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提案称,今年第二季度,海南酒店企业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大部分酒店餐饮企业也面临内部竞争激烈、客流下滑、普遍亏损的艰难处境。部分企业采取裁员降薪、调整薪酬结构、实行无薪假等措施维持运营,并指出:“这些看似冰冷的决定背后,是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
7月11日,上述三家协会又在其官方微信发布《联合声明:海南酒店餐饮业前景看好 携手共谋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文章称,由于考虑不周,将行业个别企业现象误解为行业普遍状况,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上述两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三亚酒店价格的讨论和担忧。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发布联合声明的几家协会更多是餐饮业为主,与酒店业关联性较小,不能代表三亚酒店业。在他看来,三亚酒店价格普遍下降是“正常的市场调整过程”。
价格“雪崩”?
“目前几乎没有客人,日入住率不到20%。”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半山半岛经营着一家中高端民宿的罗英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骆应军2008年从事酒店销售行业,2017年开始在三亚租房做民宿,巅峰时期拥有20多家民宿,如今基本清仓,只剩下三四间,一间100多平米的房子,每晚租金只有400元左右。
他给《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一家民宿一年的房租大概在10万元左右,加上水电、人工等固定开支,每晚房费要达到400元才勉强收支平衡。“再降价,也许能吸引到更多的客人,但基本上每单都是亏的。”他无奈地说,“前段时间我们资金有点紧张,最低价格也才200元一晚。”
骆英俊介绍,目前在三亚,最低只要700元一晚就能租到带泳池的别墅。这个价格让他不解,“别墅一年租金高达三四十万,就算便宜的也要二三十万。游泳池放满水大概要300元,中央空调开一天也要近100元。”他称,即使不考虑房租,这样的价格也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其实是亏本经营。
骆英俊还展示了弟弟在三亚的民宿预订系统。虽然弟弟有30套房子,但当天只预订了10套房子左右,一些精装修的两居室甚至降到了300元一晚。“我打算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旺季能不能赚点钱。”骆英俊说。
当然,并非三亚所有酒店都面临如此困境。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海洋近日从三亚出差归来,他说,自己中午12点左右到酒店办理入住时,由于酒店已满员,不得不等待,直到1点多才有空房。“酒店里还有不少外国游客,到处都能听到俄语。”他描述道。
三亚·亚特兰蒂斯是三亚最具代表性的酒店之一。酒店公关经理罗爱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6月下旬以来客流明显增加,进入7月后,他们的客房入住率一直维持在高位,亲子客人占比较高,外宾明显增加。“我们为暑假准备了很多主题活动,比如首次亮相的水世界冰淇淋嘉年华、亚特兰蒂斯C秀、山海历险水幕秀、美人鱼表演和白鲸互动体验等,给各年龄段的客人带来更多新玩法。”
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图片/视觉中国
金旅网创始人魏长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三亚酒店业市场供给充足、档次品类齐全,消费市场保持相对稳定。他提到,疫情期间,由于国际旅行受到限制,三亚凭借独特的热带海洋地理位置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期间,酒店入住率、房价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时大部分酒店都是盈利的,收益比较可观。”
针对网上流传的“三亚酒店价格出现‘雪崩’”传闻,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晃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三亚酒店价格波动,是旅游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正常现象。
刘海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此前繁荣的市场景象掩盖了部分酒店、民宿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当前酒店、民宿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日趋加剧。
“以前市场景气的时候,很多酒店虽然没有足够的运营能力,但还是能生存下来。但在目前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这些酒店只能靠价格战维持运营,但无休止的价格竞争最终会导致亏损。”他说。
他指出,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高端酒店通过降价提升入住率,加剧了市场竞争,使得民宿和一些产品力较弱的星级酒店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而随着五星级酒店价格的下降,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住宿方式,这进一步压缩了中低端酒店市场的生存空间,形成了“高端酒店价格下降,中低端酒店生存空间被压缩”的局面。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其增速必然会放缓,进入调整期,这是正常的市场调整过程。一旦行业增速出现放缓迹象,就意味着行业本身要做适应性调整。”刘海洋说。
一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与疫情时期相比,目前三亚酒店的生意确实下滑明显,但与以往正常年份相比,其表现还算可以。不过,他也指出,即便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亚特兰蒂斯酒店,今年暑期的预订量也相对较多,但其住宿价格仍比去年同期低很多。
价格调整的背后
长期以来,三亚因餐饮、住宿价格过高而频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24年“五一”假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约566元。而根据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布的数据,同期海南接待游客332.3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3.65亿元。由此可以推算,海南游客人均消费约1313元,是全国人均消费的2.32倍。
三亚城市风光。图/视觉中国
刘海洋认为,由于三亚距离主流客源市场较远,交通成本占比较大,导致旅游成本较高。同时他指出,三亚房地产业发达,很多旅游企业并不拥有自己的资产,而是租赁或代持,这就导致资产增值压力被转嫁到旅游产品价格上,进一步推高了旅游成本。
刘海洋说,三亚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弊端是淡旺季太明显。由于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和滨海资源,旺季吸引大量游客,而淡季游客稀少,导致旅游设施和服务要在短时间内承担全年的运营成本。为了在旺季收回和分摊全年的开支,商家往往要提高价格弥补淡季的损失。这种季节性波动不仅推高了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成本,也间接影响了游客整体的旅游消费体验。
此外,前述业内人士补充称,随着房地产行业普遍萎缩,酒店业面临业主公司经济压力加大的挑战。由于主营业务不景气,业主公司经常从酒店撤资以缓解压力,导致酒店经营资金紧张。同时,业主对酒店利润率的要求大幅提高,影响酒店的健康发展。过去盈利比较容易的时候,酒店被视为保值资产,但现在业主更倾向于直接撤资,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黄晃认为,三亚酒店调价的原因也与国内外同类滨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加剧有关。随着入境和出境旅游的恢复,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此背景下,三亚旅游业如果不能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内涵和品质,凸显自身发展特色,就会陷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直接竞争,从而导致旅游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深圳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杰武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平等的消费权利导致年轻人追求相同的消费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三亚的旅游消费处于一个很容易被取代的地位。如果是单纯的沙滩、大海,消费者可以选择就近玩;而对于更高端的海滨旅游,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地区,比如东南亚。同时,出境游开放后,各大都市圈的人们本身就更倾向于去日韩购物。三亚的免税及相关业务受到很大冲击,三亚也失去了一部分高消费的旅游购物人群。
不过,刘杰武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三亚旅游长期对旅游地产和金融资产投机的路径依赖,一旦这两股资本力量不再支撑,三亚旅游竞争力将快速下滑。
他表示,长期以来,大量资本涌入三亚旅游地产,催生出一批旅游地产和精品酒店项目,甚至出现盲目扩张和大量同质化项目建设。当市场冷静下来,这些过热的项目将面临巨大挑战。“没有资本的进入和创新项目,整个市场就缺乏活力。”他说。
专家:应分季节开发旅游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在三亚酒店价格普遍下跌、旅游市场略显低迷的当下,如何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对于三亚旅游从业者以及三亚本身都是一大挑战。
黄晃指出,总体来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打造经历了从“核心旅游产品”到“核心旅游产品+辅助旅游产品体系”,再到“核心旅游产品集群+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产品不断多元化,在形成强大的全球旅游吸引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抵御季节性市场波动,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表示,三亚已拥有优质的核心海洋旅游产品和较为完善的辅助旅游产品体系,未来应着力增加核心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品集群。如果酒店等辅助旅游产品供给持续增加,不仅难以持续提升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也会对整个酒店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压力。
三亚亚龙湾海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杰武认为,三亚应继续落实优惠交通政策,利用廉价航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考虑到航空运输成本在三亚旅游中占很大比重,他建议三亚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以远低于东南亚的价格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打造高性价比的旅游体验。
同时,他建议重塑高性价比旅游项目体系,认为三亚需开发适合细分市场人群的高性价比旅游项目,如滨海亲子旅游、老年旅游、女性旅游、旅拍等,重新吸引游客。
刘海洋认为,三亚应改变游客对三亚旅游的季节性认知。他提到,三亚应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开发适合不同季节的旅游项目,如康养度假游、海滨娱乐游、热带观光游、黎苗文化游、农业科技游等,缩小淡旺季差异,吸引更多游客。同时,要加强旅游景区智能化建设和管理水平,鼓励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游客。
刘海洋强调,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民族自信的增强,三亚可以深度挖掘东坡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到酒店装修、产品设计等各个方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品牌。
魏长仁指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实受到城市或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于三亚来说,让旅游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关键在于当地经济更加全面的发展,尽管这可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