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货币扩张节奏放缓,M2、M1 增速创有记录以来新低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6月份,货币扩张速度继续放缓。央行7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信贷需求不及预期的同时,M2(广义货币)和M1(狭义货币)增速均创历史新低,上半年总体呈现收缩态势。

业内人士分析,M2、M1增速下行,是存款“外迁”、融资需求不振拖累存款衍生、楼市持续低迷、企业投资活跃度不足导致企业资金“激活度”较低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但在监管层淡化总量指标、摒弃“规模情结”的引导下,也要客观看待货币供应量增速。金融“挤水”效应仍在持续,年中考核点位存贷款冲动现象正在减弱。

在M2与M1增速差距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呼声依然强烈,有观点认为,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更为必要。

M2与M1增速差距较大

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与5月份相比,M2、M1增速均回落0.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两者差距继续保持在11.2%的高位。

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M2增速回落背后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6月份新增信贷规模较低,直接影响存款衍生;第二,近期银行存款向理财转移规模较大;第三,6月末财政存款环比季节性减少8193亿元,但同比减少2303亿元,也会拉低M2增速。王青认为,近两个月国债发行加快,但支出进度比较慢,导致财政部门在央行账户的财政存款暂时减少,相当于把钱抽回了。

“6月底是银行的考核期,但月末居民存款同比增幅较小,背后的原因是近期部分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上半年随着债市收益率下降,资管产品收益率上升,资管产品募集额增速快速反弹,6月底同比增速高达11.6%。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银行表内存款,拉低M2增速。”王庆分析道。

M2与社会融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自2023年2月份以来,随着各项贷款增速下滑,M2增速也处于下行通道。王庆认为,根本原因是受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影响,在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升推高实际贷款利率,导致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从去年3月底的11.%持续下滑,至今年6月底的8.8%。同期,社会融资增速则从10%下滑至8.1%。

目前,在淡化总量指标、摒弃“规模情结”的监管引导下,机构人员也指出,应客观看待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回落。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明认为,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可量可控、关联性减弱;存款利率改革下,“高息存款收支”持续受到约束,企业“脱实向虚”、部分地区利用存贷款“抢抓时机”的现象明显减少。“目前,我国M2余额已超过300万亿元,高存量背景下的高速增长并不现实。”张明明说。

6 月货币扩张节奏放缓,M2、M1 增速创有记录以来新低插图

王青认为,对M1增速进一步回落的原因要客观看待。首先,受金融“挤水”影响,近两个月企业贷款数据同比明显减增,直接导致企业活期存款减少;其次,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市场主体经营性投资活力不足,影响企业存款“激活”;第三,当前我国M1统计口径较窄,主要由企业活期存款组成,不包括居民活期存款和存放在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资金、现金理财产品等。

平安证券报告显示,调整统计口径纳入上述指标后,4月、5月M1增速分别为2.9%和1.7%,较调整前分别上升4.3个和5.9个百分点。预计调整统计口径后,6月M1增速或将重回正值,趋势保持不变。

存款继续“流动”

自4月份存款“手工付息”停止以来,“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数据的经济意义,“存款迁徙”话题持续热度不减,与流动性受阻一起被认为是助推本轮债市牛市的重要因素。

浙商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秦晗认为,从总量上看,基数效应、信贷疲软对上半年货币政策读数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人工付息等阶段性影响。不过,他也强调,M2与M1利差偏高也代表着存款的正常化,以及银行体系资金向非银流动的现象。

从存款数据看,6月份人民币存款新增2.46万亿元,同比减少1.25万亿元。其中,居民、企业存款分别增加5336亿元和1.06万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和财政性存款分别减少1520亿元和2303亿元。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434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21万亿元。

秦汉认为,虽然财政存款、居民存款、企业存款较去年上半年均有所减少,但财政存款的减幅明显高于政府债务融资的减幅,说明财政支出对上半年经济仍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同期,居民、企业存贷款均出现收缩,且存款收缩幅度远高于贷款收缩幅度,而非银行存款则大幅增加。

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钱去哪儿了”。秦晗认为,首先,基于存款利率调整,居民部门除了常规存款外,可能因广义资金的“赚钱效应”而向非银迁移;其次,“手工补息”被禁止,导致金融空转效应减弱,企业存款减少幅度大于企业贷款减少幅度,直接导致银行“准缩水”;第三,非银金融存款增幅明显低于前两者的减幅,过剩资金可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而在存量融资乏力的背景下,核心可能进入债市,形成本轮债市“债牛”与“资产荒”的共振。

兴业银行研报也指出,6月份非银行存款增速放缓或反映非银机构正在将资金配置至债券、股票等其他资产。

6 月货币扩张节奏放缓,M2、M1 增速创有记录以来新低插图1

人民币存款的另一个去向或为外币存款。有机构认为,外汇存款增长情况也值得关注。数据显示,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回升至836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0.1%。6月当月增加42亿美元,上半年累计增加387亿美元。方正证券指出,随着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行、人民币汇率承压,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也将选择持有更多外币资产。

政策预期仍在上升

市场关注M2增速放缓是否会加大银行负债压力。平安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刘璐认为,银行通过增发存单、减少资产投入、消耗超额准备金等方式,已基本实现资产负债表的收支平衡。5月份以来,银行二级市场债券购买节奏已恢复正常水平,表明金融脱媒对银行负债的影响有所缓解。如果后续信贷和国债发行没有明显加速,银行负债压力可控。

趋势上,多家机构认为,随着禁手付息高峰过去,M1增速已经触底。银监会从量价角度分析了这一判断:首先,量上,企业及非银金融机构当月新增存款与近三年均值的差距在逐月缩小,同业存单、融资券发行量环比下降表明负债端维稳压力有所缓解,6月份国有商业银行质押式回购规模有所回升;其次,价格上,R007与DR007日均利差明显回升,倒挂现象有所减少。

但数据修复的根本原因还是基本面的改善,面对M2与M1之间长期较高的增速差距,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性投资活跃度低迷,消费意愿不足导致企业资金回流乏力等现实因素依然值得关注,市场期待更多宏观政策支持。

王庆认为,切实拉动内需,提振实体经济活力,特别是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刻不容缓。考虑到目前经济运行形势和物价水平,三季度降息、降准均有空间,其中降息紧迫性高于降准。同时,随着未来稳增长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强,金融“挤水”影响将逐步减弱,金融总量指标下行趋势有望在三季度末前后逐步企稳,其中M2增速在年底前将有一定的回升空间。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速度也是不少机构建议的方向。中金公司报告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实现盘活资金、降低风险溢价,需要实现货币供求再平衡,转变货币供给方式,即由信贷为主的货币供给向财政货币供给为主的货币供给转变,这就需要财政部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不能单纯依赖货币政策。

上述报告认为:“财政货币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可以增加现实需求,缩小现实供需缺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交易货币的需求,有利于货币供需再平衡。财政货币还可以增加私营部门的净资产,改善风险偏好,私营部门对储值货币的需求也会下降,这也会增加私营部门对交易货币的需求。”

不过刘璐表示,当前财政支出拉动现实需求改善的传导链受阻,导致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增速进一步回落,M2回升趋缓,这也是本轮M2和社会融资规模出现明显增速分化的主要原因。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