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最具赚钱潜力的中国公司要被卖给美国巨头了吗?
7月12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传奇生物在美股的市值突然飙升12.10%,此后近两周时间里,已累计涨幅接近30%。
传奇生物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细胞治疗,是CXO领导者金斯瑞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创新药1.0阶段”孵化出的一颗“金蛋”。
公司核心产品CAR-T()在美国供不应求,上市第二年(2023年)就以仅有一个血液肿瘤适应症(骨髓瘤)且仅限于“五线”治疗(对于已经接受过四种治疗方法的患者可以理解——虎嗅注)的成绩卖出5亿美元,超出了公司和投资界的预期。
今年4月该药在美国获批用于骨髓瘤二线治疗,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扩大,预测该药有望成为国内第二个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药物,其年销售额峰值可达50亿美元。
而引发投资者狂热的,是一则尚未得到各方证实的消息:传奇生物已接受收购要约。此次收购的最高总金额预计达到150亿美元。如果一切属实,这将是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大的一笔收购。
至于是谁发出了并购要约,业界普遍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传奇生物的合作伙伴、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跨国巨头强生公司。
“强生没有很好的细胞治疗产品,正好互补,-Sinai一定会是一个(爆款),而且未来还会有新的适应症,产品管线里也有新的在研产品,关键是整个技术平台的价值,我们花了100多亿美元买回来,最后赚的还不止这些。”南京英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伟懿博士向虎嗅分析道。
对于上述消息,涉事公司均保持沉默,甚至直接否认。
传奇生物回应虎嗅称:“我们不能对任何市场传言发表评论,这是公司长期以来的政策。”
金斯瑞资本还于7月15日公开公告称,经合理查询,“未发现导致股价或交易量波动的任何原因”或“任何根据相关规定必须披露的内幕信息”。
法律专家告诉虎嗅,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如果并购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那么上市公司就需要披露信息。如果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发生重大事件,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即使并购行为发生在子公司层面,如果该行为对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也需要披露。”换言之,如果并购事项确实存在,金斯瑞和传奇生物迟早都会披露。
但事实并没有影响投资者的热情,传奇生物市值已达百亿多美元;其母公司金斯瑞在港股价也在一周内上涨逾30%。
从行业来看,传奇生物与金斯瑞分道扬镳,前者被大公司收购几乎是必然。因为在创新药的生命周期中,不仅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还需要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在资本寒冬中,传奇生物和金斯瑞都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而且,“提供服务的CXO和开发创新药的(生物科技公司)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决策机制,如果真要做创新药,两者最终是水火不容的。”苏州罗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董欣博士告诉虎嗅,该公司目前也有CAR-T疗法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虽然对这一结果已有共识,但业界情绪依然褒贬不一,有人为传奇生物的十亿销售额感到兴奋,有人为中国的优质资产被过早出售而感到难过,也有人担心中国将失去在CAR-T领域的优势。
在百感交集之中,困惑中的创新药企似乎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来源:视觉中国
急于出售“传奇”的可能是强生公司
2023年以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被跨国药企收购的案例屡见不鲜,但这些收购故事往往透露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融资、资金短缺的艰难与坎坷。
在对传奇生物的收购中,虽然金斯瑞和传奇生物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最渴望促成此事的恐怕并不是它们,而是看上去处于主动地位、被业内认为发出收购要约的强生公司。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药企,强生依然实力雄厚,在肿瘤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不少重磅产品。然而在新故事不断涌现的生物制药领域,强生已经开始显露出疲态。
强生公司是传奇生物在美国联合开发产品的合作伙伴,两家公司共同推动西地那非在美国的获批,并负责扩大该药物的产能和销售推广。
这几年,强生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其新冠疫苗销量不如预期,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在葛兰素史克、辉瑞、三巨头的围剿下失去了先发优势,强生在最后冲刺中不得不宣布退出。强生并未详细说明损失情况,但据此前报道,仅该产品第三期临床试验就纳入了2.3万名受试者。
在已售产品中,伊布替尼、英夫利昔单抗等“摇钱树”产品销售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超级产品乌司他单抗等也面临降价和专利到期的双重挑战。
在所有产品中,雪松-西奈表现最为亮眼:上半年整体销售额达3.43亿美元,同比增长81.5%。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18%!这款药物无疑是强生力挽狂澜的“法宝”之一。
可以看出,传奇生物与强生达成的协议是双方“联合开发”西达奎伦,按照双方的协议,传奇生物和强生将在全球范围内按照50:50的比例分享利润,同时也按这个比例分担成本。
这意味着,如果传奇生物在持续研发和产能扩张过程中投入不足、进展缓慢,也将影响其业务蓝图的实施。
传奇生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该产品在欧洲、日本获批,以及在美国获批用于二线至四线治疗,潜在患者数量将由2.2万增至8万,但以他们目前的速度,到2025年的产能也只能达到1万余剂。
为了在美国建厂,强生和传奇生物已投资2.5亿美元,按照计划未来还将再投入2.5亿美元,这将在三到四年内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每年50亿美元的峰值营收目标。
实际进展显然不能满足需求。2023年初,-Sinai一项关键的3期研究结果被意外泄露,传奇生物不得不提前筹措2亿美元。业内人士称,这对公司来说可能是一笔损失。
强生公司 2024 年上半年的收入。
资料来源:强生公司财报
7月17日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强生今年上半年总营收为438.3亿美元,整体同比增长3.3%;向来被视为企业发展引擎的创新药,即便在美国,同比增长也没有超过9%,整体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
在投资市场上,受到GLP-1药物、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等新产品的冲击,强生也失去了全球第一大药企的地位,礼来、诺和诺德的市值几乎是强生的几倍。
今年4月,传奇生物与强生不得不引入新帮手,向CAR-T疗法行业“老将”诺华购买“合同生产”(CMO)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尽早收购传奇生物或者引入资金更充裕、研发实力更强的合作伙伴,确保-Sinai的商业价值如期甚至提前实现,缓解业绩压力,无疑是强生最乐意看到的。传奇生物到底做对了什么,才吸引到跨国巨头的如此关注?
我们如何才能“控制”巨人?
传奇生物之所以受到美国巨头和投资界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赶上了时代的红利期。
近二十年来,在美国互联网投资泡沫破灭的推动下,在国内利好政策的吸引下,一批早年赴美留学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师选择回国创业,他们的归来也带来了丰厚的美元资金,再加上国内药品审批制度的改革和“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我国新药逐渐步入黄金发展期。
由于中国原有的药企缺乏创新的传统和动力,早期的海归创业者们选择主要服务海外市场的CXO作为创业项目,而这些服务型公司成为了中国创新药的“摇篮”,传奇生物的“金蛋”就是在这里孵化出来的。
创奇生物成立于2014年,依托中国领先的CXO公司金斯瑞的平台。成立之初,连圆珠笔和办公桌都是借用金斯瑞的。2017年,当他们在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上惊艳亮相时,他们手上只有35位患者的用药数据——所有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缓解(总缓解率100%)。
上市首日,传奇生物股价大涨60.87%。
出处:百度股市
2017年年底,传奇生物凭借西达奎伦的初步数据赢得了强生的青睐,仅首付款就拿到了3.5亿美元。此后,在创新药泡沫破灭之前,2020年登陆纳斯达克,计划融资3亿美元,但最终超额完成了目标,融资4.87亿美元。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传奇生物和强生合作的初期运气不错。”董欣告诉虎嗅,因为能从金融市场拿到充足的资金,合作的选择也更多。
如上文所述,传奇生物与强生达成了“共同开发”协议。这种方式不同于如今很多生物科技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卖苗子”的“对外授权”,它要求双方在药品获取、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投入同等的财力、人力和物力。
可以看到,传奇生物在美国也有销售团队,服务于美国80家大型医院治疗中心。在扩大产能上,双方也共同承担建厂所需的资金投入。
这一合作模式虽然让传奇生物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压力,但也使其深度参与到整个药物研发、生产和上市的全过程,获得了海外药物开发的宝贵经验,不仅推动了产品的快速获批和充分展现出商业化潜力,也提升了公司平台整体实力。
这些都是传奇生物与巨人博弈的“筹码”。
如果合并传闻属实,且强生公司并非提出合并要约的一方,那么,此次合并更多的是为强生公司寻找合作伙伴,而不是为传奇生物寻找“岳母”。
因此,无论强生是否作为要约发起方,都需要格外注重合作的规模和细节,这也将无形中提升传奇生物在交易中的地位。
如前所述,的临床效果被美国癌症专家誉为“奇迹”,甚至在国际盛会上起立鼓掌。
去年11月,该公司以11.1亿美元的价格将一款针对DLL3的CAR-T细胞疗法独家授权给诺华,该疗法针对的是晚期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两大实体瘤,也是DLL3靶向细胞疗法领域第一梯队,也是最优秀的项目之一。
来源:视觉中国
这也为未来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借鉴。
“先有好产品。”郑炜懿告诉虎嗅,跨国药企在收购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前,通常会与该公司在某款药物的研发上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看重的是这家公司的产品和平台研发能力。”
本土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内功,开发具有更好临床数据的全球首创药物;此外,资本实力较强的传统药企也应尽快开拓国际视野,积极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
事实上,跨国巨头的“打法”非常灵活多样,为了尽快实现市场价值,与强生合作开发的新药刚展现出市场潜力,就接受其他巨头的收购要约早已是常态。
以畅销药依鲁替尼为例,2011年,强生公司与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达成协议,为了支持依鲁替尼的研发,强生公司支付了1.5亿美元的首付款,作为回报,获得了该药物除美国以外的全球独家经销权。
2013年,该药获批上市,上市第二年销售额就接近7亿美元。随后(2015年),艾伯维向其抛出了橄榄枝,以210亿美元溢价54%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
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伊布替尼在随后的6年里逐渐实现了全球年销售额近100亿美元,收购完成当年,该药销售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奇生物若能顺利完成收购,或许也是中国新药更大“传奇”的开始。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