量下滑。此外,特斯拉在今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全球裁员,而这一波裁员潮给特斯拉带来了超过6亿美元的重组成本,也极大影响了整体的利润表现。
虽然从整体销量来看,特斯拉依然是全球第一,但即便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市场,他们也能保持月均5万辆以上的销量,这对于一个仅有纯电动产品的品牌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但中国市场的销量显然不足以吸纳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95万辆的设计产能。在财报中,特斯拉也明确提到,从第二季度开始,他们大幅加大了上海工厂的出口业务。其中,目前在韩国市场销售的特斯拉车型,就是在上海生产的。而对于目前中国市场的“价格战”,马斯克依然持乐观态度,认为特斯拉的成本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长期需求。
说起价格战,特斯拉对待价格战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当初 Model Y 车型确实有过几次降价,但随着新款 Model 3 的上市,加上免息政策和保险补贴,特斯拉新车定价异常稳定,与一众国产品牌不断“哄抬价格”形成鲜明对比。
甚至网络上,国产品牌及部分其他合资品牌也已经取代特斯拉,成为“降价维权”的主力军。
一向擅长用价格搅动市场的特斯拉,在激烈的价格战面前,已然无力前行。
原因其实很简单:全球化的定价策略和缓慢的产品节奏。
首先在定价方面,特斯拉一直标榜自己是全球统一定价,在固定利润率下根据生产成本动态调整终端价格。这就导致他们基本无力抵抗中国品牌的低价策略,只能通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金融政策来吸引消费者。当然,对于其目标消费者来说,目前的5年期免息政策确实可以大大减轻购车压力,但与国产品牌真金白银的优惠相比,吸引力还是略显不足。
其次,在产品节奏上,特斯拉明显太慢了。
今年上半年他们只推出了Model 3一款产品,并非一款面向主流消费的车型,而作为绝对主力的Model Y升级步伐也迟缓,在新车林立的SUV市场中,单纯凭借产品力很难吸引消费者。
此外,在国内被“典当”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也让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方面的经验彻底被各路新势力甩在身后,缺乏新品拉动品牌关注度和门店流量,对终端销量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不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重点谈及了FSD在中国的落地情况。据了解,特斯拉目前力争在年底前将FSD V12.5引入中国和欧洲市场。看来,前期在中国大陆建设数据中心以及马斯克亲自访华对特斯拉业务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期待FSD在国内复杂的道路环境下会有怎样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除了为特斯拉的产品带来额外的产品积分和每辆车更高的选装费用外,FSD 也让系统的推出成为可能。不过,“胡萝卜跑”的实施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让特斯拉在国内市场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马斯克的设想中,FSD 将是特斯拉除了汽车生产之外的重要利润来源,未来甚至可能支持特斯拉车主将汽车升级为自动驾驶汽车,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入。
除了上述已知的业务外,按照马斯克此前透露的规划,备受期待的Model Y继任者以及新款低价车型(Model 2)都将于2025年发布。
不过无论是FSD还是全新车型,至少要到今年Q4才能实现,这意味着特斯拉今年依然会面临一个巨大的“窗口期”,而对于一众国产品牌来说,这也将是我们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