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维视角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可以发现需求周期、金融周期和技术周期在不同条件下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三大周期作用下,我国经济正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短期内,需求周期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受需求侧影响较大,外需复苏先于内需。中期,金融周期显示我国正处于一轮金融经济周期的“去杠杆”阶段。这一特征也决定了我国当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内,技术周期显示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快速城镇化或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亟待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活力。
短期需求:需求结构调整,总需求持续回升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可以发现,外需改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四季度的-3.1%上升到2024年一季度的14.5%,这一数值不仅由负转正,而且达到了两位数。与去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负值相比,可谓是“两极反转”。同时还发现,今年一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四季度的80%下降到73.7%,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四季度的23.1%下降到11.8%。 但2024年二季度,投资这个“马车”也开始发力,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由11.8%上升到25.6%,出口维持两位数,即13.3%,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则继续下降,目前为60.5%。可见,内需结构仍处于调整过程中,外需好转先于内需(见图1)。应抓住当前外需好转的机遇,拉动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匹马”齐头并进的局面。
一是网络零售、旅游消费、汽车消费引领居民消费复苏。
2024年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亿元,同比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9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3%。其中,网上零售业态持续增长,成为居民消费重点恢复业态。2024年1-5月,全国网上零售额5766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8280亿元,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生活用品类分别增长19.6%、9.0%和10.8%。
旅游、汽车成为居民消费两大亮点。旅游方面,2024年清明节三天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比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旅游花费539.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19年同期增长12.7%。五一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比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比2019年同期增长13.5%。 端午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6.3%;国内游客共花费403.5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8.1%。
汽车方面,自商务部等七部门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以来,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共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申请数量呈加速增长趋势,以旧换新激发了汽车市场消费活力。按照中央财政安排资金额度计算,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64.4亿元、地方财政47.6亿元,共计约112亿元。若按每辆车补贴7000至10000元计算,可补贴车辆约112万至160万辆,约占全年汽车消费的3.7%至5.3%。 今年5月,全国汽车零售227.1万辆,同比增长8.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38.5%。 其中二手车交易量158.5万辆,同比增长5.9%。 报废汽车回收52.3万辆,同比增长55.6%。
二是制造业投资强劲,带动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回升。
2024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达4.0%,大幅高于去年全年3.0%的水平。在固定资产投资三大支柱中,制造业投资表现尤为突出,累计同比增长9.6%,大幅超过去年同期的6.5%;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略低于去年全年的5.9%,但显示出潜力;相比之下,房地产开发投资面临一定的挑战,累计同比增长-10.1%,降幅大于去年全年-9.6%的增速,仍处于筑底阶段。
2024年1-5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制造业投资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具体来看,2024年1-5月同比增长率高达9.6%,大幅超过整体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7.3%,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凸显。
二是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领域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有力支持。2024年前5个月,设备工具投资同比增长17.5%,比上一统计周期(1-4月)加快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能持积极态度。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在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期实现10%的增长,增幅达1.5个百分点,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良好。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前5个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均实现明显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0.4%、53.1%、19.1%、16.5%,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蓬勃活力。
四是大型项目投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成为拉动总体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前5个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型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5%。这一增速直接拉动总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彰显了大项目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劲的制造业竞争力支撑二季度外贸总水平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彰显了外贸抗风险能力强。
截至2024年5月,我国累计进出口贸易比2023年同期增长2.8%。今年第二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3.28%,其中出口增长2.75%,进口增长4.00%,比一季度同期增长1.5%。
当前我国贸易呈现的特点包括:一是贸易伙伴结构转型初显成效,2024年以来,我国对欧美国家累计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4.5%和1.4%,对东盟、金砖国家则分别增长7.2%和3.7%。二是工业品增势强劲,5月份初级产品进出口同比下降4.13%,出口同比增长5.19%,进口同比下降5.38%。在工业品方面,工业品增长趋势更加明显,5月份工业品出口同比增长6.73%,进口同比增长6.10%。三是服务贸易增速可观。 2024年4月份和5月中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均实现增长,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同比均达到10%以上,显示出我国服务业快速恢复增长。
中期金融观点: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帮助金融部门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为1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45万亿元。这说明居民和企业都没有“加杠杆”的意愿,同时金融体系资金“空转”现象仍然存在,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储蓄有所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到61.8%,为2020年以来最高。此外,《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我国各项存款总额约29.6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占比为49%,比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向表也显示,我国存款数额增速明显快于贷款数额,意味着多数经济主体开始趋于保守,投资意愿不足。另外,我国货币流通量也在增加,意味着选择持有现金的经济主体也在增加。社会融资增量规模的减少、持有现金提前还贷现象的增多,表明宏观经济正处于“去杠杆”阶段。此阶段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与实体经济脱钩,不能流进实体经济”;二是防止资产价格整体下跌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提振经济主体消费意愿和投资信心,避免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减债工作、提振资产价格、引导资金回流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考虑。
财政政策方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呈现负增长。截至2024年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38亿元,同比下降10.8%,降幅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部国库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29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93亿元,同比增长2.4%。
从2024年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看,国家高度重视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大财政资金、专项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统筹投入,多措并举打造发展新优势。一是着力发展优质新生产力。在关键技术方面,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4亿元,重点解决基础产品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在科研方面,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支出3708亿元、基础研究支出980亿元,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二是聚焦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5G基站、千兆宽带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截至2024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千兆城市207个,加快构建分层计算基础设施架构,不断打通数字经济发展“大动脉”。三是着力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率。统筹运用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工具,推动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在社会融资和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五篇大文章”,金融工作亮点包括:一是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快速增长。2024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一季度新增2.38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9.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35亿元,同比增长0.2%。助学贷款余额2129亿元,同比增长22.5%。 全国脱贫攻坚贷款余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二是绿色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季度增幅创历史新高。2024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高出全部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创季度增幅历史新高。其中,投入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占绿色贷款总额的66.8%。
科技长远看:科技创新激活市场活力,积聚中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内生增长动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由过去的“高积累、高增长”发展模式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我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新生产力发展,建立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人口、就业已接近或达到历史峰值,已不可能再依靠大规模劳动力资源投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我国工业生产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不可能单纯依靠资本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创新。现在正是建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研发投入和专利。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161.2亿增加到2022年的16367.6亿,年均增长率达20%。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0.53%增加到2022年的2.69%,研发支出占总资产比重由2006年的0.55%增加到2022年的1.7%(见图3)。
2024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926件、6988件,公布量分别为1992件、6988件,有效专利申请量和公布量分别为1992件、6988件。其中,结构特点为:一是电数字数据处理专利多达18310件,是专利数量最多的类别;二是从分布省份来看,广东、北京、江苏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北京、广东在G06F数据处理技术占比最高,占该地区全部专利的18%和13%,说明这两地的创新核心都是信息技术;三是专利申请量较多的申请人多为高校,申请类型多为发明专利; 四是企业引领技术创新,企业有效专利数量高达71685件,占有效专利总量的六成以上,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及团体、个人、其他有效专利数量分别为28464件、7929件、3191件、1117件、288件;五是我国有效专利转让数量持续增加,2024年上半年转让数量已超过2023年的一半。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处于短期周期性因素和长期趋势性因素叠加的状态。长期来看,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处于换挡期;中期内,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处于金融经济周期“去杠杆”阶段,需要推进相应的结构性改革;短期内,我国正处于新一轮需求驱动周期的启动阶段,外需呈现上升趋势,我国不断发展的新优质生产力必将为构建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本文为南开大学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报告节选,该项目由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负责指导,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梁奇、李俊卿、郭玉清、李雷、张云、李保卫、郭金星、杨光、宋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