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苏州7月26日电(记者王淑淑)位于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昆山开发区”)的金晖实验小学即将成立一周年。如果要说这所学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科创”元素。去年9月,钱七虎院士亲自揭牌,并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全部用于成立“金晖”慈善基金。这所学校的教育特色就是“科技创新”,力图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和追求的有志青年,无疑与昆山开发区的特点不谋而合。
40年来,“创新”二字仿佛刻在昆山人的基因里,与开发区紧紧相连。此次,记者将聚焦昆山开发区的创新环境,探寻它为什么创新、什么是创新。
昆山开发区(总台央视记者王树树拍摄)
创新“动能”,新兴产业掀起热潮
产业园区内,年轻的研发人员将一杯美式咖啡递给行业领袖,从友好轻松的氛围拉开了严肃交流的序幕;空旷的绿地上,帐篷里飘来手冲咖啡的香气,治愈与满足感萦绕在四周;街头商圈,正在品尝美食、观看电影的情侣们点了拿铁、摩卡等,享受着生活的味道。
咖啡在昆山开发区很火爆。这种“火爆”源于一个庞大产业的崛起,并辐射到整座城市的基调。从传统产业到“千亿咖啡”产业,从重工业到“轻工业”,这种转变让人猝不及防。随着星巴克、瑞幸咖啡、义正咖啡、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产、瑞士索科菲纳等30多家咖啡龙头企业的落地发展,昆山开发区起步后迅速占领制高点,声势浩大。如今,昆山占据了全国60%的咖啡豆烘焙量,生豆进口量也占全国60%以上。也就是说,全国每生产3杯咖啡,就有近2杯咖啡豆来自昆山。
昆山咖啡产业创意中心(总台央视记者王树树拍摄)
“你们是不是好奇昆山开发区为何要发展千亿咖啡产业?”位于昆山开发区的昆山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邵志强急忙赶了过来,刚一坐下,他就“抛出”了大家最关心的答案。
“因为我们需要改革和创新。”
从农业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生产力会迭代,开发区也需要新产业、新动能、新发展。咖啡产业正是为未来发展新动能的“突破口”而预先规划好的方案。
但昆山本身不种咖啡豆,如何发展咖啡产业?
“我们还用盆子喝咖啡。”邵志强笑着介绍起爆笑的开头。上世纪80年代,招待外宾时,昆山人对咖啡还不熟悉,觉得咖啡水汪汪的,类似酸梅汤,就放在盆里,用碗舀出来喝。虽然一开始有点“误会”,但好在昆山与咖啡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以前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带队拆电脑,现在我们也这样做。”邵志强说,只有深化认识,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开发区能迈出“先手”,不仅发展意识强,供应链体系成熟,有意愿、有能力与大城市竞争合作。最重要的是,把破解难点的路径变成新优势,不断提升政策研发、产业研发、人才“研发”水平。
“昆山是外向型经济,我们‘开发区人’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传道授业’,传承‘昆山方式’的精神,大家服务这个城市的理念和理念都是一致的。”
选择咖啡赛道的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很感人的点,那就是昆山开发区对机遇的把握。
“我们要抓住机遇,这就是‘昆山方式’的精神。”邵志强迅速喝完最后一口咖啡,和记者打了声招呼,就“赶”向下一个酒会。“抱歉,酒会我来不及了。每一次酒会交流都是一次机会,我们能不能谈一谈,谈出点合作?”
昆曲木偶与昆山咖啡(总台央视记者王树树拍摄)
创新创业、科研聚能添新赛道
说到创新创业中的杰出代表,很多人都会提到一家企业——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能源”)。
这家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创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了国内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进入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单,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领军企业。
清陶能源(图片来源:昆山开发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通过这家公司,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昆山开发区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更能感受到当地政府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发出的强烈信号。
2015年清华大学“昆山周”活动上,南策文院士带领团队被昆山的优势和政策吸引,次年便带着学生冯毓川、李政等人落户昆山开发区。
“电池行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只有拥有超越同行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站稳脚跟,避免陷入混乱的竞争关系。”这是清陶能源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政进入电池行业时的深切感受。“成果转化要成功,光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好的创新环境、产业资源支撑、企业成长的土壤。”
昆山开发区也有同样的认识。
2018年,清陶能源建成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同年,该团队在昆山市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上被评为昆山市首批“领军人才”,并获得亿元项目补助,开创了昆山“亿元人才补助项目”的先河。
企业家要看得更远,科学家要贴近市场,齐心协力积极推动技术人才成果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驱动,共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昆山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这是当时大会的初衷,昆山开发区创新创业之路走得扎实坚定。
近年来,昆山开发区还借助本地资源孵化企业,包括留学生创业园。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载体62家,其中孵化器22家、众创空间39家、加速器1家,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其中,通过国家级认证的载体5家,省级认证的载体27家。
相关部门出台《昆山开发区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敢于担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孵化载体场地改造、平台建设、升级改造、绩效考核等给予奖励,先后引进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创新、秦创园、中孚等一批知名运营机构,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不断提升孵化水平。
江苏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总台央视记者王树树拍摄)
创新既需要科研的力量,也需要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度。
为此,昆山开发区相关部门专门组织了“企业家研习行”活动,科技局等部门先后走访了一批批优秀企业,并组织本地企业家到苏州、江苏等省市参观学习,了解别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
创新机制,深思熟虑,多走一步
昆山的创新集聚不仅体现在经济产业上,一些创新机制也“品质十足”。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裴曦,来自昆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综合保税区中队。
物流行业、工会、交警,这几个词通过这个组织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可能大家对工会的印象就是关心员工。与以前行政单位牵头搞工会不同,作为职能部门,保障交通安全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与物流司机的工作息息相关。如果他们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协调相关单位,共同解决。”
2022年6月,裴曦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因为工作已经很忙,他有些迷茫。“工会没有执法权,有问题需要向职能部门反映,我们接手后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这个机制创新的意义所在。”想通了这一点的裴曦精神抖擞,“从接手联合会以来,我们就有规划把工会职能拓展出去。”
在为综合保税区一家大型物流公司司机进行培训时,裴曦在意见书上发现,有司机提到,某个路口因为护栏太长,大货车掉头困难。拆除一段护栏看似简单,却牵涉多个部门,于是裴曦联系了交通、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辖区内很多工厂都是靠货车运输的,我们很重视。”裴曦说。
很快,司机们惊喜地发现,工会居然把建议书上写的问题都解决了。“护栏长,掉头难,红绿灯时间短,一次过不了多少车,我们只要打两下方向盘,再等一会儿,其实就能解决问题。”司机老李说,他和同事们不会跟公司、交警讨论这些“小事”、“不方便”,也不会提意见。但有了工会这个连接点,什么事都可以谈,工会也有能力推动问题的解决,这让大家都很高兴。
“这是昆山模式,这样的模式很少见。”出行全国各地的司机们对工会的创新精神竖起大拇指。
工会解决洽兴包装员工上下班停车难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昆山开发区供图)
体制机制创新变革释放活力,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昆山开发区在“走深做实”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近年来,AED逐渐被大家所熟知,这种自动体外除颤器可以让普通民众使用,用于抢救因室颤等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市民,不少城市致力于推广AED全覆盖。
“我们制作了AED电子地图,通过我们当地的App就可以搜索导航。”开发区社管局一名工作人员说,“普及的意义在于会用。这几年我们陆续培训了周边的工作人员,培训人数已经上千人。点周边的行政人员、服务人员都需要培训,不能随便把AED放在那里,不会用还有什么用?我们现在也在推广这个模式。”
昆山开发区部分公共场所AED正在投入使用(总台央视记者王树树拍摄)
城市的创新,是基于更好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大规划、大变革必然体现在最细微的行动中,最终服务于人民。“昆山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看准大势,敢于谋划,走好难走的路,用创新的姿态一步步突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