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集体发力医疗,海信、海尔等巨头加速布局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2024年6月26日,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海信与天津滨海新区等合作伙伴签署协议,在智能医疗设备技术研发中心建设、AI诊断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深化合作。

一周前,海尔集团斥资125亿元收购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莱士(.SZ),并将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这是继海尔生物(.SH)和盈康生命(.SZ)之后,海尔集团旗下第三家医疗公司,前者从事生命科学,后者从事临床医疗。三家公司均隶属于海尔集团大健康品牌盈康生命。

“会有互补。”一位关注上海莱瑟的投资人表示,当前的海尔集团已经成为不仅生产电器设备,还深度涉足大健康产业、物流供应链等业务的庞大业务网络体系。

英康医生相关人士表示,现阶段希望延续上海莱士现有的业务线,“与上海莱士达成战略共识”,上海莱士已与原股东吉尔福德续约,继续担任人血白蛋白产品中国市场独家代理,确保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青岛两大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地进入医疗领域,是有先例可借鉴的,在全球市场,包括西门子、飞利浦、松下、东芝等企业都走了这条路,中国企业也在寻找优势领域迎头赶上。

牌照稀缺,并购成为主要经营手段

被海尔集团收购的上海莱士属于血液制品行业,该行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牌照稀缺。

我国自2001年5月以来,已20余年没有批准任何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该行业进入门槛高,监管严格,国家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

目前,全国正常运营的血液制品企业不足30家,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远大蜀阳、派林生物等6家血液制品企业年采浆量超过1000吨,预计2023年上述6家企业将占全国采浆量的70%-80%。

与无偿献血的公益性组织即血站不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可以设立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不属于公益性组织。

单采浆站的建立和管理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只能由血液制品企业设立,是一对一的血浆供应关系。

根据规定,一个采浆区只能设立一个采浆站,因此短期内采浆站数量不太可能快速增加。所采集的血浆供应给企业生产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等血液制品,这些企业加工生产的血浆不能用于临床输血,只能作为原料提供给生产企业。

中国的血浆采集政策相较于美国和欧洲更为严格,每次采浆间隔时间较长、采浆量较少,再加上牌照稀缺,其他企业想进入该行业只能依靠并购。

因此这些血液制品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受到多家大集团的争夺。如华润集团于2021年共斥资近48亿元控股博雅生物,从而进入血液制品行业;国药集团为天坛生物的实际控制人,并于2023年6月收购了另一家血液制品企业伟光生物。

整合浪潮正影响整个血液制品行业,包括派林生物、伟光生物、广西冠丰、上海莱士等多家公司,其实际控制人均发生变更。

地方国资也纷纷介入,2023年,陕西省国资委以交易总价约38.44亿元入主百林生物科技。

这波并购潮,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从血液制品企业来看,上海莱士的并购集中在近十年,2013年至今,公司先后收购郑州莱士、桐庐生物、浙江海康、广西莱士等公司股权,扩充血浆资源。

在整个血液制品产业链中,上游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质量是血液制品企业发展的核心。

家电企业集体发力医疗,海信、海尔等巨头加速布局插图

2024年4月13日,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海尔生物医疗展区。图/IC

截至2023年底,上海瑞安拥有单采血浆站44座,分布在广西、湖南、海南、陕西、安徽、广东、内蒙古、浙江、湖北、江西、山东等11个省(区),血浆站数量、分布区域、年采浆量均位居行业前列。

上海来色也引发了众多追求者的竞争,直至2021年8月海尔集团向该公司投资125亿元,结束了其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原料血浆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海尔在接手上海莱士后,将莱士的经营策略概括为“扩血浆”与“去血浆”并举。

上述英康医生相关人士表示,上海莱士将在增加血浆采集量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的临床适应症和临床应用,推动其整体生产能力和血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海尔的入局,让上海RAASH得以讲述一个以血液源药物为支点、进行全球布局的生物制药公司的故事。

“海尔是一家全球化企业,上海莱瑟加入之后,后者能够整合的资源范围扩大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上述英康益生相关人士认为。

但双方能否将制造的“基因”无缝融入医疗研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毕竟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前辈走过的最顺畅的路,就是从家电制造到医疗设备制造。

那么,双方第一步应该整合哪些资源呢?

构建内部产业链

海尔集团以家电制造起家,涉足医疗行业近20年。

海尔集团最初从事制冷行业,即冰箱,在该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在探索深度低温、超低温领域时,它将这项技术的应用延伸到医疗领域。2005年,它成立了一家名为“特种电器”的公司,专注于超低温技术,这就是上市公司海尔生物的前身。

海尔收购的第一家医疗上市公司是盈康生命,其重要业务之一就是医疗设备,例如头部肿瘤伽玛刀、乳腺疾病检查设备、影像增强设备等。可以说,海尔控股的前两家医疗公司都符合其自身的优势“基因”。

上海瑞安加入后,三家上市公司业务或将形成完整的血液制品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海尔生物医疗拥有上游血浆采集、分离设备、耗材等硬件制造能力,以及为血浆站提供数字化场景解决方案的软件;中游,血液制品的生产主要由上海莱士完成;下游则有产品应用与临床研究,盈康生命拥有自己的医院。

2024年6月,盈康益生刚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研究所达成合作,这堪称是推动血液制品临床研究和转化实践的一步。

从2023年的表现来看,新收购的上海莱士是三家医疗公司中最好的资产。

2023年,三家公司均实现百亿级营收,但个体差异较大,上海莱士达79.64亿元,其次是海尔生物22.81亿元,盈康人寿14.71亿元。上海莱士净利润也较好,达17.79亿元,而海尔生物为4亿元,盈康人寿为1亿元。

自2019年海尔集团入主盈康人寿并成为实际控制人以来,双方交锋的第一年,盈康人寿财报就出现7.03亿元的巨额亏损,其原因不仅在于业务层面的战略重组和经营策略调整,导致短期内加大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还在于商誉减值金额较大。

除了医疗设备,盈康人寿的另一大板块是民营医院,目前盈康人寿在上海运营和管理着8家医院,既有综合性医院,也有康复、肿瘤等专科医院、养老院。

民营医院生意并不好做,2015年至今,盈康人寿通过一系列外部并购,积累了巨额商誉,包括收购马西普医院、中卫医院、四川友谊医院、友方医院51%股权等。例如,四川友谊医院是一家民营三级综合医院,收购时经营业绩明显低于预期,盈康人寿在对医院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后,需要计提商誉,这意味着此前收购的资产被高估。

盈康生命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将通过加大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等方式为收购公司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降低未来商誉减值的可能性。

事与愿违。对于盈康人寿来说,商誉减值就像是悬在头顶的晴天霹雳,逐年爆发。2021年,公司再次出现亏损,原因之一是在另一项收购上对商誉计提了约4.5亿元的减值准备;2022年,公司亏损5.96亿元,主因依然是计提商誉减值损失。

直到2023年,苏州广慈医院才成功实现了收购盈康人寿时做出的业绩承诺,终于不再需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这一年,盈康人寿成功实现盈利。

“我们是根据全产业链的布局来看并购标的。”上述英康益生相关人士表示,未来整体的投资并购也将围绕现有的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技等领域,希望继续完善产业链。

谁更受家电巨头青睐?

同样属于制造业,在医疗领域,也有很多从家电起家的公司。

家电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家用产品的耐用性不断提高,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如果新功能不能有效改善消费者痛点,升级需求可能就会萎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徐建伟表示。

家电企业一直在多个领域布局,医疗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海尔,美的、海信、TCL、长虹、海信等知名家电品牌,都不同程度地涉足医疗领域。

美的医疗是美的集团2020年组织架构调整后成立的,旗下上市公司万东医疗主营CT(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DR(数字X射线系统)等医学影像设备。

2023年,国内市场二、三级医院CT招标数量减少,而基层医疗采购不断增加,市场上CT企业数量超过20家。在一片红海中,万东医疗2023年的CT销量较2022年有所增长,公司整体业绩也较上一年有所增长。

家电巨头进军医疗器械领域很容易,但选择的产品线却有些不同,做冰箱起家的海尔起家于生物医药低温储藏设备,长虹则做癌症放疗设备。

2024年6月,长虹控股集团旗下中久闪医疗e-Flash放疗系统进入样机检验阶段,这意味着产品研发完成并送检,长虹在智慧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同样有所涉足。

医疗板块也是海信重点业务板块,主打内窥镜。目前,海信医疗的4k荧光内窥镜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拓展至微创手术领域。此前在智能AI消化道显示器产品上,其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消化内窥镜显示器。

这些国产家电品牌在进入医疗领域时,也同样遵循着跨国公司成熟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市场,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电气、松下等家电品牌均有自己擅长的医疗产品,以医疗器械为主,通过自身发展和外部并购,既涵盖核磁共振等高价值大型设备,也涵盖家用呼吸机、血压计等具有消费家电属性的产品。

不过,进军医疗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

医疗市场看似广阔,但事关人类生命健康,如果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上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冲击,对品牌的损害将是长久的。

以照明和家电起家的飞利浦过去三年一直受到医疗产品召回事件的困扰。2021年6月,飞利浦宣布召回数百万台睡眠呼吸暂停和呼吸机,称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时可能会吸入一种泡沫颗粒和气体,这些颗粒和气体会降解并释放出有害、潜在致癌物质。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事件发酵,该公司在2021年在全球召回了520万台呼吸设备,远超最初预期。而且,召回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时间也不断延长,2023年召回仍在进行中。

2024 年,飞利浦宣布将关闭位于匹兹堡的 业务总部,并在该地区裁减数百个制造业岗位。 是飞利浦旗下一家专门生产睡眠呼吸暂停机和家用无创呼吸机的公司,由飞利浦于 2007 年合并而成。

受上述事件影响,飞利浦也对美国睡眠及呼吸业务线的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伟康此后专注于面罩等耗材及配件的销售,不再销售医院呼吸机产品。

对于擅长并购、资本运作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医疗行业同样危机重重,并购浪潮虽然已然开启,但前路依然漫长。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