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将此消息与7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联系起来。
事实上,《决定》仅提出“按照自愿、灵活方式逐步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并未提出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网上流传的内容并非正式政策。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新长期从事人口经济学研究,是中国著名人口学家。他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延迟退休早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在《决定》这样的纲领性文件下,预计有关部门很快会公布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
袁新认为,现行退休年龄制度早已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脱节。在寿命较70年前增加30余年、工作岗位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今天,逐步延迟退休是合理的。事实上,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5岁及以上。
他说,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大家都要接受和适应这个新常态。
|采访|
经济观察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自愿、灵活原则,稳妥有序逐步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应如何解读?
袁新:自愿就是可以在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和以后的法定退休年龄之间自愿选择,灵活性就是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工种,甚至薪酬福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为什么要渐进式改革?社会政策出台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和波动要尽可能小。如果一年之内把退休年龄从60岁下调到62岁,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一下子增加三四千万人,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
因此,劳动力补充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制度安排的冲击才是平稳的。
从个体角度,要让即将退休的人感受到延迟退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样更容易被更多人接受。如果一个人明年1月1日就退休,而政策要求延迟两个月退休,这个人很容易接受,但如果突然告诉他只能晚两年退休,他可能会觉得很突然。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退休政策应该分阶段实施,比如1964年出生的人应该延迟退休两个月,1965年出生的人应该延迟退休四个月。后者在接受前任退休时间后,才会真正延迟退休两个月,因此影响会小一些。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袁新:原因很简单,现行的退休年龄是70多年前制定的,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左右,而现在已经达到78.2岁。
我们已经进入长寿时代,80后、90后都活到了80多岁,退休年龄平均维持在40—50岁,不合理,过去70年来,我们的退休年龄没有太大变化,不符合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
其次,70多年前的退休年龄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制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所有人都从事重体力劳动,机械化程度很低,只能靠体力。比如当时修公路、铁路、水利工程,都是用肩膀扛,用手拉。当然,一个60多岁的人,是搬不动石头、挥不动铁锹的。但今天,挖掘机、盾构机、架桥机、架道机等现代化大型机械,只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了。也就是说,随着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劳动场景或者劳动性质降低了体力要求,实际上放宽了老年人就业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年龄包容性。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口总体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不断推迟。不推迟退休意味着什么?退休后剩余寿命在增加,但生命周期中用于创造财富的时间却在减少。受教育程度越高,用于人生贡献的时间就越少。我觉得这种人生轨迹很不合理。
博士生,按照现行学制,7岁入学,读23年可获得博士学位,30岁参加工作。女性55岁退休,工作25年;男性60岁退休,工作30年。女性55岁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28-29年;男性60岁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20-21年。
也就是说,如果你接受23年的教育,用25到30年的时间创造财富,最后有21到29年的时间退休,这是一个合适的比例吗?
如今寿命已经延长到这个程度,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体现教育与长寿的价值,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经济观察报:近期是否有可能出台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
袁新:中国的退休年龄源于1951年制定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女职工、干部50岁退休,男职工、干部60岁退休。1978年,国务院发布新规定,将女干部的退休年龄调整为55岁。一些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退休年龄,主要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其实这些地方一直在逐步延迟退休,现在很多大学教授都是65岁退休。
但延迟退休作为一项正式制度最早提出是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原先提出“研究制定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灵活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写进“十四五”规划,意味着已经成为一项具体任务要落实,当然要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落实。
经济观察报:有人认为,延迟退休政策是因为养老金短缺而实行。
袁新:不可能。
有研究指出,到2030年左右,养老保险基金将不足以支付开支。无论延迟退休与否,这个问题都会来,只是早晚的问题。
为什么养老金不够花?这是制度设计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矛盾造成的,必然不够花。全世界都一样。全球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建立在年轻化、成年化社会的基础上的。那个年代,缴的人多,领的人少,当然是可持续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领的人越来越多,缴的人越来越少,当然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分重要,未来政府也会有修改政策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紧张的问题。其实,“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写到“完善国有资本划转制度充实社保基金体系,优化做强社保战略储备基金”、“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经济观察报:有些人对延迟退休感到难以接受。
袁新:工业革命前,全球人均寿命大概是30岁,发达国家大概是35岁。人类寿命的延长只是近200年的事情。现在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9-80岁,中国也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生育率下降的现象,发达国家是率先出现生育率下降的,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生育率基本降到2.5个孩子左右,现在发达国家平均生育率在1.6个孩子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的平均寿命是35岁,现在是78.2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平均生育6个孩子,现在平均不到1.3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点是,我们都在走向长寿、少子化的道路,但我们的个性是,我们比发达国家跑得更快、更急。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做出了延迟退休年龄、利用经济优势接受国际移民等一系列准备。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依靠国际移民来调整人口规模和结构并不现实,因此延迟退休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可行途径。
我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去适应。不要指望回到年轻社会或成人社会,因为不可能回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孩子,现在和将来,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老人。
深度老龄化社会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基调,建立在年轻化、成年化社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亟待进行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的多维度、深层次、长期性、全方位的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
经济观察报:其他国家对于退休年龄有什么规定?
袁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在65岁左右,同时不少国家近年来也制定了新的政策,未来继续提高退休年龄,比如美国在目前的65岁基础上,制定了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
在日本,人们一般在65岁至70岁之间退休。政府对企业的要求并不是一刀切,企业可以把退休年龄定在70岁以上,但必须为员工提供基本保障。有人说日本是一个没有退休年龄的国家。
此外,大多数国家都是男女同龄退休,有人认为我国现行的男女退休制度带有性别歧视,但其实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建立性别友好的制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平均家庭有4-6个孩子,女性要兼顾家庭和工作,所以可以提早退休。如今,随着女性受教育条件、就业和收入条件的改善,很多工作岗位上男女之间已不存在体力上的差异,男女同龄退休也已属合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