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壹品:地产圈黑马,权益拿地金额猛增 2.9 倍,冲刺全国房企 20 强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作者:李惠琳

责任编辑:陈小平

房地产圈出现了一匹黑马。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至6月,中建一局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权益价值213亿元,位列百强榜单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建筑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这家逆势而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去年同期以权益类土地收购金额达55亿元,今年以来增长了2.9倍,绝对金额超过保利发展、华润置地、中海地产。

图片

“之前遥不可及的优质地块,随着环境的变化,也有机会争夺,增加储备和拿地的力度也在加大,”一位业内人士向21CBR表示。

中建一品总部位于武汉,是全球最大“承包商”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三局旗下房地产平台。

此前该机构一直保持低调,但去年开始高调扩大储备。

“我们要提升区域地位,努力跻身全国房地产企业20强。”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公司董事长许超明确表示。

下一场比赛

中建一局并不是一个新参与者。

其成立可追溯至1992年,原为中建三局房地产公司,2021年三局重组旗下多个房地产板块,成立中建一品。

据企查查了解,该公司由中建三局全资拥有。

徐超本人也是在重组期间加入公司的,并于次年成为一把手。

中建一地起初实力较弱,2021年销售额约320亿元,大致相当于中型房企的规模,当期权益拿地金额95亿元,微不足道。

近年来,龙头房企规模不断缩水,但徐超的团队表现稳定,总体保持着每年百亿销售额的增长速度。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中建一号房产房屋售价分别为402亿、519亿元。

今年1至6月,其房屋销售额达270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销售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8位,完成了徐超设定的KPI。

尤为不寻常的是,管理层正在加大投资和开发力度。

2022年至2023年,中建一建分别花费75亿和146亿拿地,尤其是今年前半年,其拿地支出已超过200亿,暴增约3倍,而同期百强房企拿地总额则下降了30%。

楼市仍在调整,头部房企也纷纷收紧开支,中建一号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一些人认为,来自客户的工程订单有所减少。

建房是“中建集团”的强项,在产业链中,其多以代建为主,中建三局人士告诉记者,其此前承接的工程项目多来自华润、万科等地产龙头企业。

该人士认为,承包业务确实受到了冲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中建一号的战略需要——获取核心城市的优质土地。

图为中国建筑主要业务毛利率

“现在地价已经回落,竞争也减少了,就有机会获得更多优质地块。”他解释说,房地产的利润率比传统建筑业高得多。

据中国建筑2023年年报显示,其房地产开发业务毛利率为18.2%,房屋建筑项目毛利率为7.3%,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千亿雄心

按照徐超的规划,中建一局的目标是成为“千亿地产企业”。

按照现在的销售基数,实现1000亿需要翻一番,这就靠全国性的扩张了。

“投资扩张要有更大突破,注重多元化拿地。”徐超在年初就定下了基调。

中建一品地产业务原本集中在湖北省,重点布局武汉,此轮增持主要聚焦北京、上海及大湾区。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华中、西南五大城市群的销售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北京是重中之重。

自2021年首次进入北京市场以来,徐超团队迄今已拿下11块地块。在投资策略上,中建一品眼光精准,聚焦区域发展和主流地段,也以优质项目脱颖而出。

例如2022年推出的“学府公馆”,10个小时就将714套房源全部销售一空,成为当年北京三个百亿地产项目之一,一夜成名。

图片

如今,北京已成为中建一号地产最大的单一市场,2023年销售额近198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8%,位列首都市场第七位。

徐超明确要求,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的北方分公司力争实现销售300亿元,占千亿目标的三分之一。

在上海,中建一局也崭露头角。

5月,其在上海的首个项目“浦江之星”开盘,认购率超1.2倍,首日销售49亿,销售率超90%,夺得当月上海单一项目销售量、面积双冠王。

在中建集团内部,中建一品已逐步成为一支“排头兵”。

图片

中建旗下房地产业务中,除上市公司中国海外发展外,八大工程局大多拥有房地产开发平台,包括中建东富、中建置地、中建九和等。

以往,八局旗下的中建东富规模始终小于中建一品,今年上半年,中建一品在拿地、销售等方面均超越了它。

至2023年,中建三局(中建三局)总资产增至3200亿元,两年扩容770亿元,资产、利润指标接近八局。

显然,徐超带领的中建一品在追赶同行的道路上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八子争斗

中建一号地产崛起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中建”地产财团。

2023年3月,北京朱辛庄地块拍卖会上,中建一局、中海地产等共计5家“兄弟”参与竞争。

在中国建筑界,同一流派的建筑师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况并不罕见。

中建三局人士介绍,在建筑业务中,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经常有多个工程局同时争夺一个项目;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中,每个工程局都有自己的销售目标,竞争在所难免。

“从积极的角度看,竞争是降低成本、优胜劣汰、扩大地盘的唯一途径;但从外部来看,可能出现内部不团结的情况。”该人士对记者表示。

图片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会长白文熙曾就职于中国建筑,他告诉21CBR记者,作为央企,中国建筑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雄厚,建筑业底蕴深厚,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把控能力强。

从结果来看,中建旗下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竞争,竞争推动中建成为“第一大土地收购者”和总资产近3万亿元的“房地产隐形航母”。

据记者统计,今年1至6月,中国建筑集团(含中国海外发展)房地产业务累计销售额超过22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地产老大哥”。

即便如此,徐超团队的扩张速度在体制内还是相当出色的,而且母公司的杠杆率也不低。

截至2023年,中建三局净资产790亿元,对应总资产3200亿元,负债率达到75%左右,若继续高频率拿地,其资金需求将更大。

有迹象表明,中建一局或面临回收现金的压力。

其位于北京丰台的项目“花香1号”,原本指导价是7.2万元/平方米,6月份开盘时直接报价4.9万元/平方米,相当于打了38折,因低于指导价太多,被住建委勒令停售,不得再议。

图片

图为花乡一号花园小区

此外,个别产品也存在缺陷,如学府公馆就因外立面装饰条过宽,遮挡阳光,引起业主批评。

“扩张确实有一定的风险,以中建集团的整体实力,如果风险控制得当,扩张可以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白文熙说。

对于中建一局而言,无论房地产市场何时企稳向好,只要能抢占龙头地位,最终都会占据主动权。

头图来自CFP,其余图片来自中建财报、中建一品

如对文章内容有任何建议或异议,请与编辑部联系。

办公室电话: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