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房地产的大势,首先要看懂政策,因为政策逻辑是房地产的底层驱动力。
这场决定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中国经济命运的会议落下了帷幕,今年的公报在历届三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到房地产,意义重大。
此外,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遍性、基础性、自下而上的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意味着“保归保、市归市”的房地产市场“双轨制”正式确立,也意味着商品房对市场的“封印”将被解除,鼓励市场优胜劣汰,只有符合人们“美好生活”的房子才能脱颖而出。
随着高层对房地产做出最终决策,2024年注定成为楼市周期的分水岭一年。
持续数年的打破“旧格局”的阶段已经结束,今年下半年至未来几年,房地产行业将进入确立“新局面”的阶段,新周期的新春天或许迟到,但不会缺席。
市场对于房地产的认知,是时候从“避险思维”转向“适度做多”,从哪些房子买不到、哪些房企不能碰,转向哪些房子可以买、哪些房企可以关注。
01
从行业“黑马”到行业“白马”
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几年房地产周期调整掀起的巨大波澜,让不少房企纷纷上岸,但也有一些房企成为了例外,比如华发集团。
几年来,华发集团逆风而行,从行业“黑马”蜕变成“白马”,2024年上半年,华发集团以443.5亿元成交额跻身前十,跻身十大巨头之列。
四年前,华润置地还只是中国50强中的一家中型房地产开发商。
“跨越龙门”的背后,固然有同行的支持,有国企身份带来的安全垫,但更重要的是华发集团自身的艰苦奋斗。
优秀,是比较的结果。有两点可以说明华润置地的进步,第一,今年上半年华润置地的销售收入相当于2018年全年,而很多头部房企的业绩只有2018年的一半;第二,与去年相比,华润置地的排名逆势上升了3位。
随着“三高”模式的终结,行业逐渐对规模和排名失去迷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再重要。
首先,房企如果只顾规模、只顾排名,无疑是危险的;但如果完全不顾规模、不顾排名,房企是没有未来的,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小,直至被划入“其他”的行列。
和家电行业洗牌一样,新周期的房地产行业同样是强者为王,唯有龙头企业才有资格谈“活得好”。正所谓“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单上”。因此,跻身前十的华发集团不仅拿到了新周期的“入场券”,还拿到了“饭票”。
其次,“规模、排名”与企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发生变化,过去它们是引诱房企腾飞的“胡萝卜”,是“因”,如今则是企业发展的“果”,因此,它们的变化也直接体现了当下企业经营的状态。
在低迷的环境下,这些积极进取的成绩无疑是华发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最好体现。总之,华发集团不仅是一匹新的“大白马”,更是一家有稳定预期和想象空间的地产龙头企业,并且仍然处于上升期。
02
深耕为“盾”,科技为“矛”
攻防兼备的巨人
近两年,房地产需求端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住房需求向一线城市和强二线高能城市集中;二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买房更加理性、挑剔。
我们常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是需求决定供给。当需求侧发生巨大变化时,谁能在供给侧做出更恰当的调整,谁就能度过周期。这也是华发集团业绩能够逆势增长的关键原因。
一是市场结构健康,需求安全缓冲坚实。
总之,我们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地段、重点项目,上半年五个项目贡献了华发集团1/4的业绩。
在其大本营珠海,横琴西项目以近40亿元的成交额,位居上半年珠海单一项目销售榜首;另一大热点项目珠海青澳新城,以约12.8亿元的成交额位列第一。
在上海,华发滨海都会上半年销售超15亿元,位居板块第一;上海华发时代城首批开盘,销售率达95%,实现销售18亿元。
在广州,长隆温德姆府邸荣膺广州上半年网签面积、套数“双冠王”。
在成都,锦辰公馆上半年两次开盘、均售罄,位居锦江区上半年住宅成交金额第一位;悦天公馆五次获认证,屡创热销纪录,继续霸占成都高端楼盘“三冠王”宝座。
毫不夸张地说,拿地能力是房企的核心竞争力,深耕需求旺盛的高能城市,是华发集团业绩稳中有进的关键。
相较于低级别城市,高级别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特征会更加明显,聚焦高级别主流城市对华发集团来说有现实意义,在市场低迷时,业绩韧性更强(已得到验证);在市场复苏时,业绩弹性更大(未来几年有想象空间)。
二是做出引领市场的产品。
人们不买房的理由或许各有不同,但买房的理由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一套“好房子”买单。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时代,无论是居住体验,还是保值增值,都将更加看重产品力。
2024年注定是好住房元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今年要着力打造好房子,并给出了“好房子”的评价标准: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新型住宅也被写进了2024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行业“三好学生”,华发集团在上半年率先提交论文,在行业内率先发布《科技+好房子产品体系技术标准》,多方面多维度将产品与数字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能无人机服务等新技术相结合,对未来生活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为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高质量新生产力提供了珠海样板。
目前市场上房屋的代数多种多样,大部分是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品质一般的二代、三代房屋,只有极少数是满足绿化、景观、空间等多样化需求的四代房屋。科技+好房子,是在四代房屋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遥遥领先于行业。
例如在成都热销的悦天府项目中,华发集团在当地市场首创无柱式“双全景舱”,为住户提供沉浸式全景视野,此外还有悬浮式阳台设计、空中花园等,直接将成都市场新房的产品力拉升至更高水平。
华发集团的高品质房源不仅吸引了购房者,更征服了行业。
上半年,珠海华发皖熙一号、珠海华发横琴西、上海华发海上都会三个项目荣获克而瑞“2024年上半年全国十佳项目”称号,其中华发集团荣获皖熙一号、横琴西两个“2024年上半年全国十佳高端项目”称号。
在公司董事长李光宁的带领下,华润置地近年来以深度城市开发为“盾牌”,以产品创新为“矛”,其下限很高,上限更高,是房地产新周期中为数不多攻守兼备的房地产龙头企业。
03
携手合作、相互让步,做“资本友好型”企业
房地产行业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但资本市场的房地产股却依然乱象丛生。
主要原因在于旧有的定价逻辑被打破,新的共识迟迟未能确立。过去资本市场按照“成长股”的逻辑对地产股进行定价,但随着“三高模型”的终结,疯狂上涨时代已经结束,地产股也从“甜心小甜心”变成了“牛太太”。
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产股没有未来,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公司,优秀的港资地产公司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一些排名前十、二十名的房地产企业,如华润置地等,将演变成发展稳健、投资者满意、社会受益的“蓝筹股”。
事实上,华润置地已然显露出国内房地产公司未来形态的影子。
一是增加分红,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
2023年,华发集团向股东现金分红10.18亿元,现金分红规模占归母净利润的55.41%,分红比例位居行业前列,颇为慷慨。
众所周知,可用现金是房企手中最宝贵的“子弹”,在当前房地产融资环境不容乐观、房企普遍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华润置地还能给出如此高的分红比例,不仅彰显了其不缺钱的实力,也体现了其对投资者的诚意。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置地上市20年来已分红20次,年均分红总额达78亿元,相当于今年以来A股地产股分红的近一半。
华发集团对股东利益的慷慨,与一些上市公司的“吝啬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是践行责任,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是自身与社会共赢的。
ESG主要强调企业存在的社会公共价值,也是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特斯拉、星巴克等全球标杆企业早已主动将其纳入战略决策。在中国,随着双碳战略和监管日趋完善,ESG也进入强制披露的新阶段。
今年上半年,华润置地入选“中国ESG先锋上市公司100(2024)”榜单,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上榜企业仅有5家,其价值毋庸置疑。
以绿色建筑为例,截至2023年底,华发集团累计推进绿色建筑项目163个,总绿色建筑规模逾2670万平方米。
三是转变治理方式,谋求稳定综合优势。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华发集团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协调发展和运营效率。
今年上半年,华发集团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宣布私有化华发地产。要知道,华发地产的业绩还不错,去年几项核心指标的增速都是两位数。2019年至2023年,华发地产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净利润年均增速在40%左右。
为什么会主动放弃上市平台?一方面是股价被低估,更重要的是华发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由“分力”走向了“合力”。
退市后,华发地产将成为华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不仅能增加利润、增强现金流,还能加强业务协同,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这一调整似乎与目前内地行业主流运作方式格格不入,不排除华发集团率先效仿港资房企,比如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等各大港资蓝筹房企的物业服务板块,基本都在其地产上市平台之下,它们追求的就是“五指并拳”,将综合优势发挥到极致。
04
最后的想法
房地产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没有不会过去的冬天,也没有不会到来的春天。
不管你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都无需担心这个行业,真正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你自己的质量是否够强;二是手里的筹码(房子)质量是否高。不明白的可以参考上面的华发股份。
记住一句话:过去做房产是看行情,将来做房产是看能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