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目前上市公司对于数据资源入报表的态度相对谨慎,入报表的案例数量和金额都比较有限;而城投公司及城投类国企对于数据资源入报表的积极性则相对较高。
A股市场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上市公司在一季度财报中披露数据资源,涉及金额合计1.03亿元,其中无形资产7900万元。
相较于上市公司,非上市企业表现更为活跃。一季度,22家城投公司和28家城投类国企披露将数据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部分企业已利用纳入资产开展融资活动。50家非上市“上市”企业中,5家城投公司和7家城投类国企凭借数据资产成功获得银行授信。此外,8家非上市民企在环保、数字孪生、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数据纳入方面取得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屠光绍认为,未来数据资产在行业中的占比还会不断上升,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而数据要素还能赋能其他生产要素,进一步凸显数据要素的重要性。
报告除了关注数据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财务影响外,还重点关注数据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对释放数据资产财务价值的作用。报告显示,市场上部分企业已探索数据资产相关金融业务,包括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贷款、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贷款、数据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等。此类业务虽然不以会计处理为依据,但可以为企业数据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后如何进一步实现财务价值提供借鉴和参考。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李锋认为,数据纳入表的数量、金额等数据,体现了上市公司对于数据资源“纳入”的谨慎态度。通过理论测算,新数据资源的披露,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市值等产生影响。在本报告范围内,“纳入”对两家公司的利润率影响超过10%;给一家上市公司带来1000多万元的理论市值增量,超过该公司总市值的1%。
去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今年1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不少企业跟进“数据资产纳入”及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市场影响逐渐显现。
但在实践中,无论对于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股”依然面临数据权属复杂、数据资产市值难以估算、数据资产减值等难题。业内人士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工程。
屠光绍认为,企业数据要成为资产,必须通过“市场壁垒”、“会计壁垒”和“法律壁垒”。 “现在,数据资产在纳入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了‘会计壁垒’。”他预测,未来数据资产在行业中的占比还会不断上升。
“数据资产入表不仅仅是一个财务的事情,而是研发、产品、业务、风控、法务和财务多方协同努力的结果。”上海城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海滨表示,在入表前期,要有完整的产品立项,有产品研发过程中详细的工作时间记录,最后还要有明确的数据资产管理方法。
上海电气集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志斌认为,推动数据资产入表要形成三大认识,包括充分认识到培育“大数量、多类型、高质量”数据是实现数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充分认识到数据治理是推动数据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和数据入表前的必经工作之一;充分认识到数据资产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论哪个行业,未来都会跟数据资产打交道。数据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要积极推动,但也要非常谨慎、稳妥。”屠光绍预测,未来数据资产在行业中的占比还会不断上升。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