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大语言模型引领 AI 浪潮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7月6日下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闭幕。本次大会线下观众人数突破30万人次,网络总流量突破10亿,较上届增长90%。500多家知名企业、1500余款人工智能展品参展,50余款新品首次亮相,均创下历史记录。

大洋彼岸,6月11日凌晨,苹果在2024年WWDC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个人智能系统Apple,随后两天,苹果股价飙升逾10%,巨象开始跳舞。

AI领域“当红”的英伟达,自2023年初以来股价已上涨逾7倍,而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是大型语言模型带来的AI新浪潮。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两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调研,市场对AI行业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那么,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01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历史。

从1950年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图灵测试,到1956年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纳撒尼尔·罗彻斯特等学者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人工智能迄今为止还是一门发展还不到百年的年轻学科。

1986年, 等学者发表了反向传播算法的研究,为后续深度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图像识别大赛取得突破性成果,进一步证明了深度学习的潜力。深度学习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图像和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人脸识别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2017年,科学家如,Noam等提出了基于架构的模型,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的重大进步,也开启了这一轮大语言模型浪潮。

从语音图像到语义,再到最近的多模态融合,边界的延展得益于模型缩放定律和算力摩尔定律的持续有效性,目前仍没有触及天花板的迹象。

互联网时代存在“双边平台网络效应”,即平台一方的供应商越多,能够吸引的需求方就越多,进而刺激更多的供应商,双方共同努力实现正反馈,不断提升平台的交易量,直至达到增长天花板。

算力、模型、应用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更强的算力有望带来更强大的模型,进而支撑体验更优的应用;而更广泛的应用可以反哺到模型训练,摊薄算力的成本。

目前,行业仍处于不断迭代中。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大语言模型引领 AI 浪潮插图

有小伙伴可能会疑惑,上线至今已经一年半了,虽然这个过程很热闹,有“百模大战”、、Sora 等活动和产品,但一直没有超越它的超级应用,模型表现也不尽人意,如果不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长期价值该如何看待?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上一波深度学习的浪潮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2006年, 提出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概念,2012年,深度神经网络应用第一人获得图像识别大赛冠军,2016年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

除了这些热门活动之外,我们还看到面部识别成为手机的标配功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解锁方式;

人脸识别闸机成为更多写字楼、车站门禁的选择,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驾驶过程中,可通过语音唤醒智能助手,播放音乐、接听电话等,安全又便捷。

疲劳驾驶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驾驶员面部特征,对疲劳驾驶行为进行及时提醒和警示,使驾驶行为更加安全、规范等。

所有这些,以及更多,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还记得2016年AI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很多人开始关注AI的开始。亚马逊的Echo音箱也让一些人意识到触摸屏并不是人类与终端交互的最佳方式,而从出生起就能做到的语言交流才是最好的方式。

虽然受限于技术瓶颈,智能音箱在不少家庭中被搁置,但它依然是不少小朋友喜爱的玩具,每年出货量近1亿台。翻译机也开始成为不少消费者出国旅游的标配,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

02

历史总是在犹豫中前行,大语言模型亦是如此,在超级助手实现之前,或许可以成为设计师创意的灵感源泉,在创意之前提供更多的视角。

它可能是文档工作者快速处理和填写标准化格式文档的有用工具;

它或许是人工客服的有效补充,24小时解答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它甚至可能是一位私人导师,通过与它对话,提升某一类语言的能力。最近发布的 GPT-4 模型与 Khan 的合作,已经展示了类似的案例。全球开发者仍在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超出了笔者有限的想象范围。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大语言模型引领 AI 浪潮插图1

苹果的入局,将给未来带来更多可能。作为完全掌控自家软硬件生态的厂商,在大模式的支撑下,之前个人用户很少使用的Siri,是否会随着用户体验的提升,成为终端个人助理的雏形,后续进展无疑值得期待。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位个性化的AI老师,通过与它的互动对话,学习新的行业知识、语言,在目前协助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消费者不再需要逐个打开APP去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只需要将自己的需求提交给AI智能助手,便会得到全面、最优的解决方案。

服务机器人已经走入人类生活,可以承担大部分家务,甚至陪伴老人、照顾婴儿;

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成为标配,大家不再需要自己购买所有的交通工具,共享出行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

想象一下,未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清晨醒来,智能助手已经根据你的口味和营养需求,为你精心准备了早餐。出门前,它会提醒你今天的天气,为你选择合适的衣服。上班途中,自动驾驶汽车早已在等候你,车内的AI系统一边为你播放喜爱的音乐,一边处理工作邮件。工作之余,AI助手帮你分析数据,预测市场趋势,甚至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晚上回家时,智能家居系统已调节好室内温度和灯光,为你营造舒适的环境。

这并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人工智能有望逐步实现的可预见的未来。

变得更聪明或许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背后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以及改变世界的勇气。

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正是科技发展的魅力所在。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最终将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正如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打破了信息获取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的限制,也减少了传统信息传播工具限制下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意义上带来了信息权利的平等。

AI的出现有望带来更高效的工具供给,将用户从更多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效率,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直线性的、可预测的,它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意外,这也是科技探索最大的魅力所在。

毫无疑问,大型语言模型极大地提升了语义理解的准确率,因而具备在更多领域实现商业应用的潜力。然而,模型本身的虚幻性依然存在,制约了更广泛、更有价值的应用。

数据版权、个人隐私保护、模型对齐、生成内容真实性等都将是长期的挑战。工具永远是中立的,借助新工具对犯罪活动进行有效的打击和监督是全社会面临的长期课题。

另外,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梦想与现实、故事与估值之间的差别。

(本文作者中阳投资,秦朔为朋友圈投稿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