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来日本制铁退出与宝钢股份在华合资项目,是中日经济合作转折点?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张玉来

今年8月新日铁将在20年合约到期后退出与宝钢在华合资项目的消息,备受中日媒体关注。这是因为双方的合作被认为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合作的代表性范例。一些日媒还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称这“或将成为日中经济合作的转折点”。需要注意的是,新日铁此次的退出,是从与宝钢合作的汽车用钢板项目中退出,但仍保留了在华食品罐头铁皮项目,年产钢量达数百万吨,为未来在华新业务留下了足够的“苗木地”。客观地说,部分“退出”是日中钢铁应对市场形势变化和业务布局做出的调整,确实带有一些印证行业和时代发展的历史色彩,但绝不是中日经济合作的“转折点”。

张玉来日本制铁退出与宝钢股份在华合资项目,是中日经济合作转折点?插图

一些报道总结称,新日铁与宝钢的合作是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后中日经济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在新日铁的技术支持下,宝钢一期于1985年建成投产。2004年,新日铁与宝钢成立汽车钢板合资公司,可以看作是宝钢项目的衍生,并很快帮助新日铁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这片沃土,随后的几年中,这一合资公司成为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华的核心供应商。总体而言,1962年启动的“LT贸易”(即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开启了战后中日经济交流的大门,而宝钢等一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合作共赢的进一步加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宝钢项目也堪称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新日铁君津炼钢厂珍藏着一幅书法作品,是邓小平1978年视察该厂时留下的:“中日友好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当时,日本以新日铁为中心及其附属企业,向中国派遣了一万多名员工。日本女作家山崎丰子根据这个项目写了一部小说《大地之子》,当时在日本引起轰动。这部小说后来被日本NHK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连续剧,大受好评,多次重播。

张玉来日本制铁退出与宝钢股份在华合资项目,是中日经济合作转折点?插图1

回顾这段历史,如今的新日铁“出局”也算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1970年,由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合并而成的新日铁,粗钢产量超过美国钢铁公司,成为世界第一。然而随后的两次石油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让钢铁行业陷入了漫长的寒冬。直到2000年以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新日铁才开始向前迈进,与宝钢合作的项目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截止2009年底,按总市值排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包括香港企业在内,中国企业共有54家,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显示,2017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这样的经济格局变化给部分在华日本企业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持续发力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部分在华企业的战略调整,主要源于产业发展自然的“新陈代谢”。

挑战虽有,机遇更多。中日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特征和前景依然明显。不仅两国贸易额将在2023年维持在3346亿美元的高位,日本在华企业数量也已达到3.1万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余额保持在1300亿美元左右,日本对华投资收益率也保持较高水平,目前在18%左右,是其对美投资收益率的两倍。同样重要的是,两国企业在生产供应链的诸多重要领域依然具有显著的互补优势,比如半导体、电池等。日本汽车巨头近两年携手中国科技企业加速智能汽车研发的案例也是对此的证明。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日铁部分“退出”就对中日经济合作指手画脚。这证明,随着国际经济、产业格局加速演变,各国、各领域企业必须立即作出调整。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加强与国外的互利合作,总是利大于弊。(作者为南开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