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上半年房价收入比持续刷新低,远超国际合理区间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的100个重点城市数据,2024年上半年房价收入比为10.6,比2023年下降7.4%,下降幅度与上年相同,但目前的水平仍然远远超出国际惯例的合理范围。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年收入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房价和居民购买力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至6倍之间是合理的。

图片

诸葛房搜指出,2024年上半年,我国百城平均房价14423元/㎡,较2023年下降4.1%,降幅比上年扩大0.4个百分点;百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3年增长3.5%左右。由于房价去泡沫化,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房价收入比持续下降,居民购房压力进一步减轻。

值得注意的是,房价收入比虽然连降带降,创6年新低,表面上购房压力初步缓解,但深层次看,市场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近两年房价收入比下降的原因与2022年之前完全不同,2022年之前房价收入比下降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速远大于房价上涨速度,而近两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房价下降,而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图片

注:房价收入比=各城市二手房市场均价×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2024年一季度数据推算,具体为: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4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0.75)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异常高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各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均继续下降,二线城市降幅最大。其中,202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26.3,较2023年下降7.6%;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11.2,较2023年下降8.4%;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7.9,较2023年下降5.8%。

从房价收入比绝对值来看,一二线城市买房压力大于三四线城市,主要原因是核心一二线城市优质公共资源丰富,产业特别是高端产业集中度高,导致人口长期流入或集中,需求增长推高房价。而且核心城市的房子不仅具备居住功能,还捆绑了一系列优质资源,大大提高了房价的附加值。

从房价收入比变化来看,今年上半年一二线城市降幅也大于三四线城市,主要受房价下跌主力军转移影响。2023年,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二线、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但2024年,各线城市房价均首次出现下跌,且一二线城市降幅较大,三四线城市降幅收窄。这一变化或与今年核心一二线城市政策松动频率和力度加大,业主推盘信心增强,房屋供应增加,“降价促销售”趋势更加明显有关。 三四线城市由于限购政策较少,或政策放松较早且规模较大,房价能够较快适应新的市场状况,下行速度略有减缓,房价收入比降幅也有所收窄。

图片

图片

长三角经济区房价收入比降幅最大

从经济圈来看,海峡经济圈2024年上半年继续领跑,房价收入比达16.2,主要受区域内厦门、福州等重点二线城市带动。全国房价处于中高水平,但居民稳步增长的收入能力仍无法快速弥补差距,当前购房压力仍较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紧随其后,2024年上半年房价收入比均超过10,分别为14.5、11.6、10.3。此外,东北、西南、西北、华中等地区城市房价收入比在7.5(含)~8.1(含)之间,居民购房压力相对其他经济圈较小。

2024年上半年,东北、海峡经济圈、华中、西北、珠三角经济圈各城市房价收入比降幅均有所收窄。长三角经济圈房价收入比降幅位列八大经济圈之首,较2023年下降10%,主要是因为该区域上海、温州、连云港、台州等城市房价下滑严重。虽然长三角经济圈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区域,但今年上半年区域房价整体表现不容乐观。

图片

深圳房价收入比34.9居首

2024年上半年,百城房价收入比分布继续“下移”。上半年,超过六成城市房价收入比低于10,深圳、三亚、北京、上海、厦门等5个城市房价收入比维持在20以上。以北京、上海、广深、三亚、厦门为中心的5个高值圈层中,购房压力颇大,其他多数省份房价收入比基本呈现由核心省会城市向外弱化的特征。

房价收入比高的城市依然以重点一二线城市为主。深圳排名第一,2024年上半年房价收入比为34.9,居民购房压力依然较大;三亚排名第二,房价收入比为30.1。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需求。随着近年来投资和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房价上涨趋稳。即使在目前全国房价普遍下跌的情况下,三亚房价仍能保持上涨趋势,房价水平明显领先于同级别城市。 同时,房价收入比低于6的城市有11个,其中株洲仍是房价收入比最低的城市,2024年上半年房价收入比为4。房价收入比低的城市多集中在三四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城市虽然购房压力较小,但人口流失问题也比较突出,人口结构和居住环境仍需优化改善。

从100个城市房价收入比变化情况来看,2023年仅唐山、三亚、宿迁、鄂尔多斯、延安等5个城市房价收入比有所上升,涨幅分别为1.6%、1.2%、0.6%、0.4%、0.3%,其余95个城市均呈下降趋势。

撰文/摄影:南方都市报记者 邱永芬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