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落户政策全面放开,这些城市你了解吗?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文|《财经》记者张明丽、实习生刘雨晴

责任编辑:王彦春

近期,各城市逐步放宽落户条件。《财经》统计,在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中,除北上广深、天津四大核心一线城市外,重庆、成都、东莞、武汉、杭州等均出台了购房即可申请落户的政策。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苏州)也相继出台购房落户政策,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此外,青岛、沈阳等省会城市更是直接提出,租房即可落户。

购房落户政策并非新鲜事,早在2006年、2008年、2015年,杭州等热门落户城市就曾3次放宽限区购房落户政策要求。不过,2016年前后,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一亿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规划》中“大中城市不得以购房、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的规定,成都等城市开始以有条件落户、积分落户双轨制户籍迁移政策制度取代原有的购房落户政策。

多位接受《财经》采访的专家表示,这一购房落户政策对稳定楼市有一定积极作用,更多城市或将效仿。盘古智库老龄化研究所副所长李佳对《财经》表示,落户政策频繁出台,与部分城市房价偏低有关。在房价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城市希望通过购房落户政策吸引农民工,特别是来自农村、小城镇的农民工,把住房刚性需求从结婚生育拓展到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从而推高房价。

有居民告诉《财新》,由于房地产与居住、子女上学、社会服务等功能挂钩,买房定居的人往往期望能从当地未来的发展中获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明对《财新》表示,各大城市相继推出买房赠送户口政策,有望推动人口向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的地方流动。这一政策不仅有利于增加个人就业机会和收入,还能从宏观上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人口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一线城市加大购房落户力度,核心城市仍在观望

很多人希望通过购房安居来拉动房地产市场,但效果不如预期。

以厦门、南京、苏州、合肥这“房价四小龙”为例,这些城市已全面取消实施半年多的住房限购政策,近日,合肥、南京、苏州三地又再次出台购房落户新政,寻求楼市进一步回暖。

2023年9月,合肥市房地产市场调控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宣布全面取消限购限售政策。在调整限购政策方面,表示在本市城区购买住房(含二手房)的普通购房者,不再接受购房资格审查。

但新政出台后,合肥主城区商品住宅回暖仍不及预期。据安徽省首房研究院统计,2023年前10个月,合肥市区商品住宅成交金额836.34亿元,同比下降1.09%,成交面积376.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7%,成交套数2.965万套,同步下降12.8%。前11个月,成交金额、成交面积、成交套数同比分别下降5.1%、12.6%、17.0%,呈加速下降趋势。 今年一季度,这三项数据环比分别进一步下降50.3%、50.7%和49.7%,同比则下降超过60%。

买房落户政策全面放开,这些城市你了解吗?插图

5月16日,合肥出台新政策,宣布合法取得本地商品房产权的购房者,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向房产所在地公安局申请办理户口转移。此前,落户合肥仍有一定限制,即“所购房屋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时,购房人只能将本人、配偶和一名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转移,父母及其他子女不得落户。”

南京、苏州作为长三角热点城市,2024年上半年楼市经历了先涨后跌的走势。对此,中指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分析称,自二季度初积压的购房需求基本释放后,市场呈现降温趋势。4月,区域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7.9%,5-6月市场延续下跌态势。以南京为例,3月该市成交量创上半年新高99.15万平方米,3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逐渐回落。此后,5月,南京再次出台主城区及江北新区部分街道楼市调控政策。

5月11日,南京市发布《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有关事项的通知》,为有合法住房的居民办理户口转移办理便利化。按照规定,在南京市区拥有合法房产的人员,可申请户口转移,其配偶、未婚子女、退休父母也可随迁。此前,南京市于2017年2月1日正式实施积分落户方案,并保留过渡期至2018年8月1日,正式取消买房落户政策。 直到去年10月,南京才放宽了持有南京六区居住证、有6个月以上(含)社会保险、35岁以下(含)缴纳社会保险的高校毕业生、长三角三省一市(苏皖浙沪)有社会保险缴纳核准的人员的落户条件,并在今年3月提高了积分落户指标中的居住证和社会保险加分比例。

6月2日,江苏省苏州市房地产长效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16条措施,在本市购买或拥有合法自有住房并实际居住的非苏州户籍居民,可申请落户。据了解,当月全市新房市场、二手房市场呈现回暖态势,但从二手房成交表现来看,虽然6月份苏州二手房成交量达5122套,较5月份的4962套微增3.22%,但今年上半年苏州二手房成交量为29263套,而2023年为37406套,同比下滑21.77%。

不过《财经》发现,在各城市普遍放宽购房入户政策的同时,核心一线城市仍处于观望状态。超一线城市中,仅有广州、上海推动放宽购房入户限制。相比其他购房即可获得户口的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尚未完全放宽户口限制。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截至目前,仍有天津、海南等4个一线城市尚未完全落实购房入户政策。

“超一线城市有条件放宽落户政策,但意愿不强,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更倾向于向外拓展,比如推动京津冀、长三角城市圈发展。”李嘉说。

李佳告诉《财经》记者,零门槛落户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但户口绑定了太多其他因素,比如购房、就业、教育等,涉及方方面面,一招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各地社保、医保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剧了落户的复杂性。

5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称,外地户籍家庭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不含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南沙等区购买住房,能提供购房之日前6个月在本市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者社会保险的证明,可享受户籍家庭购房待遇,此前需缴纳2年。

在上海,非本市户籍单身人士只需缴纳3年社保或个人所得税即可买房,但仍不得购买外环以内的新建住房;常住家庭缴费3年后,可在全市范围内购买新建住房和二手住房;此外,多子女家庭,无论是否本市户籍,均可在现行限购政策基础上再购一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中首套房认定标准也得到优化。

陆明对《财经》表示,该政策主要惠及以下几个群体:一是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二是年轻人,他们的购房贷款和首​​付门槛都降低了;三是有置换需求的人群,比如购买改善性住房。普通住房的定义被放宽,二套房的购买门槛也降低了。该政策将释放更多的住房需求,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活力。

定居应该和买房挂钩吗?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将购房与户口挂钩,从过去的经验看,购房、户口给当地带来了一定新增购房需求。

买房落户政策全面放开,这些城市你了解吗?插图1

陈文静认为,允许民众购房落户、支持人才购房,将住房政策与人口、人才政策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人口和人才的流入,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住房需求的释放。短期来看,各地落户限制的放松或已成为重要趋势;中长期来看,人口和人才的不断涌入,将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的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不过,陆明表示,落户要以实际就业、社保情况为依据,不能与购房挂钩。只要实际就业、社保符合标准,就应该允许落户。如果把购房和落户挂钩,再把落户和公共服务挂钩,这实际上是把公共服务让给有买得起房的高收入群体,这样反而会加剧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因此,落户政策要以实际就业、社保为依据,避免把购房和落户挂钩,以促进公共服务分配更加公平。

“对于中国潜在的流动人口来说,买房能力是决定是否留在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陆明说,年轻人,尤其是面临结婚生子问题的年轻人,更愿意在一个城市买房,比如一线城市限购,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二线城市定居、买房、生子。未来,准一线、二线城市将与一线城市一起迎来人口的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落户政策放宽对人口聚集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浙江省首个试点居住证转户籍制度的城市,宁波自2018年以来已5次放宽落户条件,带来人口明显增长。2023年又率先试点在宁波连续居住满3年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可户籍迁入宁波的政策,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宁波省外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总量的33.4%。

“买房和落户的关系并不平衡。”李佳告诉《财经》,通过买房可以获得落户资格,落户是被动地与买房挂钩的。但买房和落户很难脱钩,因为现有的落户政策不仅涉及户籍,还捆绑了其他相关政策,需要引入新的机制来取代现有的模式。

定居政策对促进房地产和吸引人才的作用有限

虽然密集出台落户政策意在拯救楼市,但多位接受财新采访的专家认为,依靠落户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效果有限。

李嘉对《财新》表示,依靠购房拉动人口和房地产只能在短期内有效,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仍需要长期规划,要提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避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陆明告诉《财经》,政府通常采取三项措施吸引人口流入,即户籍制度、公租房和子女教育支持。这些措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可能比较有效,特别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当前的人才竞争中,城市希望吸引学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这些人越来越注重城市的综合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高的城市更能吸引人才在这里定居和工作,尤其是服务质量好、多样性强的大城市,它们在先进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常可以提供更合适的就业机会。

“中国住房问题首先要严格区分人口流入城市和人口流出城市。”陆明表示,对于能够保持人口正增长的城市,放宽购房政策可以释放人口流动带来的住房需求。但对于人口负增长的地区,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不大,甚至可能导致人口进一步流出,当地房地产市场消化库存的难度加大。

在一些人口负增长明显、住房存量较大的城市,不仅住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也面临闲置问题。陆明建议,应该减建、调整,否则经过20年的快速城镇化,一些基础设施、建筑可能因为老化而需要维护,如果维护成本过高,又没有持续的需求,不如现在就进行必要的拆除减建,避免出现未来投入大量资金而没有实际需求的情况。

例如,有些地方修建了八车道公路,但车流量很少,与其把八车道都保留下来,不如改为四车道,既满足需求,又能减少后续养护投入。短期内减少道路投入,可能带来长期的财政节约,否则,养护资金不足、质量下降,可能造成巨大的隐患。

而对于一些人口持续增长潜力巨大的城市,他也认为如今最重要的配套措施是围绕住房和居住区规划公共设施,特别是学校和交通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的继续建设、地下管线的适应性改造,形成相对独立、服务配套齐全的生活圈,满足基本的公共和商业服务需求,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