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海南海口,航拍海口国兴大道CBD写字楼高楼林立。图/IC photo
文 | 马良
近日,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发布涉企活动协同监测制度,允许企业拒绝政府调查,引发社会关注。该制度由省营商环境部门协同,统一管理各类涉企调查活动,通过“预约制”组织协调调查。
海南营商活动协同监测体系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关键在于地方营商主管部门能够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到各类政府调研、检查活动对营商环境的危害,并通过制度化手段进行系统性解决。
面对过多、过频的政府无谓调查,企业往往无从发声。一方面,企业可能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担心拒绝政府要求会得罪别人;另一方面,企业又担心不配合会遭到政府部门的报复和“破坏”。
尤其是一些知名、明星企业,常常成为各政府部门调研、检查的“打卡点”,一旦有政府部门进行检查、调研,这些企业就会成为调查的“必点菜”,高峰期可谓“不得安宁”。
政府部门在制定与企业相关的政策时,应多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讨论,使相关政策更加“落地”,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调研也体现了对营商环境和企业诉求的关注。
同时,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关注和解决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问题。但很多政府部门的所谓调查都是徒有其名,甚至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很多调查流于表面、敷衍了事,对企业帮助不大,只会增加负担。
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不落实,给企业在调研、检查过程中带来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
各级、各部门在企业调研检查中缺乏协同,调研安排临时性、多次调研、重复检查现象频发,成为企业强烈反映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双随机一公开”“触发式监管”、信用监管、综合监管等新监管模式的推行,有效遏制了执法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但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企业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海南省的做法是,将多个政府调研整合为统一调度,对同类涉企调研也进行整合,避免逐一接收企业调研可能产生的麻烦。
更为重要的是,对涉企活动的统筹监控体系,让企业成为决定是否接待“客人”的“主人”,让企业重新获得应有的“主人”地位,也让企业拥有了“下达驱逐令”的权力。
海南商务主管部门赋予企业“说不”的权利,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政府科研资助,改变了企业被动接受的局面,增强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毫无疑问,海南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通过统一管理、科研预约制,解决了“多地转岗”的问题,因此这一做法的推广意义重大,也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但如何让企业敢于拒绝政府的不合理研发要求,对政府部门说“不”?除了逐案监管,还需要更多配套的制度保障。
一个好的制度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政府部门落实的决心和能力。营商环境部门能否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保护企业不受不必要的干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涉企活动协同监管体系能否坚持下去。
尤其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临时要求、个别领导的“问候”,可能会使业务部门难以应对、不断破例,也可能使良好的制度难以维持。
同时,政府部门对哪些是必要的调查、哪些是不必要的检查仍缺乏共识和标准,这将使政策执行面临模糊性和困境。
虽然体制为企业构筑了一道“防火墙”,但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意味着没有坚不可摧的墙,企业仍然担心拒绝政府科研请求可能带来的风险。
当然,调研企业不是完全没有用,也不应一刀切,应该保证必要的调研,这有助于政府部门倾听企业的声音、解决企业的诉求,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通过涉企活动协同监测体系收集的大数据,可以进行挖掘、公开和利用,不仅可以监测和诊断政府调研、督查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在非必要情况下开展调研。
此外,调查检查不一定非要到现场进行,政府部门可以创新调查检查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检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治理模式,更多通过非现场调查、非面对面的检查方式完成工作。
马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查志远
校对/李丽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