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新玩家 Jain Global 砍费募资,成史上第二大新基金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一家对冲基金率先垂范,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让步”:不再收取2%的管理费,而是只收取10%-15%的carry。

“乱拳打死高手”的是对冲基金 Jain 的新玩家,该基金由前联席首席投资官、对冲基金大亨 Bobby Jain 创立。新开的品牌需要量和子弹,狠辣的 Bobby Jain 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削减成本,最终成功募得 53 亿美元(385 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是对冲基金史上第二大新基金。

在募资下行周期中,靠降费换取募资在海外市场已经十分常见,并非对冲基金的标准配置。包括老虎全球、PE巨头黑石,甚至是近两年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的VC巨头红杉资本,都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降费举措,以换取新基金的募资对象。

这个趋势就带来一个“灯下的黑暗”问题,我想在这里讲一下:在中国募资同样困难,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VC/PE主动降低费用?

是降不了价,还是不想降价?

和对冲一样,VC/PE的标准收费模式是2%的管理费加上20%的超额收益(camy)。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像回购协议一样,对引入风投完全是无意识的接受?GP坚持的动机和难度在哪里?

无管理费,仅收取10-15%的利息

费用减免再创新高。

上个月,对冲大亨鲍比·贾恩(Bobby Jain)创立的多策略对冲基金Jain完成了首轮53亿美元的募资,这只基金的规模是整个对冲基金行业中最大的基金之一,仅次于2018年创下的80亿美元纪录。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Jain,这是对冲基金大亨 Bobby Jain 的个人基金。Bobby Jain 是某知名对冲基金的前联席 CIO,曾在瑞信工作 20 年,担任全球资产管理主管,2016 年加入瑞信,出任联席 CIO,任职期间,该机构规模扩大一倍,其出色的业务能力,一度被视为接班人。

2022年6月,Bobby Jain突然离职,外界猜测他的职业晋升受阻。同年,Bobby Jain创立了自己的多策略对冲基金Jain。

Bobby Jain 是一个野心很大、狠角色,按照多数从业者的思维回路,“求稳”和“按兵不动”是下行周期中心照不宣的安全牌,因此近年来无论是主力还是对冲,都鲜有新人出现。

但Bobby Jain不仅要逆势而行,还想玩大,他为首轮基金定下了80-100亿美元的目标——如果实现,这将是史上规模最大的首轮对冲基金。

但这份野心很快被市场打了脸。今年初,Bobby Jain 亲自将目标砍了一半,下调至 50-60 亿美元。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美元汇率持续走高,私募债市场需求旺盛,引来大量全球投资者叛逃,而多策略对冲基金规模不断增加,业绩整体放缓,同行内部竞争严重等。

尽管鲍比·贾恩最终筹集了 53 亿美元,但他付出了大幅降低费用的代价。

对冲基金的标准收费模式和VC/PE行业一样,都是2%管理费+20%超额收益。去年,Bobby Jain首次给出了18%的费用折扣,今年继续加大:认购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的投资者,Jain只拿15%的carry;1亿美元到2.5亿美元之间的投资者,他拿13%的carry;2.5亿美元以上的大额投资者,优惠条件更加诱人,只拿10%的carry。虽然数量有限,但机构折扣承诺是永久性的。

至于2%的管理费,Jain几乎已经进化了。Jain一位投资人透露,Jain并不采用传统的2%固定管理费,而是采用全额分红的新模式,也就是整个基金运作产生的所有成本,都平均分摊给投资人,注重量入为出,让人想花多少就花多少。具体数字目前无法预测。

提供前所未有的利润让步是明星投资者在“对冲基金垃圾时间”寻求独立并获得成果所付出的代价。

对冲基金新玩家 Jain Global 砍费募资,成史上第二大新基金插图

在大幅削减成本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有相应的考虑,比如低年薪+高绩效的薪酬模式。

Jain 近一年来一直在积极招募来自私募信贷、投行、对冲基金等机构的人才。据报道,Jain 近期招聘了一名高级投资组合经理和两名量化研究员,年薪分别为 25 万美元、17.5 万美元和 18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182 万元、127 万元和 131 万元)。而在其竞争对手中,25 万美元只是初级投资组合经理和量化研究员的起薪。

但 Bobby Jain 曾表示,不会在员工薪资上省钱,这意味着业绩更重要。换言之,他会用 carry 把组织和员工带到同一条战线上。此外,这位 COO 还对媒体表示,他和 Bobby Jain 还会花精力培训新员工,毕竟优秀的对冲投资人的薪水不菲,这大概也是成本降低的一部分。

Jain 已在纽约、休斯顿、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办公室,并于 7 月 1 日开始交易。团队目前有 215 名员工,其中包括 42 名投资组合经理。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对冲基金相比,Jain 非常重视亚洲市场,其刚成立时就在亚洲拥有约 30 人,这在业内并不常见。

管理费是中国GP唯一确定的东西

通过降低费用来留住LP以换取规模的做法,近年来在海外对冲基金乃至PE/VC中已经多次上演。

上面讨论的对冲基金一直以来都有相对灵活的收费模式,并且与业绩高度相关。

几年前,有一部关于对冲基金的美国电视剧很火,叫《亿万》,剧中有一个经典情节:一位研究员在晨会上向老板推荐苹果股票,却遭到严厉批评。老板说:我们拿2%的管理费,30%的投资者佣金,你叫我买苹果?

原型是1992年成立的对冲基金SAC,在业绩好的时候,SAC收取的费用高达3%的管理费+50%的业绩分成。

这种费用结构早已被打破。另类投资管理协会(AIMA)的数据显示,2022年对冲基金的平均管理费仅为1.39%,平均业绩费为17.31%。而这背后对应的原因是对冲基金收益率的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北美对冲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11.58%下降到2022年的7.7%。

收益低、风险大、动作多,对冲基金几乎沦为“固定收益”,近日,另一对冲基金大佬比尔决定对新基金采用0业绩提成模式,只收取2%的固定管理费。

同样的环境下,海外PE/VC也未能逃脱寒流。

PE的典型代表是黑石。今年1月,黑石募集了首支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零售”基金(简称Fund LP(BXPE)),规模为13亿美元。该基金在前六个月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将管理费从1.5-2%降至1.25%,套利率从20%降至12.5%。

对于严重依赖管理费收入的PE公司来说,此举被解读为面对募资压力的一种妥协。

也有不少VC基金主动下调管理费,比如老虎全球基金。

2022年10月,老虎基金启动新一轮VC基金募资,目标规模60亿美元,并罕见降仓,主动下调首轮LP管理费至1.75%。期间,因募资不理想,老虎基金将目标下调至50亿美元,但尽管竭尽全力,首轮规模也仅达27亿美元,不到目标的一半。

还有另外一家曾经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去年11月为其77亿美元的VC成长基金募集了14亿美元的新基金,还免除了老LP的2%管理费。

就连VC行业的领头羊红杉也表示,今年1月,红杉资本合伙人表示,红杉下调了两只新基金的管理费,包括一只9.5亿美元的生态系统基金,以及一只6亿美元的加密基金,专注于投资加密货币公司和代币。

对冲基金新玩家 Jain Global 砍费募资,成史上第二大新基金插图1

这里延伸一下“灯下最黑暗的地方”这个话题,募资同样困难,国内VC/PE为何执意要收2%管理费+20%carry?

我们先来追溯一下现行2%+20%标准的由来,这里没有太多信息,但从KKR Henry的一次采访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据亨利介绍,这是KKR成立之初的利润分成模式,创始人亨利的父亲也曾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工作过,行业内有句俗语叫“四分之一换三分之一”,有点类似RBF,比如两方合作钻一口油井,业务方承担25%的成本,获得未来利润的1/3,而投资方承担75%的成本,获得未来利润的2/3。

当时,KKR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经过综合考虑,确定了20%的利润分成模式,这一模式后来成为PE、VC行业的收费标准。

也就是说,2%+20%本身并不是一个严格计算的标准,而是借鉴传统行业的一种粗粒度的模型。

事实上,降低管理费的趋势已然出现,带头的是掌握话语权的LP,尤其是地方国资LP。

去年11月,有媒体报道称,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只百亿元投资基金曾暗示“该基金将不会为其投资的子基金支付管理费”。有从业者反映,这一现象已不再是孤例。

更近期的是,本月初,鄂尔多斯发布风电、太阳能及储氢汽车产业引导基金GP选择公告,明确提出管理费“原则上不超过基金实际缴足金额的1%”。

但从主观层面来看,尽管募资体量如此之猛,国内VC/PE依然集体不愿放弃“管理费执念”。

大家都知道靠管理费过活不是什么好事,有能力的GP肯定是追求carry的。但考虑到现实因素,比如结构性机会减少、回报空间缩小,这是一个残酷的前提。对冲基金之所以能把费用翻倍,是因为有更高的回报上限。在好年景,实现100%对冲收益是常有的事,退出也相对灵活。

初级模式就不一样了,流动性渠道本身就比较窄,几乎已经枯竭,如果从地方政府拿一些钱,财务回报就更加困难了,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在增加,投入、退出、回报的周期都在拉长。

投中网近日发布的《2023投中私募基金业绩对标报告》显示,2007年至2022年,TVPI和DPI两个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指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另一个让人心碎的指标是,2020年以后成立的基金DPI几乎为零,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均为0。

因此,对很多GP来说,在退出无希望、没有carry的情况下,管理费意味着唯一剩下的现金流,甚至是生存的“安全网”。

有投资人算了一笔账,一家投资机构维持基本运营,一个好仓位每年的成本就是几百万。不管基金规模多大,前后台人员基本都在10个人,不算合伙人的工资,人工成本至少也要几百万。如果每年运营成本2000万,就需要10亿左右的基金规模的管理费才能覆盖。

但尤其对于早期投资来说,如果不能玩PE的逻辑,靠规模赚管理费,10亿已经相当难了。最近我和一家成立10多年、业绩不错的VC聊过,他们把10亿的基金规模看作VC的分水岭,他们的观点是“10亿以下靠DPI拉动,10亿以上靠管理费拉动”。

人们也算过一笔账,如果平均投资额是3000万,10亿相当于投资了大约40个项目。一方面规模扩大,业绩会下降,另一方面意味着巨大的管理成本,需要大量的风控、法务、合规人员。这笔账不太好算。

这还没考虑到管理费不是一次性付清的,LP的实缴资金都是分批到账,期间存在不缴的风险。现在很多投资都是按项目叫价,一旦投资放缓,“活期费”也会断掉。

这也难怪,现在大家都追求确定性,募资、投资、退出都不是GP说了算的,GP能坚持的,大概就是“管理费执念”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