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TOPIA:用 AI 驱动重新定义骑行方式,打造有思想的智能自行车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作者:潘蕾

编辑丨海瑶

图片来源:

“我们利用技术重新定义您的骑行方式。”

2021年成立的海外E-Bike(电动助力自行车)品牌“悠悠”,在官网上打出了“颠覆性”牌。

这是各行各业所谓“新生力量”的常用伎俩。

但不同的是,它告诉用户,其产品不只是骑行而已,“我们提供的是基于AI,有思想的智能自行车。”

例如,它可以安装在电动自行车上,使其在骑行过程中看起来更像人形的“伙伴”。

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概念。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图片

来自瑞穗分析的信息显示,该公司7月初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超1000万美元。

本轮投资由光元投资、一点天下、南湖金融领投,DCM中国、高秉强、基金等跟投。

这是继2022年初获得数千万美元融资后的第二轮融资。

如今,它已成为电动自行车领域最热门的初创公司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配备

“骑车有点累了。”

这是你骑行时发出的感叹。

但也许会有声音说:“如果你觉得累了,你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充足的睡眠会让你精力充沛。”

图片

这个声音来自您新购买的产品,它具有与您交流的能力。

且不说这种颇为“官方”的对话方式能给你带来多少情感价值,但它确实是第一个将其融入到自身语音交互系统中的E-Bike品牌。

这使他名声大噪。

要知道,此前,全球仅有奔驰披露过出行领域的相关计划。

在AI热潮中,率先尝试,从而强化自身的智能属性。

当与自身的语音识别系统相结合时,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进行交互,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答案——尽管给出的答案在说“我累了”时还是有些僵硬。

但这至少让E-Bike拥有了AI驱动的“副驾驶”角色,从而将E-Bike的智能化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事实上,在这股热潮之前,消费电子领域的可穿戴设备概念就曾被用来打造E-Bike产品。

比如它具有导航或者指纹解锁等功能。

这是其差异化产品能力、吸引高端用户群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官网上展示的E-Bike产品共有三款,其中两款售价为1999美元,最贵的1 Pro售价高达2999美元。

这基本已经进入了以Trek为代表的高端品牌的定价范围。

从产品力来看,E-Bike产品除了智能化之外,时尚、轻量化的设计是吸引用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车身框架等多个部件均采用了碳纤维,车辆自重仅为15公斤左右,也扩展了使用场景。

同时该车的车身设计也颇具国际大厂的风格。

看起来,它已经具备成为电动自行车颠覆者的所有必要条件。

投资者当然相信这一点,所以他们拿出了真金白银。

如果你找不到梦想中的汽车,那就自己打造一辆

费利·保时捷造车的原因是他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梦想之车”。

他想为自己打造一辆汽车,于是保时捷诞生了。

这已经是很多创业者创业最常提及的理由之一。

比如小跑车创始人冯孝通,也在自己的演讲中把这句话放在了显著位置。

创始人张波的情况也类似。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培养了骑自行车的爱好。

但从美国回来后,他和费利·保时捷一样,“四处寻找,却找不到梦想中的汽车”。

于是他做出了与费利·保时捷同样的决定,决定为自己打造一辆与自行车相关的梦想之车。

那是在 2020 年左右,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电动自行车领域。

与中国造车新势力一样,张波将智能化视为E-Bike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

“数字化自行车是一个巨大的痛点。”

这也使我们能够提取最大的差异化——将电动自行车产品变成“两轮上的可穿戴设备”。

从而在与传统大厂商的竞争中,实现了产品定义的差异化。

当时这些大公司仍然将主要的创新资源投入到轻量化等传统创新方向上。

这就像是电动车领域的特斯拉,通过智能化迅速走红。

2021年底,首款E-bike产品在海外众筹平台融资300多万美元,被称为“世界上最智能的E-bike”。

除了策略智能化之外,渠道方面也颇具特色。

一般而言,渠道往往是传统大型厂商的优势——如同在汽车领域,车企往往拥有数百家甚至数千家4S店。

但显然,这是受到了造车新势力的鼓舞。

这家E-bike公司并没有盲目从事亚马逊跨境电商,而是选择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站,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

其传播策略与社交媒体以及与KOL的合作类似。

但目前,公司已经调整渠道策略,开始扩张经销商。

这或许与其在浙江桐乡建立了一座规划产能高达20万台的工厂有关。

据了解,目前在美国和德国共有300多家经销商。

或三至五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我不担心销量,重点是发货。今年(2023年)的生产计划根本不够卖,前两到三批货一到港口就没了。”

创始人张波曾这样形容产品的短缺。

这可能与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持续扩大有关。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186亿美元。

图片

海外营销机构飞书深诺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达292.1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383.9亿美元。

报告认为,技术进步(高密度锂电池等)、政策支持、通勤偏好的改变以及户外运动需求的增长成为电动自行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报道称,中国成熟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为E-bike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达到4551.1万辆。

此外,天津等地区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成本优势突出。

这也使得过去几年的发展和融资变得快速。

但近两年,电动自行车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KR以15.6亿欧元收购荷兰自行车制造商集团,这家定位于高端市场的荷兰电动自行车公司,去年7月被法院宣告破产。

这导致电动自行车市场一度受到质疑。

毕竟,欧洲和美国是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市场,2021 年销量将达到 640 万辆(飞书神诺数据)。

但这些负面行业事件仅发生在欧洲和美国。

目前,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为电动自行车的内销和海外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数据显示,中国海外品牌依然注重轻量化、高性价比。

比如DYU等售价一般在1000美元以下,主要特点是便携性、易用性和性价比。

但做法显然有所不同——科技感、智能功能成为了主要卖点。

这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据去年8月的一份文件显示,在运营方面,计划在2023年达到3000万至4000万美元,并在3-5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2023年的收入尚未披露。

而作为发展初期的汽车领域“新势力”,其尚未公布其“思考智能自动汽车”的销量是多少辆。

但对于对产品感兴趣的用户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官方网站正在进行促销,三款E-Bike产品均降价500美元出售。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者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