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随着沪深交易所IPO节奏的调整,以及国内IPO资源向科技公司倾斜,近几个月选择海外上市的公司数量明显增加。截至7月23日,今年以来已有27家公司登陆美股,超过去年同期的21家;已有29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超过去年同期的18家,储备公司数量还在不断扩大。
过去,美股、港股是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如今,由于多重因素导致美股上市成本上升,不少境内企业选择赴港上市。7月以来,证监会新受理的10家境外上市申请(仅记录境外直接上市,下同)企业,均将香港交易所作为上市地。
哪些公司更适合海外上市?据受访保险代理人介绍,三类公司在选择转战海外IPO方面相对更为理性。
第一,消费、医疗等目前IPO难度较大的行业公司,除非这类公司业绩优异、市场影响力较大,否则短期内登陆A股市场难度很大。
其次,已经签订对赌协议的公司,或者在“5+2”政策下股权资金急需退出的公司,对于这类公司来说,尽快上市比获得更多IPO资金更重要,与其在A股市场苦苦等待,不如先到海外上市。
此外,在IPO新规和严监管下,那些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特别是有历史问题的公司,如果选择“以利润为主要关注点,其他方面关注度相对较低的”港股,IPO之路可能会更加顺畅。
企业境外上市审批加快
7月23日,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发布关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的通知,这距离科大讯飞医疗境外上市备案获批仅5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6月份以来,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步伐加快。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下同),今年以来共有19家企业海外上市获批,其中6月份之后获批的有11家。其中,2月至5月三个月内仅有4家企业海外发行上市获批,而6月以来的50多天内,已有11家企业新获批。
另一方面,证监会新受理境外发行上市的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仅7月8日至7月18日,就新受理了10家公司境外发行。
与此同时,向港交所提交申请的境内公司数量也在增多。今年1-5月,在港交所首次聆讯的公司共有52家,平均每月不足11家。不过,6月份首次聆讯的公司数量已达18家,仅6月28日就有正信光电、新奇安、博泰车联网、荣利建设、高龙海洋、同仁堂医疗等6家公司获得聆讯。不过,7月份以来在港交所获得聆讯的公司数量有所减少,截至7月23日,仅有百利天恒(7月10日)、瀛通控股(7月18日)两家。
此外,6月份以来内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步伐也加快,年初至今已有29家公司,1月、5月、6月分别有4家、0家、5家、3家、4家公司上市,增至7家,7月前三周更是达到6家。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是IPO境外发行上市申报和境内企业境外申报的首选之地,其中今年境外上市申报获批的19家企业和7月以来新受理境外发行上市的10家企业均在港上市。这些企业为何纷纷选择港股?
受访保险代理人表示,首先,香港、美国曾一度是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地。如今由于美股金融渗透趋严,以及地缘政治条件下中概股IPO阻力加大,国内企业赴美上市成本大幅上升。相比之下,港股上市受到政策鼓励。另外,美股上市的中介机构以外资为主,而港股上市可以更多由中资券商承办,收费往往更低。受此影响,对企业而言,香港上市相较于美股上市可以实现IPO成本的大幅降低。
其次,从IPO募资规模来看,虽然港股估值较低、募资规模也较为有限,但中概股募资能力较过去已明显萎缩。“除非是像腾讯这样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公司,否则无论是在美国上市还是在香港上市,IPO募资规模究竟高还是低,很难判断。”受访保险代理人坦言。
此外,目前选择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曾经计划在A股上市,有的甚至已经从沪深交易所撤回了材料。这些企业大多是在中资证券投行的建议下选择海外上市,而中资证券投行对港股的承销能力远胜于美股。尤其是拥有香港子公司的头部证券投行,如果说服企业选择在港股上市,可以与香港子公司合作分成;但如果企业选择在美股上市,则很可能无法获得更多收益。在利益驱动下,说服企业将香港作为海外上市地,成为不少中资证券投行的共同选择。
股权基金退出困难迫使企业海外上市
从境内公司海外上市来看,哪些类型的公司相对较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全面采访调查发现,最渴望选择海外上市的两类企业分别是所属行业A股上市相对受限的企业、急需退出的股权基金,或是签订了对赌协议的企业。
一方面,随着IPO节奏收紧,有限的IPO资源正在向融资需求更迫切、发展潜力更大的“专精特新”企业集中;一些盈利能力不明确、“硬科技”属性看似不突出的消费等传统行业、医疗等行业上市难度加大。对于A股上市企业相对较少的同行业企业而言,若想在短期内上市,海外上市已成为现实选择。
今年港美股新上市的公司也确实如此,1月1日至7月23日29家港股新上市的公司中,医疗健康行业5家、消费行业4家、房地产行业2家,合计占比37.93%。
境内企业在美股上市的行业属性更为显著,今年成功赴美上市的27家境内企业中,消费类企业有12家,占比44.44%。
另一方面,股权基金退出难是不少企业及其早期投资者面临的共同问题。“股权基金首次投资企业时,往往会与企业签订‘5+2’协议,如果投资7年后无法退出,企业就需要自掏腰包将股权回购。对企业而言,回购股权往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今,距离回购期限不足2年的企业有很多,对于这类企业而言,相比IPO募资规模、去哪儿上市,缩短上市时间、赶在‘5+2’到期前上市才是当务之急。”一位头部券商代表向记者表示。
除上述两类公司外,由于港股更看重盈利,对A股上市重视的股权透明度等方面关注度相对较低。加之新“国九条”出台以来,A股上市标准不断提高,IPO全流程监管更加严格,部分不再符合A股上市条件的公司纷纷将上市目的地转向香港。
不过,赴港上市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在民生国际研究部负责人应希文看来,有三类企业比较适合赴港上市。
首先,很多需要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选择在港股上市,是因为需要拓展海外业务,而立足香港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同时,在香港拥有资本平台,可以吸引全球投资者,便于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便于国际化战略的投融资活动。
其次,对于计划先通过港股融资、未来再回归A股的公司来说,这可以帮助其在A股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优先获得资金支持,同时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另外,对于未来有在香港发债或者再融资需求的企业,如果现在在香港上市,也会获得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应希文还提醒,香港资本市场对一些技术落后或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并不友好,企业未必能获得较高的估值,因此在制定赴港上市计划时需谨慎。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