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科技:DPU 自主研发的兴衰,从上市到退市的历程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这只此前被称为A股“史上最贵ST股”的股票,宣称旗下子公司研发出可与英伟达匹敌的DPU(数据处理芯片)产品,一年多时间里公司股价飙升逾800%,在被发出“退市风险警示”后更是涨幅惊人,一度逼近300元/股。2023年12月被揭穿神秘面纱后,短短9个交易日内暴跌约85%。

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左江科技用4年时间讲完了DPU自主研发和产业应用的故事,也用不到5年时间经历了从上市到退市的历程。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左江科技想戴上DPU创新的光环,但其脆弱的资金和运营实力显然不足以与之匹配。换言之,DPU只是左江科技给自己披上的一件“概念性新衣”。

2020年进入DPU市场

2019年10月,左江科技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及设备,获融资3.65亿元。

上市半年后,2020年4月17日,左江科技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这家在2021年年报中点名成都北中网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中网芯”)的公司,主营可编程网络数据处理芯片研发,是公司网络安全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布局。

北重网芯专注于自研可编程网络安全处理芯片(DPU),DPU的概念最早由一家硅谷创业公司在2019年提出,DPU全称是Data Unit,是专用处理器的一个类别。

如今,业界对DPU的共识是,DPU是继CPU、GPU之后的第三大芯片,负责处理“CPU做不好,GPU做不到”的数据任务。如果把CPU比作大脑,那么GPU就像是肌肉,DPU就是神经中枢。

在云计算系统中,如果数据是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那么DPU就是指挥这些汽车高效行驶的红绿灯。通过接管网络虚拟化、硬件资源池化等基础设施层服务,释放CPYU资源来运行上层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算力的高效承载能力。

2019年3月,英伟达以69亿美元收购了一家网络解决方案公司,并将旗下旗舰产品DPU更名为DPU。2020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将DPU与CPU、GPU并称为“未来计算的三大支柱”。自此,DPU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具体来说,CPU承载着应用生态,决定着计算系统能否通用;GPU提供各种精度的高密度算力,决定着系统是否拥有足够的“算力”;DPU则负责各类CPU、GPU之间数据的高效流动,决定着系统能否协同工作。“三网合一”(CPU、GPU、DPU)已成为主流计算节点发展的趋势。

紧随的脚步,AMD先是在2020年收购了FPGA(可编程门阵列)领导者(),随后又在2022年收购了硅谷一家DPU初创公司,进入DPU领域。

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巨头也纷纷开启了自己的DPU业务,比如亚马逊推出了Nitro DPU,谷歌针对云业务开发了自己的云端张量处理器以加速人工智能工作流程,谷歌还与英特尔合作推出了Mount Evans IPU。

2021年,中国的DPU创业公司也成为资本争夺的对象,其投资方包括腾讯、美团、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成立于2015年的新奇源在2021年完成三轮融资,大宇智芯、中科御数完成两轮数亿元融资。

建造DPU花费不到4亿元

上述创业公司或有巨头投资背书,或有人才济济的核心团队,融资规模动辄数十亿元。相比之下,左江科技旗下的北众网芯则显得颇为“寒酸”。

左江科技年报显示,北中网芯成立四年间(2020年-2023年),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不足3.67亿元。

从、等海外DPU初创企业的实践来看,如果按照研发团队规模、研发时间、需要购买的IP和测试工具以及公司融资情况估算,开发一款高端通用DPU的成本将在3亿美元以上。

因此,持续的大规模融资对于DPU初创企业来说是必须的。

图片

华北网络核心发展大事记

公开数据显示,北众网芯于2021年9月完成战略融资,融资额2500万元;2022年1月完成天使轮融资,融资额5000万元,投资方包括华润资本、三汇资本及个人投资者;2022年11月获得Pre-A轮投资,投资方为鼎星量子,但融资金额未披露;2023年5月22日,北众网芯再次完成战略融资,融资额6000万元,投资方包括鼎量数芯、新奇万联等。此时,其整体估值为21亿元。

评估一个DPU公司前景最简单的指标就是融资额度和核心团队成员。

云宝智能创始人肖启阳,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在硅谷创办RMI;中科宇速创始人闫桂海,中科院背景;芯启元创始人陆胜,有卖USB、TCAM芯片背景;大宇智信创始人李爽,为前美团公有云负责人;云脉信联创始人刘永锋,技术出身,曾就职于阿里巴巴、华为。

左江科技的财报和公告均未披露与DPU高度相关的北众网芯具体核心团队成员,我们从公开报道中唯一了解到的是副总经理于洪涛有华为海思工作背景。

一家咨询公司曾总结,打造一家成功的DPU芯片公司需要六大条件:第一,有高端芯片研发经验;第二,有大量商业实施经验;第三,团队有成功的创业经历;第四,熟悉云计算客户的业务;第五,与大型云计算客户合作紧密,在不同场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六,需要巨额融资。

对照这六项情况,左江科技应当视为不符合标准。

DPU 的平行宇宙

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它凭借概念股在股市上大放异彩。

2022年4月27日,左江科技披露2021年年报,宣布北中磊芯已完成DPU芯片主体研发工作。该芯片具备高达的网络接入和业务处理能力,可覆盖从到不同接入能力的网络需求;同时具备可编程特性,可应用于多种网络业务场景,包括网络通信、网络安全、云服务器等领域。

随后,左江科技股价进入上升通道,由每股不到40元上涨至2022年底的130.36元/股。

图片

左江科技股价图,取自Wind

2022年11月18日,左江科技披露公司DPU芯片已完成封装测试,2022年12月28日,公司发布系列DPU,宣称实现了国内首款从设计、制造、封装到产品的自主可控可编程DPU芯片。

然而,左江科技在2023年1月30日披露的2022年业绩预告中,归母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预计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公司股票交易自2023年5月4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几乎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微软的一则收购信息给DPU行业泼了冷水。

2023年1月9日,微软以约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最早提出DPU概念的硅谷初创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司总共筹集了3亿美元的融资。这笔“贱卖”凸显了DPU在应用和发展上的困难。

DPU作为数据处理的主要支柱,需要与CPU、GPU同等程度的投入,但其市场规模却远小于CPU和GPU。

此外,DPU与业务和应用场景紧密相关,作为DPU初创公司客户的互联网巨头都在研发自己的芯片,这让公开市场的规模更形雪上加霜。

就连的DPU在推出两年之后也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北重网芯这样一家“半吊子DPU”公司来说,想要实现“跑赢市场”的营收无疑是痴人说梦。

经过一番喧嚣,中国DPU创投已回归审慎与理性。

然而A股市场的左江科技仿佛身处另一个平行宇宙,股市无视DPU市场即将发生的变局,却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不断推动DPU概念股的崛起。

2023年3月,新一代多模态大规模语言模型GPT-4正式发布;受此刺激,3月28日,A股网络安全概念股全线上涨,左江科技收涨10.99%,报140元/股。

4月24日,华安证券首次给予左江科技“买入”评级,称其为“算力领域的璀璨明珠”,疑似为左江科技股价推波助澜。

2023年4月28日,左江科技发布2022年年报披露,北众网芯营业收入0元,净利润-8459.69万元,未给上市公司带来任何额外收益。因2022年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不足亿元,左江科技也迎来“明星帽子”,沦为*ST左江。

几天后的5月4日,左江科技被发布“退市风险警示”。然而,二级资本市场对此置之不理,左江科技股价继续上涨至207元/股,成为A股市场“最贵ST股”。

一个月后的2023年6月8日,左江科技回复深交所关于其2022年年报的问询函称,北中磊科研发的产品是国内首款基于国产28nm工艺实现双向200G数据平面的可编程网络数据处理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芯片工艺不同,是为了匹配 2020年推出的上一代DPU而开发的。

“对标”给左江科技带来了想象空间,2023年7月14日,左江科技股价涨至299.8元/股的高位,市值突破300亿元。

左江科技“DPU未来想象空间”的载体,是北众网芯,2023年5月其整体估值仅为21亿元,市值超过300亿元的左江科技,疯狂透支了市场对其DPU的想象空间。

如果要比较DPU产品,应该从处理能力、工艺水平、应用场景、性能指标、技术创新等方面入手。

比如在工艺水平上,左江科技采用的是28nm制程工艺,而-2 DPU采用的是台积电的16nm工艺——16nm工艺在性能、功耗、集成度等方面较28nm工艺有明显优势。工艺水平是衡量芯片性能和功耗效率的重要指标,至少在这一方面,左江科技与还不是“绝对可比”。

更别说,在发布之年,已经推出了其第三代DPU产品-3,其采用7nm工艺。

所谓的“对标”,除了指标比对、市场反馈外,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际测试和用户评价来验证。

突破财务红线

2023年12月1日,左江科技披露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通知书,中国证监会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决定对公司立案。

随后,左江科技股价迅速进入下降通道,不到一个月时间下跌了90%。

2024年1月19日,左江科技原CFO周乐武因个人健康及家庭原因,申请辞去公司CFO职务。

10天后,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关于左江科技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报告》称,初步认定左江科技2023年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失实,涉嫌重大财务欺诈。

其中,有2023年1月签订的400系列DPU交易合同,金额为1261万元,该等合同最终去向为仓库存370件,20件由销售人员用于市场推广,其余10件用于研发;还有2023年6月签订的2万套基于系列DPU的2×25G网卡交易合同,金额为5100万元,但因采购方项目进度延迟及不确定性,仅交付并验收了部分测试品。

图片

左江科技2019年至2023年营业及研发投入

2024年4月28日,左江科技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北中网芯营业收入4370万元,营业利润-5498万元。不过,其仍不忘为这项“公司面向未来的重要布局”业务描绘出一片美好景象——基于公司自研、国产、自主可控DPU芯片的2×100G安全网卡,进一步深化公司在国产高性能网卡领域的护城河。

同时,年报也不得不承认,“公司新产品及芯片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研发投入较大,营收时增时减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公司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已连续两年不足亿元,净利润也出现亏损。”

年报显示,左江科技2021年至2023年三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372万元、1.28亿元、1.37亿元,数额并不高,但足以压垮其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红线。

2024年6月28日,深交所发布《北京左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决定》。左江科技2022年度、2023年度净利润连续两年为负,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发《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8月修订)》第10.3.10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公司股票退市。自7月8日起,公司股票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为期15个交易日,最后交易日为2024年7月26日。

事情还有机会扭转吗?

DPU芯片投入大、制造难度大,但回报周期长、市场规模相对有限,这样的行业特性更适合与云计算巨头联手合作,而对于左江科技这种必须经过财务考核的上市公司来说,DPU可以说是“创新无法承受的重担”。

业界曾经把DPU当做CPU、GPU的辅助,负责加速一些数据处理,这种定位成为了DPU发展的天花板和魔咒。

然而,中国移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宝智能于2023年3月联合发布的《云计算通用可编程DPU发展白皮书(2023年)》认为,由于业界并没有优秀成熟的商用DPU SoC(on a chip)方案,各大云厂商只能各自研发基于CPU+FPGA的DPU方案,导致DPU被误解为碎片化的市场,DPU在云计算中的作用和潜力还未被业界正确认识。

目前国内大部分云厂商仍采用基于CPU+FPGA的DPU方案,该类方案在研发投入上具有一定的时间优势,但由于功耗较大、性能有限,已不能满足新一代云计算的要求。另外由于FPGA基本被、Intel两大厂商垄断,其高昂的价格直接导致产品成本过高,影响市场竞争力。

DPU SoC被视为另一种替代技术路线。

但DPU SoC的技术壁垒远高于CPU和GPU,因为它涉及的不只是芯片本身,还有一套复杂的软件系统。这意味着DPU SoC是一条赢家通吃的赛道。就像GPU让在海外取得成功一样,未来DPU也会如此,一定会有一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华安证券在2023年4月给予左江科技“买入”评级的研报中,对SoC技术路径表示认可。研报介绍,左江科技的DPU采用SoC+NP+GP的新路线,芯片中不仅集成了处理数据平面的专用网络处理器,还集成了擅长处理控制平面的通用处理器,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适配各类应用场景。

十个月后的2024年2月18日,安徽证监局向华安证券送达《关于对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整改措施的决定》,其中提到,该公司发布的涉及“左江科技”等的研究报告制作不规范,安徽证监局决定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该公司改正错误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随着左疆科技的财务状况和企业声誉受到质疑,即便押注了正确的技术路线,也有可能难以实施。更何况,DPU赛道上并不乏竞争对手,比如六年完成三代DPU迭代的中科御树,早在2024年6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就已经公布了2024年出货1万台的目标。

南方周末特约研究员罗海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