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民生调查局,我们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调查民生变化。我们关注你想关注的和你没有关注的,调查你想看到的和你没有看到的。
中新网6月25日电(记者 张妮)补气养血、健脾胃,教你一招解决旧病复发……
看到这样的短视频推送,很多老人忍不住点进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内容。结果,点击“报名”后,弹出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手机弹出收费提醒,称只需几块钱,甚至免费,就可以连续听多堂健康课。于是,一些老人心动不已,掏钱在微信上加了健康老师。
从那时起,事情开始变得失控……
几块钱进群,背后却是个无底洞
“我奶奶被从短视频平台引诱进了一个养生群,她每天都按时打卡上课,平时做其他事情都没这么准时,除了这个群。她还花了不少钱买了一些保健品。”吴先生告诉中新健康网。
这并非孤例,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家中老人的类似经历。有网友称,自己的母亲被亲戚拉进养生群,群里以教养生为名,长期每天直播授课,直播间还高价销售三无护肤品,其母亲不到三个月就花光了3000元,像疯子一样不听劝告……
在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家人的经历
近日,中新健康利用短视频平台吸引民众报名健康课,也遭遇了网友举报的完整流程:“进群—报到上课—高额费用”。
首先,这类健康养生教学课程会将广告视频放在短视频平台,当消费者想要报名时,会诱导消费者扫码添加“健康老师”的微信,然后拉入微信群,观看群里直播的课程,通常这类直播都是私域直播的形式。
从进群的那一刻起,几名自称是资深健康老师弟子的人就开始对学员进行严格管理,要求他们上报身体症状判断身体状况,每天在指定时间看直播收听健康知识和练习,每天在群里汇报练习情况……如果学员忘记看直播、不汇报练习情况,群里的负责老师就会立刻发私信催他们上线。
不过这些都只是最后冲锋的前奏,等几天的直播课结束之后,真正的重头戏才会开始。
课程最后一天,群里老师会展示“大礼包”,告诉学员们在缴纳近2000元学费后,可以继续参加后续课程,还会获赠一系列健康产品。此外,健康老师还会根据学员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一对一”指导……
“同学,没有报名就不能观看课程。”
经过一番推销后,学生们感觉赚了不少,当场就下了订单。
逃不掉的套路:私域直播+洗脑+不懈追求
有人会疑惑,为何平时节俭的老人,会被陌生人轻易拉进微信群,并舍得花大钱?答案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套路。
首先,这些打着健康养生旗号的机构会在短视频平台上筛选目标受众,以免费的健康科普或低价的健康养生课程作为引流入口,将潜在客户带入聊天群的“私域直播”。此类直播链接通常由小公司提供。在业内专家看来,平台很难对此类直播间进行有效监管。
当潜在客户进入私域直播聊天群后,所谓的导师、班主任就开始对群里的学员进行针对性教学。学员入群后,要报出年龄、身体状况,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会成为关注焦点。“不吃药、不打针”、“清体内垃圾”、“少花钱”……一连串的说辞,很容易抓住老人的喜好。还有老师宣称,练功能控制高血压,摆脱长期服药。
健康小组师生对话
“你的问题是气滞血瘀。”“堵了就要通。”“现在还是萌芽阶段,不控制的话,以后会越来越严重……”
时不时会有同学在群里问老师该怎么办,答案当然只有一个:跟着老师学好健康课。
群里的老师们也会对学生表现出敬业精神,每次直播结束后都会在群里发大量课程总结,如果学生没有按时进直播间,老师会直接语音打电话催促学生上线。
当然,整个活动最高潮还是最后的课程推销环节。
“你计算过吗?每年去医院、买药要花多少钱?理疗、买保健品要花多少钱?”“老师真的不想把你落下,老师希望你能下定决心。”
一连串不间断、语重心长的“劝说”私信,让你觉得老师真的关心你的健康,不报名一定会后悔。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学员”会直接在群里晒出自己的报名、缴费记录,营造出健康课程热卖的氛围。各种攻势让人难以抵挡。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们老人所遭受的洗脑策略
有的甚至利用老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给老人施加压力。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爆料,某卫校甚至用“不报名,到医院交钱就后悔”等话语威胁家中老人,给老人施加心理压力。
孤独的老年人和法律灰色地带
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健康养生直播吸引着大量老年人观看,另一方面,一些行为处于灰色地带,难以界定是否涉嫌违法,这给监管增加了难度。
北京一派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中心执行主任李恩泽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广告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除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其他任何广告禁止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所推销产品与药品、医疗器械混淆的用语。
以他们的宣传为例,一些直播群宣称,养生班里教授的养生功法,可以不用吃药、不用看医生,就能控制病情,这样的宣传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构成虚假宣传。但更多时候,直播间并没有使用“可以治疗、治愈某种疾病”这样的表述,而是换一种说法给学员洗脑,或者使用“肝宝宝”、“脾宝宝”等模糊的术语,让人难以判断。
此外,对学生观看直播、汇报学习进度的监管是否涉嫌侵犯隐私,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但如果这些机构趁机在直播间销售一些没有任何认证的保健品,则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李恩泽看来,对此类问题,要畅通举报机制,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突击执法检查。
然而现实中,一些子女在发现年迈的父母沉迷于健康直播后,选择“不理睬父母”。
“我奶奶现在还在那个微信群里学习,因为她很痴迷,家人也没逼她放弃。”
吴先生告诉《中国健康报》,很多机构不会让老人一次性花掉巨额资金,而是选择“稳扎稳打、长期坚持”,这样子女们就不会太过在意。正是抓住了家属的心态,才能让老人长期拴在微信群里。
“奶奶可能从这些微信群里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价值’。每天都有人‘关心’她。如果她被迫退出群并被气得生病了,那就糟糕了。”
或许,除了监管支持外,给老人提供更多陪伴,减少他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才是最有效的药方。(完)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